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安徽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在安徽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安徽考生上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的分數在266至266分,位次為216110至145156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安徽高考考生需要考在266至266區間才能上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
一、安徽考多少分能上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
1、2022年安徽考生上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8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6110名;
2、2021年安徽考生上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0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1325名;
3、2020年安徽考生上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27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3843名;
4、2022年安徽考生上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2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5156名;
5、2021年安徽考生上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26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78623名;
6、2020年安徽考生上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分,錄取最低位次為-名;
二、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在安徽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安徽 | 理科 | 專科 | 382 | 216110 | 省教育廳 |
2022 | 安徽 | 文科 | 專科 | 323 | 145156 | 省教育廳 |
2、2021年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安徽 | 理科 | 專科 | 301 | 211325 | 省教育廳 |
2021 | 安徽 | 文科 | 專科 | 266 | 178623 | 省教育廳 |
3、2020年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安徽 | 理科 | 專科 | 276 | 213843 | 省教育廳 |
2020 | 安徽 | 文科 | 專科 | - | - | 省教育廳 |
填報服從調劑需要注意什么
服從專業調劑會影響你意向性的專業錄取,都是由高分開始錄取,比如你報的是財會專業,你已達到這所學校的最低投檔線,但是由于這個專業已經錄滿了,你就會被調劑到其它未被錄滿的專業,而你將去往的專業很可能就是報的人比較少的冷門專業。
服從調劑的確可以保證達到最低投檔線的考生能夠去往該校,卻無法保證能夠學到你填報的專業。但是,越來越多的一本高校實行大類招生。大學給予學生轉專業的機會,所以,服從調劑可以以較低的分數進入高校,不失為一個上好大學的辦法。
如果考生確認他們“服從分配”,一方面,他們增加了被錄取的機會,另一方面,他們接受了根據分配進入學校的義務。轉學和錄取的學校或專業很可能與申請考試的初衷相去甚遠,因此他們應該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你填補空缺,你將優先考慮在空缺招生計劃中部署更好的學校或專業。一旦那些服從部署的人被錄取,他們必須去你被錄取的機構。否則將影響全國招生計劃的完成。因此,對于本專欄,考生不僅要充分關注,而且要認真對待,做出具體明確的陳述。
如果考生選擇服從調劑,無論他是否會被最喜歡的學院或專業錄取,他都應該準備好承擔所有的選擇和后果,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未來學習和工作的發展方向,所以無論如何都應該謹慎。
滑檔和退檔的區別是什么
1、流程不同:退檔是進入投檔線,學校調閱了考生檔案,但因其他原因沒有被錄取,予以退檔;而滑檔是根本就沒有進入到學校的錄取范圍,考生檔案沒有投出去。
2、原因不同:退檔原因有很多,比如:學生不服從專業調劑、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合格、學生的視力不合適等,其中,因不服從專業調劑而退檔的考生占到多數;而滑檔原因只有一點,就是學生考的分數不夠,比如說某考生成績630分,按照分數來說,可以填寫很多志愿,但由于這位考生對報考知識不了解,導致沒有被任何一個一本院校錄取,最終只能選擇讀二本院校。
3、概念不同:退檔是指考生報考院校時,達到了報考院校的投檔分數線,但是沒有達到該學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或因為一些其他因素,而沒有被錄取;而滑檔是指學生考的分數,沒有達到本批次報考院校的分數線,所以只能進入下一批次的投檔環節。
三、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最新介紹
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是2011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廣東省教育廳主管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2018年順利通過教育部組織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萬人。下設信息工程學院、財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管理學院、醫藥健康學院、外國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9個二級學院,開設53個專業。辦學10年為珠三角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2萬余名高技術技能型人才,近3年來畢業生就業率達98%。 區位優越 資源豐富 學校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東莞,毗鄰香港、位居廣州和深圳兩個創新高地之間,是全球知名的制造業基地。具有獨特的區域地緣優勢和高新產業發展基礎,擁有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集聚區、智能終端產業集聚區等十大產業集聚區,緊鄰世界500強企業三星、泰科及廣東現代國際會展中心等國家級產業園區,位置優越,名企環繞,人才需求旺盛,具有天然的就業、創業優勢。學院周邊交通發達,生活便捷,坐擁穗莞深1小時經濟生活圈,暢享珠三角城市群優勢資源。 條件充足,設施先進 學校占地面積61.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1.59萬平方米。建成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創意設計、財經商貿、土木建筑、公共基礎、大健康產業、科創產業園等八大類專業集群實訓基地,建成160多個專業實驗實訓室,建筑面積達91355.78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到7157.85萬元,可開展實訓項目數達640 個,可滿足各專業所開設課程的實踐教學需要。圖書館大樓高12層,面積4.2萬平方米,為全省同類高校之最,現有藏書約130多萬冊,紙質圖書110多萬冊,電子圖書23.5萬冊;學生文化中心、音樂廳、體育館、健身房等場所齊備。 教授治學 名師執教 學校實行教授治學,名師執教,現有專任教師418人,校外教師108人,其中南粵優秀教師5名,省級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12人,省級教學團隊2個。專任教師具有高級職稱占26.56%;具有碩士研究生學位占59.33%;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4.35%。有20多位國家、省市級的專業學會、協會的學術、技術帶頭人。 專業建設 特色突出 學校先后建成省級重點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省級品牌專業——會計;首批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群;省級專項資金扶持專業——機械設計與制造、工業機器人技術;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機械設計與制造、數控技術、酒店管理;省內首個電子競技專業——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建成國家級、省級公共實訓基地(中心)5個和省級“1+X”證書試點專業9個。近300多名學生在國家、省級等各類技能競賽中獲獎。 校企共建 協同育人 學校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創新產教融合機制,扎實推進職業教育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簡稱“雙精準”),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與華為云計算、騰訊云、東莞三星視界有限公司、南興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等436家知名企業合作,組建校企合作聯盟,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 、與慧科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騰訊云互聯網+產業學院” 、與東莞市鴻博科技有限公司建設“校中廠”等,開展科研技術研究、教育教學、人員培訓和學徒培養等全面合作。與行業、企業共同建成協同育人基地、培訓機構,為東莞企業簽訂聯合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教育合作協議,為學生就業搭建了廣闊的平臺。 科技引領 服務社會 學校堅持提升學科水平與增強服務能力相結合,在技術推廣、成果轉化、對口支援、扶貧和面向社會的人才培養培訓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截止2020年底,各學院教學團隊承接廣東高校科研平臺和科研項目100余項,承接會計職稱考試、司法考試、公務員考試等政府服務項目20余項;獲實用性新型專21項, 外觀專利21項,計算機軟著17項,開展多期“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 就業創業 雙輪驅動 與企業共建3800平米的創業基地,學校投入50萬元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先后入駐104個學生創業團隊,約680位學生參與創業實踐。通過開辦SYB創業培訓班,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建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形式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立東莞網紅直播產業研究中心。“挑客早餐一優質豆漿提供服務商”項目于2018年榮獲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賽銅獎、廣東省高職院校唯一金獎。 專本連讀 連接海外 學校與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國內知名大學合作,構建“高職教育、本科教育(專升本)”升學體系,開放“專本同讀”和“專插本”等多種升學渠道。 學校與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泰國等6國10余所高校建立國際交流合作關系,并開展了9個聯合培養、學分互認項目,其中3個面向社會招生。為校內外有志青年搭建深造平臺。 獎學助學 保障學業 學校設立獎學金,建檔立卡困難資助等政策性資助。學校特等獎學金2000元,無人數比例要求;一等獎學金800元,按照學生總數5‰設定;二等獎學金500元,按照學生總數1%設定;三等獎學金300元,按照學生總數2%設定。 此外還設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等資助項目。 (數據更新時間202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