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8日13時38分,國家“*”專家聯誼會第三屆執委會委員、副會長黃大年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春逝世,享年58歲。以此文學習黃大年教授精神。
黃大年同志
黃大年(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男,廣西南寧市人,漢族。國家“*”特聘專家(第二批)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口引進。
曾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全職教授,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2017年1月8日13時38分,國家“*”專家聯誼會第三屆執委會委員、副會長黃大年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春逝世,享年58歲。
2017年4月28日,教育部追授吉林大學黃大年教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中文名:黃大年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廣西南寧
出生日期:1958年8月28日
逝世日期:2017年1月8日
職業:科學家
畢業院校:吉林大學
信仰: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1981年12月,畢業于長春地質學院。
后赴英國留學。
2010年歸國,任教于吉林大學。
個人生活
1982年1月15日,黃大年在給同學的畢業贈言中寫道:“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黃大年在世時,常與同事談起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他曾在朋友圈里提出“黃大年之問”??“看到他,你會知道怎樣才能一生無悔,什么才能稱之為中國脊梁。當你面臨同樣選擇時,你是否會像他那樣,義無反顧?”
他決定回國后毅然放棄一切,甚至“威脅”妻子離婚。
人物評價
很多人評價他是“純粹的知識分子”,因為他“什么職務也不要,就想為祖國做些事”,很多人評價他是“另類的科學家”,因為他對待科研只一句“我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新華網評)
中科院地質地球物理所副所長楊長春的評語:回國以后,從整體上講,感覺大年是幸福的。
后世紀念
2017年2月24日,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審議《關于追授黃大年同志為“吉林省特等勞動模范”并在全省開展學習活動的請示》 。
2017年2月27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下發文件《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關于開展向黃大年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2017年4月28日,教育部追授吉林大學黃大年教授“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并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向黃大年同志學習,立足崗位做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黃大年先進事跡
2017年1月8日,科學的星空中,一顆璀璨的明星悄然隕落。。。。。。
7年前的那個冬日,他頂著紛飛的雪花,從英國歸來,大步流星走進這里的時候,震動海外。有外國媒體報道說:“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后退100海里。”???他就是國際知名戰略科學家黃大年。
黃大年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25年前,他帶著科技強國的心愿,出國留學、工作,成為國際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學家。
當得知國家的召喚,他放棄國外的優厚條件,回國帶領科研團隊尋求技術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7年1月8日,58歲的黃大年因病逝世。眾多師生帶著傷痛和懷念,默默垂淚,悼念送別。
斯人已逝,追思猶存??
黃大年選擇回國并為此而獻身,是為了什么?是冥冥中一種歷史的輪回?還是中華民族魂魄中綿延不息的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在無限思念與崇敬中,往下看,一起走進他短暫卻精彩的人生。
科學是他夢中的“情人”
吉林大學地質宮,507室。
“跟我們談談黃老師吧。”我們一開口,黃大年生前的秘書王郁涵眼圈立刻紅了。
黃老師似乎沒有離開,上次隨老師在北京開會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
投影幕布前,黃大年正如醉如癡地為在場的專家演示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的PPT。靠近他的人嗅到他身上一絲絲冰片的清涼味道??黃教授吃了速效救心丸。
2017年6月底,在赴京參加這個會的前一天,黃大年突然暈倒在辦公室。
“不許跟別人說。”這是黃大年醒來后對秘書說的第一句話。王郁涵黑著眼圈,瞥了一眼老師帶領他們熬了三個晚上整出來的小山一樣的材料,沒敢吭氣兒。
準備項目驗收會的時間很緊,黃大年作為項目負責人,連著熬了三個晚上,查遺補漏。直至開會前,胸口仍很憋悶。他習慣性地打開隨身帶的黑書包,拿出速效救心丸的小瓶子往手里一倒,一仰頭扔在嘴里使勁嚼著,走進會場……
“項目成果已處在國際領先水平。”黃大年和他的團隊欣喜不已。
可誰又能想到,他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
想起這件事,王郁涵恨自己:“早知如此,說什么都要勸阻他。”
可誰又能勸阻得了呢?
翻看他生前的微信朋友圈,2017年2月14日情人節,他有這樣一段內心獨白:
“……真正從事科學的人,往往看重與事業發展攸關的情誼群體,面對‘知音’常有相見恨晚的遺憾,發展的是與眾不同的情……”
在他心里,科學是他夢中的“情人”。
“科研瘋子”黃大年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對此印象深刻:“當時我們有一項地球勘探項目,想在‘十二五’時期取得突破,缺一個領軍人物。正在著急,有人推薦了剛回國不久的黃大年。”
“我去長春找了他,第二次見才敢開口求他。因為這個上億元的項目黃大年分不到一分錢……”
“沒問題。”黃大年如此痛快的回答讓對方愣住了……
大家并不知道,黃大年看中的是這個項目瞄準的尖端技術??就像在飛機、艦船、衛星等移動平臺上安裝“千里眼”,看穿地下每一個角落。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英等國已使用這項技術進行軍事防御和資源勘探。
大家更不知道,幾年前,黃大年的父母相繼離世時,他在國外忍痛未歸,攻關的正是這個技術。
一天都沒有等。他把自己關進辦公室,沒日沒夜地設計科研思路。他提出“從移動平臺、探測設備兩條路線加速推進”;他向吉林大學打報告,創設移動平臺探測技術中心,啟動“重載荷智能化物探專用無人直升機研制”課題。
沒有樣機,一連數月,一有空他就跑到無人機模型銷售的店鋪,看看這個、試試那個。店鋪要打烊了,他還賴著不走,最后索性自己掏錢,直接把模型抱回辦公室。
沒有機庫,他在地質宮門前尋了塊兒空地,拉著團隊揮汗如雨忙活個把月。
機庫建成第二天,出事了。
“這是違章建筑,必須得拆!”有人開著卡車來就要動手。
原來,他們不清楚審批程序,只給學校打了報告,沒有履行相關手續。
“不能拆!我們打過報告的。”黃大年急了,一邊喊一邊往卡車前一躺。陽光正強,他瞇著眼睛,就這樣躺著。他的幾個學生馬上也在他身邊躺下,所有人都驚呆了,這可是位世界級的大科學家呀……
事情傳開了,有人說黃大年就是個“瘋子”。他不在意:“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7年間打造出充滿魔幻的“大年童話”
不瘋不成魔。
就在這種“瘋魔”中,我國在這一項目的數據獲取能力和精度與國際的研發速度至少縮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就在這樣的“瘋魔”中,7年間他打造出充滿魔幻的“大年童話”??
搞交叉、搞融合。這是黃大年回國后提出的一項新的科研理念。
與探測儀器專家合作研發深部探測儀器裝備,與機械領域專家合作研發重載荷物探專用無人機,與計算機專家合作研發地球物理大數據處理與解釋……
在碰撞中尋求突破,在差異中做大增量。交叉、融合中帶來的“化學反應”“裂變反應”,釋放出無盡的想象空間。
作為國際知名的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深知,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國雖拿到了新一輪世界科技競賽的入場券,但必須牢牢抓住創新這個“彎道超車”的機遇,才能追趕歷史的潮流。
科學是嚴謹的,但也需要奇思妙想來成就。巴爾扎克說:“真正的科學家應當是個幻想家。”
黃大年就是這樣的“幻想家”。
回國僅僅半年多,黃大年就統籌各方力量,繪就一幅宏大的吉林大學交叉學部藍圖。
“大年的這個戰略設想涉及衛星通訊、汽車設計、大數據交流、機器人研發等領域的科研,可在傳統學科基礎上衍生出的新方向,有望帶動上千億元的產業項目。”現任吉林大學交叉學部副部長的“*”專家馬芳武說。
有人說,當很多人還在2.0時代徘徊的時候,黃大年已站在了4.0時代,甚至更遠。
黃大年的“瘋魔”就這樣成就了祖國在科學技術上的多處“彎道超車”??
7年間,黃大年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以他所負責的第九項目“??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的結題為標志,中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項目5年的成績超過了過去50年,深部探測能力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局部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國際學界發出驚嘆:中國正式進入“深地時代”!在這個跨越的背后,站著的就是黃大年這樣的“科研瘋子”。
“回想當初的選擇,我沒后悔過。”
不少人不理解在國外已功成名就的黃大年的選擇。他們在問,如果黃大年還活著,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還會選擇回國嗎?
“我想會的!”黃大年的弟弟黃大文肯定地說,“父親生前總和大年說,他是有祖國的人,要做個忠于國家的地質人。”
“回想當初的選擇,我沒后悔過。”記者在黃大年留在母校的一份工作自述中找到了他自己的回答??“父輩們的祖國情結,伴隨著我的成長、成熟和成才,并左右我一生中幾乎所有的選擇:這就是祖國高于一切!”
“人的生命相對歷史的長河不過是短暫的一現,隨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這是黃大年在入黨志愿書中寫下的誓言。
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