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面向全體黨員深化黨內教育的重要實踐,是推動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舉措。筆者認為,要確保學習教育入腦入心,取得成效,須突出“四個關鍵點”。
以堅定信念為關鍵點。學習教育要從思想建黨切入,從理想信念抓起,通過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明確基本標準,樹立行為規范。廣大黨員要全面理解黨的綱領,牢記入黨誓詞,牢記黨的宗旨,牢記黨員義務和權利,牢固樹立尊崇黨章、遵守黨章、維護黨章的理念,樹立崇高道德追求,養成紀律自覺,守住為人、做事的基準和底線。要做到入眼入耳,入腦入心,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堅持以尊崇黨章、遵守黨規為基本要求,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頭腦為根本任務,自覺按照黨員標準規范自己的言行,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黨性覺悟;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正確政治方向;進一步強化宗旨觀念,形成為民服務、甘于奉獻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以找準問題為關鍵點。“兩學一做”要堅持問題導向。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目的是要解決問題。因此,要增強針對性,“學”要帶著問題學,“做”要針對問題改。首先要直面問題,切實找準“靶心”,通過深學,查擺那些觸及思想、意識和靈魂深處的問題,尤其是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動搖、黨的意識淡化、宗旨觀念淡薄、精神不振、道德行為不端等問題,找出問題“病根”,才能“對癥下藥”,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和“釘釘子”的精神抓緊整改,做到邊查邊改、真查真改,真正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解決黨員隊伍建設中突出問題的實際成效。每名黨員都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對照黨章,對照*系列重要講話,有針對性地查擺自己的問題,深入蕩滌思想、觸及靈魂,進而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
以嚴格標準為關鍵點。“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必須緊扣“嚴”。思想上要嚴,各級組織部門要嚴格按照中央方案要求集中精力開展,標準要高,要求要嚴,措施要實,以“三會一課”等黨的組織生活為基本形式,以落實黨員教育管理制度為基本依托,針對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普通黨員的不同情況作出安排,針對農村、社區、機關、企業、窗口單位、執法部門等領域黨員提出具體要求。要給基層黨組織結合實際開展學習教育留出空間,發揮黨支部自我凈化、自我提高的主動性,防止大而化之,力戒形式主義。組織上要嚴,按照方案要求從嚴組織實施,使每名黨員、干部都進行一次思想上的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整改上要嚴,通過學習固本培元,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真正解決突出問題。
以實現長效為關鍵點。“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要求長效、成常態。政貴有恒,治須有常。黨的思想建設永遠沒有休止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要突出經常性教育特點,要真正把黨的思想政治建設抓在日常、嚴在經常,探索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的好辦法、好機制,探索加強黨員教育管理、提升為民服務水平的機制。同時,要注重挖掘學習教育中涌現的服務群眾、服務社會、服務發展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推動學習教育深入開展,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以先進典型為鏡,深學、細照、篤行。
(二)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動,要堅持把握經常性教育這個基本定位,把經常性作為開展學習教育的重要目標指向,注重用好日常的教育途徑、教育方式,推動黨的思想政治建設抓在日常、嚴在經常,常抓不懈、久久為功,使學習教育真正成為黨組織自我凈化、黨員自我提高的過程,使學習教育真正推動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常態化、制度化。
*多次強調,思想認識問題一時解決了,不等于永遠解決。就像房間需要經常打掃一樣,思想上的灰塵也要經常打掃。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經過前幾次集中教育,有些問題依然頑固性地呈現。有的黨員認為黨內教育不過是“一陣風”,終究會“管一陣放一陣、嚴一陣松一陣”,裝裝樣子挺過去就沒事了;還有的黨員參加黨內教育時“紅臉出汗”,內心頗受震撼和洗禮,但事后在以往工作和生活慣性的帶動下又變得“濤聲依舊”。整治這種頑癥,更加需要我們堅持把握經常性教育這個重要目標指向。
堅持把握經常性教育,體現在政治生活要嚴在經常。實踐證明,哪里的黨內政治生活正常規范,哪里的黨組織就堅強有力,哪里的黨員就有好的思想作風和精神狀態。各級黨組織要以“三會一課”、專題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為基本形式,把黨小組會堅持好,把支部黨員會議組織好,把黨課講好,把專題組織生活會開好;要在規范和提高學習教育質量上下功夫,充分發揮組織生活的熔爐作用;要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利器”,提高組織生活的質量和水平。
堅持把握經常性教育,體現在組織活動要抓在日常。現在,一些地方黨組織對黨員的思想動態、日常言行不了解、不過問,有的甚至形同虛設、長期不開展活動,導致主體責任缺失、政治功能弱化。這次學習教育,就是要通過把學習研討、交流互動等活動開展起來,充分調動黨員參與學習教育的積極性,把黨支部應有的教育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各級黨組織要切實履行好黨章規定的職責任務,擔負起從嚴教育管理黨員的主體責任,結合實際對學習教育作出具體安排,明確任務、方法和載體,確保組織到位、措施到位、落實到位。要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了解黨員學習需求,把個人自學與集中學習結合起來,抓好自主學習、自我教育,搞好學習研討、交流互動,充分調動黨員參與學習教育的積極性。各級黨組織還要有針對性地設計開展一些經常性的“自選”活動,保證學習教育長流水、不斷線。
堅持把握經常性教育,體現在黨員管理要功在平常。我們應該看到,在有的地方,黨員找不到組織、組織找不到黨員,經常性教育開展不起來的情況仍然存在。要以這次學習教育為帶動,進一步暢通黨組織與黨員的聯系,特別是解決好流動黨員、“口袋”黨員等教育管理難題。要以黨支部為單位推廣積分制管理,將“五星”黨員評定與黨員積分制管理有機結合,以積分定評價、定獎懲、定任用,切實提高日常管理水平。
(三)
作風就是形象,形象基于本質,形象昭示未來。作風好壞影響社會群眾評價正負,決定工作效能高下,左右事業發展興衰。作風建設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更應該是主動戰。俗話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打好作風建設這場至關重要的硬仗,必須著力整改六種問題。
一要著力整改“例行公事”問題。長假結束后上班抓作風建設成為慣例,上級機關開展作風建設活動在先或者上級領導提出相關要求后抓作風建設當然是慣例,出了問題整頓作風更是慣例。上邊怎么說,下邊怎么“做”,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以講話傳達講話,原原本本、原汁原味,不走樣、不變調,什么動員部署、集中學習、排查問題、計劃整改、督查推進、組織領導等等,招招中規中矩,件件緊鑼密鼓,看上去很“美”,其實只不過是例行公事,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就不要了。雖然作風建設每年“轟轟烈烈走過場”,但是存在的作風問題卻江山依舊“只是朱顏改”,恰似疾風驟雨中挺過來的“勁草”,更加頑強,更加堅韌。
二要著力整改“短促突擊”問題。集中學習教育、集中討論對照、集中查擺存在問題、集中計劃整改措施、集中修訂出臺規章制度等等,畢其功于一役!其實,作風問題是“慢性病”,它的形成有一個點滴累積的衍化過程,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性病”需要慢慢“調養”,如此“集中”搞“突擊”根本無濟于事。
三要著力整改“領導例外”問題。曾幾何時,一說到作風問題,耳熟能詳的便是“中梗阻”,好像領導不存在作風問題,整頓作風就是領導整肅部屬尤其是中層干部的作風問題,改進作風就是領導責令部屬特別是中層干部轉變作風。毋庸諱言,“中梗阻”的確存在,有的甚至還比較嚴重,但是更為嚴重的是“腦梗塞”,領導干部、領導班子、領導班子中的“班長”存在作風問題更為緊要,更為關鍵,更不應該被有意無意的排除在整改對象之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領導干部,特別是領導班子中的重要成員更應該率先垂范,充分發揮好榜樣引領作用。
四要著力整改“無的放矢”問題。作風是抽象的,但是作風問題是具體的,不同地方、不同部門、不同單位、不同崗位,作風問題雖然有“共性”,但是表現形式與內容更具豐富多樣的“個性”。“共性”泛化抽象,“個性”獨特具體。只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解決作風方面的“個性”問題,作風建設才不至于無的放矢。針對性決定有效性,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五要著力整改“下不為例”問題。作風是態度定勢或行為風格,跟違紀違法行為有本質區別,不能把作風問題無限制地上綱上線,亂扣“帽子”、亂貼“標簽”、亂打“棍子”之類小題大做往往適得其反,應該盡力避免。但是,作風是理想信仰、價值觀念、德行操守、精神追求和心理狀態的綜合體現。作風問題是苗頭,整改作風問題決不能簡單庸俗的“就事論事”,決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否則,久而久之,作風問題難免升級為“問題作風”,甚至養癰遺患、放縱驕慣出“問題干部”。這類反面典型并不鮮見,教訓十分深刻而且非常慘痛,必須牢牢記取,切不可等閑視之!
六要著力整改“閉關自守”問題。“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對存在作風問題感受最深的應該是“旁觀者”,比如部屬對其領導作風的感受當然十分真切,又比如服務對象對行政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作風的感受當然十分真切,再如相對人對執法部門及其執法人員作風的感受當然十分真切。因此,找準作風方面存在問題、如何整改作風問題,就理所當然要“走出去”、“請進來”,多聽聽部屬、工作和服務對象以及社會群眾的意見與建議,只有他們滿意了,作風問題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改到位。反之,如果“家丑不外揚”的心理作祟,在作風問題上一味地要“面子”、捂“蓋子”、打“幌子”、玩“點子”,最后只能接連不斷掉“鏈子”、出“岔子”。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休止符。”對于作風問題的反復性、潛隱性和定勢慣性必須保持足夠警覺和堅韌意志,作風建設更加需要求真務實,更加需要動真碰硬,必須始終不渝、一以貫之地對照嚴、實標準,踐行嚴、實要求,采取嚴、實措施,切不可弄虛作假、疲沓敷衍,甚至滋生出關于作風建設的作風新問題。
【四】
中央決定,今年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這是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之后,深化黨內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實踐,也是推動學習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全體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活動向經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舉措。“兩學一做”,基礎在“學”,關鍵在“做”。“學”,就是深入學習黨章黨規,重在明確基本標準,樹立行為規范;就是深入學習系列重要講話,重在加強理論武裝、統一思想行動。
“做”,就是做合格的共產黨員,堅定信仰信念、強化政治意識、樹立清風正氣、勇于擔當作為,加強黨性修養,始終保持共產黨員本色,更加主動地立足崗位作貢獻,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做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合格黨員。“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面對的是全體黨員,層級多、范圍廣,就要精準持久發力、發揚優良作風、講究方式方法、加強分類指導、切實注重實效。在新形勢下踐行“兩學一做”就要發揚“五大優良作風”,善學善思善為,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求真務實創新,艱苦奮斗創業,不斷取得作風建設和學習教育新成效。
一是要發揚善學善思善為之風。
高度重視學習、善于進行學習、善于深入思考、善于有效作為,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我們黨保持和發展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保證,也是黨員干部健康成長、提高素質、增強本領、不斷進步的重要途徑。這一優良作風啟示我們:在當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知識更新不斷加速的背景下,黨員干部踐行“兩學一做”只有發揚善學善思善為之風、認認真真地善學善思善為、與時俱進地善學善思善為、持之以恒地善學善思善為,才能更好地推動“兩學一做”入腦入心,才能始終跟上時代進步的潮流,才能敢于擔當重任、提升工作水平和領導水平。
二是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之風。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在馬克思主義政黨作風上的具體表現,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之一。這一優良作風啟示我們:理論只有與實際緊密聯系,才能發揮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踐行“兩學一做”才能實現理論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就特別強調,“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這一論述其實就是要求以問題為導向,善于拿起理論的武器,到社會實踐中敏銳發現問題、敢于直面問題、正確分析問題、切實解決問題,從而做到知與行相統一、學與用相結合,使理論與實際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推動“兩學一做”與自身工作實際緊密結合,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真抓實干、推動改革發展穩定上見實效。
三是要發揚密切聯系群眾之風。
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這一優良作風啟示我們:踐行“兩學一做”只有堅持群眾觀點,自覺踐行群眾路線,才能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才能真正把對上級負責與對群眾負責緊密結合和統一起來;也只有堅持一切從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位置,心系群眾,深入群眾,才能自覺同以同志為*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更好地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融入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四是要發揚求真務實創新之風。
求真務實創新,不僅是一種科學精神、一種工作作風,也是一種黨性要求,更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黨的優良傳統和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政治品格。這一優良作風啟示我們:踐行“兩學一做”要堅持實事求是,努力在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遵循和運用規律上下功夫,使思想、行動、決策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把求真務實創新要求始終貫穿到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主動學習基層的鮮活經驗,“干在實處”,爭做“求實、務實、踏實的實干家”,更好地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接地氣、養元氣、蓄底氣,切實增強自覺踐行“兩學一做”的實效性和能動性。
五是要發揚艱苦奮斗創業之風。
艱苦奮斗創業,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也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這一優良作風啟示我們:在思想開放、理念多元、生活多樣化的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要堅持艱苦奮斗創業作風,樹立健康的社交觀、禮儀觀、消費觀和事業觀,使之成為一種生活準則、工作作風、利益觀念、精神狀態和高尚情操。尤其在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在全黨和全社會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創業作風,高揚艱苦奮斗創業旗幟,就能更好地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深入開展,就一定能夠經受住“四大考驗”、繼續戰勝“四大危險”,不斷適應新常態、破解新困苦、解決新難題,進一步端正黨風、轉變政風、重塑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