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可被概括為社會教育體系秉承固定的思想理念與文化規范,對受教育的學生施加有計劃、有目標的指導與人文教育,使之形成符合社會主流道德觀的思想品質。中學教育作為我國義務教育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必須發揮培育學生道德品質、提升其政治覺悟的育人作用,中學教師應當在思政教育中讓多數學生認識到自身應當承擔的歷史責任與社會使命,處理好自身與集體、國家、社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養成對自身社會身份的自豪感與歸屬感,提升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與自我認知能力。
1 中學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情況與主要成因分析
中學階段部分教師所組織的思政教育活動實際效果較差,無法影響多數學生個人價值觀的發展方向,難以起到塑造學生道德觀、人生觀的作用。課程知識體系中的部分內容嚴重脫離現實生活,不符合實際情況,教師無法憑借詳細講解理論教材中的知識點,提升學生對復雜社會現象與生活問題的理解力,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表面的說教層次。多數學生無法形成認真聆聽教師說教的良好學習習慣,難以理解內容空洞、形式單一乏味的思政教育理念,學生對思政教育中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停留在抽象理論層面,不具備在生活中主動踐行*價值觀的主動性,無法養成自律、自尊、自愛的習慣。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論性的教育內容過多,教師過度重視學生的階段性考試成績,未能針對學生個人心智的發育需求,將課本中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學生在自身生活中可踐行的行為準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來自多元文化的沖擊,教育效果逐步下降,教師未能結合社會現實引導學生批駁各類流行的不良生活習慣與思想理念,未能突出思政教育內容的正確性與批判性。
2 提升中學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的正確改進措施研究
2.1 革新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
中學教師必須調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實施路徑,鼓勵多數有能力的中學生參加不同形式的生活實踐與社會性志愿服務活動,在生活中踐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理念,認識到貫徹為他人做出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的必要性。教師應當在課堂環境中組織學生參加集體形式的辯論賽與情境表演活動,讓中學生在課前小短劇中扮演警察、教師、醫生等社會角色,讓學生養成對職業精神的認同感,間接性地強化學生的奉獻意識,使之認識到不同職業所承擔的社會使命與責任,并根據自身在集體活動中積累的經驗,調整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養成熱愛勞動、勇于承擔責任的良好作風。這一偏向生活實踐的教學模式可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學生可根據個人生活經驗拓展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與主題,鍛煉自身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2 引入先進信息技術,重構思政教育載體
為了保證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質量與育人效果,教師應當根據具體學情選擇具備多樣性、形象性的德育教育載體,制定能夠涵蓋中學思政教育基本內容的教學計劃,制作可在多媒體投影儀上播放的數字化課件,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應當考慮到中學生的接受能力與記憶力,避免一次性面向學生灌輸過多的理論性內容,保證學生能夠基于數字化的思政教育載體獲得系統性的指導與教育。新時代思政教育的載體必須突出課程的育人目標,滿足本校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具備傳輸方便、信息量大的基本特性。教師可使用多媒體設備搭建翻轉課堂,引導學生完成實踐性的學習目標,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集中精神接受思政教育。
3 結論
(1)、大學生個人思想政治表現自我評價
(2)、加強政治思想建設對照檢查發現問題與不足
(3)、加強政治思想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整改措施
(4)、加強政治思想建設和自身建設情況
(5)、政治思想方面存在不足產生問題的原因剖析
(6)、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大學排名2022年最新全國排名一覽表
(7)、基層黨員實思想政治學習筆記內容
(8)、入黨個人現實表現情況思想政治方面
(9)、不忘初心個人剖析材料思想政治方面總結
(10)、領導干部考察材料政治思想方面
為了提升中學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中學教師必須主動尋找能夠促進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德育教育素材的思政教育載體,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站在整體性角度思考完善個人能力結構、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必要性,讓學生養成在生活中主動踐行*道德規范與價值觀的積極性,使之克服來自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養成對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傳統道德觀的認同感,主動配合教師所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教師應當抓住機會對學生的內在人格進行塑造,鼓勵其重新認識教師所講解的思政教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