根據最新安徽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貴州中醫藥大學在安徽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安徽考生上貴州中醫藥大學的分數在427至537分,位次為147068至19953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安徽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27至537區間才能上貴州中醫藥大學。
一、安徽考多少分能上貴州中醫藥大學
1、2022年安徽考生上貴州中醫藥大學(中外合作):理科最低分需要46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1288名;
2、2022年安徽考生上貴州中醫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8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4901名;
3、2021年安徽考生上貴州中醫藥大學(中外合作):理科最低分需要42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7068名;
4、2021年安徽考生上貴州中醫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8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2377名;
5、2020年安徽考生上貴州中醫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0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7807名;
6、2022年安徽考生上貴州中醫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2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953名;
7、2021年安徽考生上貴州中醫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6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291名;
8、2020年安徽考生上貴州中醫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3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2012名;
二、貴州中醫藥大學在安徽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貴州中醫藥大學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安徽 | 理科 | 本二 | 462 | 131288 | 省政府 |
2022 | 安徽 | 理科 | 本二 | 483 | 104901 | 省政府 |
2022 | 安徽 | 文科 | 本二 | 525 | 19953 | 省政府 |
2、2021年貴州中醫藥大學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安徽 | 理科 | 本二 | 427 | 147068 | 省政府 |
2021 | 安徽 | 理科 | 本二 | 485 | 92377 | 省政府 |
2021 | 安徽 | 文科 | 本二 | 561 | 21291 | 省政府 |
3、2020年貴州中醫藥大學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安徽 | 理科 | 本二 | 509 | 87807 | 省政府 |
2020 | 安徽 | 文科 | 本二 | 537 | 22012 | 省政府 |
本科中外合作什么意思
本科中外合作辦學通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有兩種辦學方式:一是學歷教育項目,二是非學歷教育項目。注意:就讀非學歷教育項目的,若該項目未能獲得教育部審核認證,即不能承認該項目所獲學歷。
中外合作辦學的兩種方式
一是學歷教育項目,必須通過統招考試,填報志愿,畢業后分別獲得中外雙方學校頒發的文憑(如:清華大學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合作舉辦管理碩士學位教育項目)
一是非學歷教育項目,無須填報志愿,參加學校自己舉辦的入學考試即可。中方學校修得相應學分后,通過語言考試后再被合作學校錄取,畢業后獲得外方學校頒發的文憑(如:中國農業大學與荷蘭萬豪勞倫斯坦瓦格寧根大學(原荷蘭勞倫斯坦國際農學院)合作舉辦園藝專業非學歷項目)。
高考志愿可以填多少個
高考一共能報6個平行志愿,可以報6個學校,每個學校專業可報6個。平行志愿有三個“一”,一個是同一批次,一個是一個投檔時間段內,再一個是可以填幾個并列的院校志愿。平行志愿的投檔原則是志愿并列、位次優先、遵循志愿、一輪投檔。
高考志愿可以填寫數量如下:
新高考地區:
1)福建、江蘇:最多可填40個志愿;
2)廣東、湖北、湖南:最多可填45個志愿;以上5個省份都是以“院校專業組”為單位,1個院校專業組就是1個志愿,每個志愿設置6個專業志愿和一個“是否服專業調劑”選項。
3)河北、重慶:最多可填96個志愿;
4)遼寧:最多可填112個志愿;以上3個省市都是以“專業(類)+院校”為單位,1個專業(類)+院校就是1個志愿,沒有專業服從調劑選項。
5)上海、海南:以“院校專業組”為單位,1個院校專業組就是1個志愿,最多可填24個志愿;
6)北京:以“院校專業組”為單位,1個院校專業組就是1個志愿,最多可填30個志愿;
7)浙江:以一所學校的一個專業(類)作為一個志愿單位,最多可填80個志愿。
三、貴州中醫藥大學最新介紹
貴州中醫藥大學創建于1965年。建校以來,秉承“厚德明志,篤學力行”的校訓,堅持“發展為先、質量為本、創新為源、育才為用”的辦學理念,以培養高級中醫藥人才為己任,服務于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及其產業發展,服務于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學校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現已成為以中醫藥為主、多學科支撐、辦學層次較為齊全,集教學、科研、醫療為一體的中醫藥高等院校。1978年開始研究生教育,1981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具有碩士學位授權的單位之一。 學校2004年被批準為貴州省重點支持建設高校,2007年被評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2017年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和中醫學、中藥學專業認證,獲評貴州省“文明校園”。2018年11月,原“貴陽中醫學院”被教育部批準更名為“貴州中醫藥大學”。 學校坐落在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林城貴陽,有花溪、甲秀兩個校區。現有本科以上在校學生15000余人,其中碩士研究生千余人。設有基礎醫學院、藥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針灸骨傷學院、護理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體育健康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中心)、繼續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語教學部、研究生院、苗醫藥學院、中醫養生學院等15個直屬院(部);有中醫、中藥、民族醫藥等10個研究所;有兩所直屬附屬醫院,均為三級甲等中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為“貴州省中醫院”,第二附屬醫院為“貴州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01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者近600人,獲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近80%,有博士生導師(兼職)36名。擁有“國醫大師”1人,“全國名中醫”4人;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等國家級知名專家近50人;有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貴州省省管專家、省名中醫、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高層次創新型“百”“千”層次人才等省部級知名專家80余人,2019年我校周英博士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并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有國醫大師工作室(站)5個,全國名中醫工作室3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20個、貴州省民族民間醫(藥)師傳承工作室1個、省級人才培養基地和人才團隊15個。 學校現有23個本科專業,覆蓋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6個學科門類。有碩士學位授權點27個,其中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20個、專業碩士學位點4個。省部級以上重點學科32個,其中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8個,省級特色重點學科4個、省級重點學科7個,貴州省國內一流建設學科1個、區域一流建設學科1個。 現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卓越中醫人才改革試點項目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有省級特色專業3個、省級示范性本科專業7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省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建設項目3個、省級精品課程13門、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中心2個。近五年獲省級一流建設項目21個、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共51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4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全校主編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309部,其中主編33部,副主編98部。近年來應屆本科畢業生年均就業率均在90%以上,畢業研究生就業率更達到95%以上。 學校近五年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30項(2014-2018年);承擔科研項目1668項(2014-2018年),其中國家級項目131項(2014-2018年),2017、2018、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連續三年進入全國中醫藥高校和科研機構前十強;獲得專利授權135項;出版專著218部;發表論文4178篇,其中核心期刊932篇,SCI收錄164篇。學校不斷加大科研平臺建設力度,現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31個,其中省部級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共建)、國家藥物臨床研究基地1個、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試驗站1個。2009年被科技部評為“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優秀單位”,2011年被教育部評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優秀團隊”。 學校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突出。我校“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協會”是全國高校首批青年志愿者協會之一,2011年被評為“全國第二屆大學生參與新農村建設十大杰出團體”;“防艾志愿者協會”被國務院防艾辦、衛生部、團中央等單位評為“紅絲帶健康包‘百校進千企’活動先進集體”。1982年成立的“大學生醫學科學協會”為全國高校中最早的大學生科協之一。在歷屆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特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0項,獲獎數量及層次均居貴州高校前列;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中,獲銀獎1項、銅獎2項;在“全國中醫藥社杯中藥學類專業學生知識技能大賽”中獲團體一等獎;在“慧醫谷杯”2019年第二屆全國中醫大學生臨床能力大賽中獲團體一等獎;在“全國《黃帝內經》知識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團體二等獎;在貴州省醫藥類院校“臨床醫學技能競賽”中獲一等獎。涌現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中國志愿服務金獎”、“全國百佳志愿者”、“全國優秀共青團員”、“三下鄉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優秀青年學生”,以及“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青年才俊和創新創業團隊。 學校以開放的視野,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學校具備外國留學生招生培養資格,開展學歷教育、短期培訓和互換生項目;先后與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的大學及科研機構進行交流合作,開展中韓聯合義診服務;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海外實踐基地、中德心臟康復基地等項目順利開展;連續舉辦中國-東盟傳統醫藥及民族醫藥學術論壇,學校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貴州中醫藥大學緊緊抓住貴州醫療衛生事業、高等教育事業加速發展和中醫藥民族醫藥產業迅猛發展的寶貴機遇,積極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貴州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需要,集中精力抓建設,凝聚人心謀發展。學校實現從擴大辦學規模、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到注重學科、專業、科研等內涵建設,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轉變。貴州中醫藥大學立足貴州、面向全國,正在為把學校建成多學科協調發展、民族醫藥特色鮮明、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高水平中醫藥大學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