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安徽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河北師范大學在安徽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安徽考生上河北師范大學的分數在536至566分,位次為50386至8712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安徽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36至566區間才能上河北師范大學。
一、安徽考多少分能上河北師范大學
1、2022年安徽考生上河北師范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3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0386名;
2、2021年安徽考生上河北師范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3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7363名;
3、2020年安徽考生上河北師范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6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2793名;
4、2022年安徽考生上河北師范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4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801名;
5、2021年安徽考生上河北師范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9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712名;
6、2020年安徽考生上河北師范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6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917名;
二、河北師范大學在安徽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河北師范大學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安徽 | 理科 | 本一 | 536 | 50386 | 省政府 |
2022 | 安徽 | 文科 | 本一 | 549 | 8801 | 省政府 |
2、2021年河北師范大學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安徽 | 理科 | 本一 | 539 | 47363 | 省政府 |
2021 | 安徽 | 文科 | 本一 | 590 | 8712 | 省政府 |
3、2020年河北師范大學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安徽 | 理科 | 本一 | 565 | 42793 | 省政府 |
2020 | 安徽 | 文科 | 本一 | 566 | 8917 | 省政府 |
沒過二本線能上本科大學嗎
二本線以下是有機會上本科的,本科征集志愿,如果降分的話就有可能會被錄取。盡管每年二本第二次征集志愿的填報資格線都是在二本線下20分,但是,實際錄取數據并非如此。
很多人都是看到降20分報志愿就滿心歡喜,但是,殘酷的在后面,因為實際錄取時,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填報資格線并不等于分數線。
換句話說,從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往年公開的數據來看,本科第二次征集志愿不一定都降分錄取。也曾有過不降分錄取的年份。而且即便是降分錄取,降的分數也是極少的。分數太低也沒戲。
專業代碼有字母是什么意思
專業代碼中字母代表專業類別。專業代碼加有's'者為在少數高校試點的目錄外專業。
專業代碼加有'h'者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設置的專業。
A:表示自考專科,面向社會考生,可在各個縣區自考辦報名。
B:表示獨立本科,是為各類高等教育形式的專科畢業生取得本科學歷,而獨立設置的專業。面向社會考生,可在各個縣區自考辦報名。
C:表示本科專業,它分為“可銜接的基礎科段”和“本科段”,比如:C000000(基礎科段),這種就表示這個專業是專科專業。注意,有的省不會在后面備注它是什么科段,但對同學們沒有影響,因為報考的時候并不需要關注專業代碼,這些代碼只是考試院便于管理專業而制定的。
學校名稱加有'※'者為經教育部批準和確認的獨立學院。
備注中加有'○藝'者為可按藝術類專業招生辦法招生的非藝術類本科專業。
阿拉伯數字組成,前兩位代表專業所在門類,中間兩位代表專業所在學科,最后兩位代表改專業的標識符號。
三、河北師范大學最新介紹
河北師范大學是河北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的省屬重點大學,河北省“雙一流”建設一層次高校。學校起源于1902年創建于北京的順天府學堂和1906年創建于天津的北洋女師范學堂,具有119年的發展歷史和光榮的辦學傳統。1996年6月,原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學院與創建于1952年的河北教育學院、創建于1984年的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合并,組建成新的河北師范大學。校友中有老一代革命家鄧穎超、劉清揚、郭隆真、楊秀峰、康世恩、榮高棠等,有著名愛國主義學者梁漱溟、張申府、湯用彤等,有兩院院士嚴陸光、郝柏林、李樹深、賀泓等,也有許紹發、蔡振華等一批體育界精英。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是我校著名校友。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共為國家培養了26萬余名各類專業人才。 學校于2011年整體遷入新校區辦學。新校區占地1829畝,館藏圖書318萬冊,中外文數據庫67 個。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2677人,其中專任教師1731人。在職教職工中,正高職人員431人,副高職人員981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省級以上各類優秀專家208人次,博士研究生導師175人,碩士研究生導師939人。在校本科生25019人,在校碩士研究生4952人,博士研究生410人,成人教育學生11090人。 學校現設25個專業學院,1個獨立學院(匯華學院)。擁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4個;有本科專業94個。學科專業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個學科門類。現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0個,河北省“雙一流”建設學科7個、省高校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項目1個、省高校強勢特色學科4個、省高校重點學科14個,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學科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4個。化學學科、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學校設有河北省職業教育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學科教育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國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基地、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河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河北省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河北省高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河北省民族教育研究發展中心、中國教育科研網河北省主節點等機構。 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現擁有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0門;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項,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6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4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項,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有河北省本科教育創新高地7個、省級教學團隊9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8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4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5項,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35門、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0項,省級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3個,省級教學名師19人。近年來,學校共獲得5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 以學分制、頂崗實習支教、大類招生培養為重點,推進本科教學三大基礎性變革:學分制改革不斷完善,滿足學生自我設計和自主發展的需求。構建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師資培養“三教并舉”、培養培訓一體化的完整教師教育體系。頂崗實習支教工程深入開展,有效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就此項工作曾兩次作出批示予以推廣;2013年6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校視察工作時,對學校在基層鍛煉學生的做法和學生愿意到基層就業的人生選擇給予了高度評價。實施了大類招生培養改革,強化通識教育。積極發展非師范專業,初步形成四種培養模式,構建了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共同發展的人才培養新格局。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2015年學校被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2017年被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入選教育部“卓越中學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實施院校,被評為“河北省首批創業就業眾創空間”;2019年被評為“河北省‘雙創’示范基地”。 科學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承擔了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國家發改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委托項目、國家清史纂修工程主體類項目等具有較大影響的科研項目。孫大業院士課題組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填補了河北省的空白;蔣春瀾教授指導的博士論文進入“全國百篇優博”行列。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分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國家辭書獎、魯迅文學獎等。在Science、Nature、Cell、中國社會科學等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 發揮學科優勢,推進協同創新。已建成“細胞信號與環境適應”、“數字教育”、“燕趙文化研究中心”三個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燕趙文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獲批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長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入選河北省首批新型智庫;組建了河北省數學研究中心、移動物聯網研究院、泥河灣考古研究院、畿輔學研究中心、縣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公共政策評估中心、AR重點實驗室、晏梁學智中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中心、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學校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已與25個國家的90所高校和教育機構建立了正式合作關系,在合作辦學、教師交流、學生互換、網絡課程、科研合作和國際引智等方面和200多所國外大學開展交往,辦學國際化水平逐步提升。學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和“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項目接收單位,每年有來自五大洲、40多個國家國際學生600余人在我校就讀本、碩、博學歷教育和長短期漢語語言教育。已建成2所孔子學院、1所孔子課堂、合作建設了1所葡中雙語高中、1所海外學院、2所海外預科學院,向20多個國家選派了漢語教師志愿者,積極參與漢語國際推廣。組建了秘魯研究中心、印度尼西亞研究中心、俄羅斯研究中心和巴基斯坦研究中心,著力構建區域研究平臺。 學校黨委堅持“圍繞中心工作抓黨建、抓好黨建促中心工作”的思路,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加強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思想和組織保障。學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基層黨建紅旗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單位等稱號。2017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并在2020年順利通過復查,繼續保留稱號。 進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全校上下正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高舉*新時代**思想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推動內涵式發展,為建設高水平綜合性師范大學不懈奮斗。 (相關數據截止至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