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漳州的東山島,出了個響當當的人物??谷文昌。一到東山縣采訪,這個名字就不斷地出現在眼前和耳旁,仿佛他還健在,還是個活躍在當地的“紅人”。但事實是,他已經離世34年了。
作為一名縣委書記,谷文昌無疑是成功的:離世三十多年了,當地的老百姓還對他念念不忘,掛在嘴邊,記在心里。*也曾六次對其點贊,號召廣大領導干部向其學習。在谷文昌的精神指引下,當地的農村被建設成了富美鄉村。“思源居”、“谷公步道”、“港后溪泵站”、“涌泉井”、“私人定制菜園”,這些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變化的關鍵詞,都是谷文昌給東山留下的財富。
為什么一個典型人物能有這樣大的能量?
谷文昌是誰?什么是谷文昌精神?
谷文昌(1915年-1981年),原名程栓,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5月隨軍南下,歷任福建省東山縣城關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長、縣長、縣委書記,1964年任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1972年后歷任福建省龍溪地區行署林業局長、農辦主任、副專員。在東山縣任職的14年間,他帶領東山人民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成功治理了風沙災害,為海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打下了基礎。
他以“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膽魄,率領東山人民苦戰十幾載,遍植木麻黃,筑起綠色長城,硬是治服了“神仙都難治”的風沙,讓海島換了天地。
他不僅把“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寫在紙上,立下“不救民于苦難,要共產黨人來干啥”的誓言,更是大事小情想到群眾心底里,干到群眾心坎上。用當地人的話說,好日子來到了跟前,共產黨走進了人心。
他為民高擎一把傘,為民敢扛一片天。解放初把“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的建議,一項德政,贏得十萬民心。
他的一生溝溝坎坎、起落不少,不論肩負重任還是身處逆境,從未忘記黨員身份,從未褪去黨員底色,從未動搖理想信念。見不得群眾受苦受難受委屈,容不得干部不想不干不作為。信仰,是從他心里長出來的。
他為官恪守兩條原則:只要對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萬難也要做到;凡是對黨的威信有害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能做。“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凈,把自己的腰桿挺直。”對權力畏戒,對底線堅守。他以心中的“畏”,博得了群眾心頭的“敬”。
這就是“谷文昌精神”。
*曾六次點贊,稱谷文昌為楷模
在東山縣谷文昌紀念館,有幾段話記錄著*對谷文昌的評價:
★焦裕祿、楊善洲、谷文昌等同志是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縣委書記要以他們為榜樣,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努力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好干部。(2015年6月30日,*在北京會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時的講話)
★我經常提到五六十年代福建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他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辦事,當地老百姓逢年過節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2015年1月12日,*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的講話)
★谷文昌同志的事跡同焦裕祿、楊善洲同志的事跡一樣,展示了一名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的堅韌黨性、遠大理想、博大胸懷、高尚情操,是縣委書記的好榜樣。(11月2日,*在福建調研時的講話)
★福建東山縣的縣委書記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敬仰,是因為他在任時不追求轟轟烈烈的“顯績”,而是默默無聞地奉獻,帶領當地干部群眾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孫后代的防護林,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種“潛績”,是最大的“顯績”。我們常講的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2005年1月17日,*在浙江日報頭版《之江新語》專欄刊發的《“潛績”與“顯績”》)
★在福建,帶領福建東山人民改造自然社會,變昔日荒山禿嶺為現在的“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和“全省環境最佳縣”的谷文昌,現在當地老百姓仍然懷念他,甚至祭祀時也是“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人民群眾是共產黨的“本”,“基”,“源”,黨必須相信和依靠群眾,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2003年7月10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
★谷文昌先進事跡再次證明,人民群眾總是最公正的。我們的干部一定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覺地為人民服務。(2001年7月15日,*在瞻仰谷文昌陵園,聽取谷文昌先進事跡介紹時的講話)
東山如何傳承谷文昌精神?
采訪兩天,得知現在的東山,從各級領導干部,到中小學生,都在學習谷文昌精神。
“弘揚谷文昌精神,踐行‘三嚴三實’,東山縣干部感受最深,學得對不對,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時刻都在衡量。”黃水木,現任東山縣委書記,這樣理解谷文昌精神。他認為,谷文昌精神體現了“三嚴三實”的內涵。
“谷文昌同志修身用權律己嚴、謀事創業做人實,贏得東山人民的衷心擁戴,他的精神是開展“三嚴三實”教育的生動教材。”黃水木說,“谷文昌精神發祥于東山,他的足跡就在我們腳下,他的事業就在我們身邊,東山的干部群眾感受更深,學習也應更加全面深刻。”
黃水木是谷文昌之后的第18任東山縣委書記。今年1月12日,在全國縣委書記培訓班座談會上,他是當天的六位發言者之一。*向他關切地問及東山,并談起了谷文昌。“*對谷文昌真是念念不忘,對縣委書記這一群體寄予了殷殷厚望。”黃水木感慨,“我體會,評價一任縣委書記的標準,歸根結底,就是要做到政聲人去后,豐碑在人間。”
回來之后,黃水木謀劃,東山重點做好三件事:
一是抓學習,推動全縣學習教育全覆蓋、常態化格局;打造一條現場體驗教育專線;完善谷文昌紀念園軟硬件設施,推進建設谷文昌干部學院。
二是抓發展。圍繞建設生態優美、城鄉宜居、產業繁榮、文化先進、活力迸發的美麗的生態旅游海島,走出一條經濟與生態互動雙贏的路子。
三是抓黨建,營造良好政治生態。教育各級干部自覺向谷文昌同志對標看齊,爭取做谷文昌式干部、創谷文昌式業績,成為讓黨放心、讓人民信賴的“四有”干部。
黃水木的設想是,力爭用三年時間,把東山初步建成生態優美、城鄉宜居、產業繁榮、文化先進、活力迸發的美麗的生態旅游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