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安徽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河南師范大學在安徽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安徽考生上河南師范大學的分數在523至548分,位次為70761至9482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安徽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23至548區間才能上河南師范大學。
一、安徽考多少分能上河南師范大學
1、2022年安徽考生上河南師范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3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8866名;
2、2021年安徽考生上河南師范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2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9289名;
3、2020年安徽考生上河南師范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2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0761名;
4、2022年安徽考生上河南師范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4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482名;
5、2021年安徽考生上河南師范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7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814名;
6、2020年安徽考生上河南師范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4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175名;
二、河南師范大學在安徽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河南師范大學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安徽 | 理科 | 本一 | 537 | 48866 | 省政府 |
2022 | 安徽 | 文科 | 本一 | 547 | 9482 | 省政府 |
2、2021年河南師范大學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安徽 | 理科 | 本一 | 523 | 59289 | 省政府 |
2021 | 安徽 | 文科 | 本一 | 579 | 12814 | 省政府 |
3、2020年河南師范大學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安徽 | 理科 | 本二 | 529 | 70761 | 省政府 |
2020 | 安徽 | 文科 | 本二 | 548 | 16175 | 省政府 |
文科女生報哪些二本最好
1、女生可以選擇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學校總體還是很不錯的,錄取分數不算高,二本分數優勢小的女生可報考。
2、女生可以選擇安徽新華學院——原先是三本院校,在三本院校中還算不錯的。錄取分數不會很高,壓線生可參考。
3、女生可以選擇青島濱海學院——學校在民辦院校中挺不錯的,主要的是管理很嚴格。對自制力差的學生來說有點煎熬。
4、女生可以選擇鄭州成功財經學院——學校的硬件軟件還是很不錯,不過總的來說學校在二本院校中無功無過吧。
5、女生可以選擇黑龍江財經學院——學校的師資力量還是挺不錯的,對于想要學東西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挺好的去處。
新高考志愿填報是什么規則
1、錄取批次設置方面的變化,將公費師范生和免費醫學定向生放在了本科提前批B段,實行平行志愿。小語種、海洋運輸等專業放在了本科批,實行平行志愿。
2、志愿填報模式的變化第一,平行志愿批次的志愿單位發生了變化。志愿填報具體到某個學校的某個專業,以專業(專業類)+學校為單位,即1個“專業(類)+學校”為1個志愿,專業成為關鍵和基礎。第二,平行志愿批次的數量有所調整。
志愿單位的改變直接帶來了數量的變化,改革后普通類每次最多可填報96個志愿,藝術類、體育類每次最多可填報70個志愿。
3、增加了選考科目要求。新模式下,考生選報專業需要關注每個專業的選科要求,看自己是否符合要求。
4、取消了“院校專業服從調劑”。“專業(專業類)+學校”的填報模式,取消了專業調劑,考生不必擔心被調劑的風險。
三、河南師范大學最新介紹
河南師范大學位于豫北名城新鄉市,北依巍巍太行,南瀕滔滔黃河,坐落在廣袤的牧野大地、美麗的衛水之濱。學校是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支持高校、國家“111計劃”實施高校、河南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和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學,三度蟬聯全國文明單位,入選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 學校歷史底蘊深厚,辦學資源豐富。學校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學(原國立河南大學前身)理科和創建于1951年的平原師范學院,歷經河南師范學院二院、河南第二師范學院、新鄉師范學院等階段,1985年始稱河南師范大學。在近百年的辦學歷程中,逐步熔鑄了“厚德博學 止于至善”的校訓、“明德 正學 倡和 出新”的校風、“修至學 立世范 啟智慧 益品行”的教風、“尚誠樸 勤學問 重團結 養正氣”的學風,積累和沉淀了“崇文明道 尚誠守德 抱樸求真”的師大精神,以校風淳、教風正、學風濃、教學水平高享譽省內外。學校占地面積139.5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08.42萬平方米,中外文紙質圖書317.87余萬冊,電子圖書896.69余萬冊。建有全球唯一一家帕瓦羅蒂音樂藝術中心和河南省規模最大、種類最多的生物資源博物館,辦有附屬中學、附屬小學和幼兒園。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培養體系完備。現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大學科門類。設有25個學院(部),85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4個;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1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各類學生7萬余人。擁有國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2個、河南省特色骨干A類學科4個、河南省一級重點學科28個,化學、物理學入選河南省“雙一流”創建學科,化學、工程學、環境生態學、材料科學等4個學科持續進入ESI全球前1%,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物理學等3個學科持續進入本領域自然指數內地高校百強學科榜單。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拔尖人才輩出。建校以來,曹理卿、郝象吾、孫祥正、趙新吾、趙紀彬、李俊甫、姚從工、魏明初、樊映川、杜孟模、孫作云、黃敦慈、許夢瀛、盧錦梭等著名學者先后在此執教治學。近年來,又涌現出王鍵吉、魯公儒、徐存拴、郭宗明、常俊標等一大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專家學者。現有在崗教職工近2800人,其中,雙聘院士9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杰青、國家優青、國家*、*、中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100余人,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2個,國家教學團隊1個,黃大年式教學團隊1個,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1人。根據近幾年的中國大學評價,我校教師學術水平和教師績效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教育教學成果豐碩。學校是國家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擁有4個國家級、7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1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獲得國家質量工程建設項目79項、國家教學成果獎7項(近四屆),在河南省教師教育改革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學生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954項,在教育部主辦的“東芝杯”中國師范大學理科師范生教學技能創新大賽中,團體成績連續6屆位列前三名,并獲得第七屆大賽唯一最高獎——創新獎。此外,還獲得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跆拳道世界杯團體賽冠軍以及中國音樂金鐘獎、中國戲劇獎·校園戲劇獎、中國舞蹈荷花獎等藝術類三大最高獎項,成為全國同時擁有三大獎的唯一高校。 學校堅持科技創新,服務社會成效顯著。建有省部共建細胞分化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藥監局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55個。近年來,學校主持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及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國家星火計劃、國家基金、省部級重大重點等科研項目2505項,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中國專利金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206項,獲批河南省高校新型品牌智庫3個,授權發明專利1980件,出版學術著作、教材660部。在Nature、Science、PNAS、JACS、ANGEW、哲學研究、政治學研究、管理世界、歷史研究、教育研究和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國內外頂尖期刊上發表一大批高水平學術論文。在基礎數學、理論物理、綠色化學、生物工程、藥物研發、環境科學、當代中國政治文化、中原文化及甲骨研究等領域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部分成果居國際先進水平。一批以動力鋰離子電池隔膜和抗腫瘤、抗病毒系列核苷類藥物等為代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實現了產業化,在國內外同行業中處于主導地位。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國際合作不斷深化。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推進高水平實質性國際合作,與美國、俄羅斯、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白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地區)的70多所高水平院校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系,與國內其他7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中俄文化藝術大學聯盟”并獲得兩國政府批準,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綠灣分校、法國佩皮尼昂大學、白俄羅斯國立體育大學等國外高校合作舉辦5個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項目,與法國佩皮尼昂大學共建“中法聯合學院”,與巴基斯坦薩戈達大學共建孔子學院,與巴基斯坦千禧教育集團共建孔子課堂等,標志著我校教育國際化戰略邁上新臺階。 世紀滄桑砥礪,蘊積涵育;百年春華秋實,桃李天下。建校98年來,河南師范大學以“精育良才、教育報國”為初心,以振興中國教育事業為己任,矢志培育*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累計培養各類人才30余萬人。畢業生中涌現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統一、張鎖江,以及多位*、國家杰青、*獲得者,省部級領導、知名企業家和眾多優秀的中小學校長。廣大畢業生以良好的政治素質、扎實的專業技能、嚴謹的工作作風和驕人的工作業績博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也為母校贏得了榮譽。 站位新時代,奮發新作為。學校將始終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導,堅持*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團結帶領全校黨員干部和師生員工,緊緊圍繞學校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任務,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大力提升發展內涵,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為把學校建設成世界知名、全國著名、區域引領、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而努力奮斗! (數據截至 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