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鋼鐵勞模——孟泰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全國勞模。剛剛解放之初的東北,可謂百廢待興。1948年11月,孟泰重回鞍山鋼鐵廠,而此時的鞍鋼飽經戰亂之后,已經是殘破不全了。但是他絲毫沒有退縮,愛廠如家,艱苦創業。他冒著嚴寒,刨凍雪摳備件,迎著臭氣,扒廢鐵堆找原材料。每天泥一把、油一身、汗一臉,揀回一根根鐵線、一顆顆螺絲釘、一件件備品。
在他的帶動下,全廠工人都行動了起來,在短短的數月內,回收了上千種材料,撿回上萬個零備件。建成了當時著名的“孟泰倉庫”,并為恢復生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后又勇于攻克技術難關,先后解決了十幾個技術難題。在與蘇聯兩國關系交惡的情況下,硬是成功自制了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歷史上的空白。
19 64年,孟泰擔任了煉鐵廠的副廠長。走上領導崗位后,他依然樸實無華,樸素如初,堅持不脫離群眾,保持工人階級的本色。其間,他搞了多項技術革新和發明,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能源,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老英雄’孟泰”。
2、紡織戰線一面旗幟——趙夢桃
image.png
“高標準、嚴要求、行動快、工作實、搶困難、送方便”,這就是激勵一代又一代紡織工人的“夢桃精神”。1951年,16歲的趙夢桃進入陜西西北國棉一廠。1952年5月,在學習“郝建秀工作法”活動中,趙夢桃以最優異的成績第一個戴上了“郝建秀紅圍腰”。
進廠不到兩年,就創造了千錠小時斷頭只有55根、皮輥花率1.89%的好成績,她第一個響應廠黨委“擴臺擴錠”的號召,看車能力從200錠擴大到600錠,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
趙夢桃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不讓一個伙伴兒掉隊!”在她的影響下,“人人當先進,個個爭勞模”蔚然成風。從1952年到1959年7年中,她創造了月月完成國家計劃的先進紀錄,還幫助12名同志成為企業的先進工作者。
1959年,她和她的“趙夢桃小組”雙雙出席了全國群英會,成為紡織戰線一面旗幟。1963年,趙夢桃又創造了一套先進的清潔檢查操作法,這一操作法在陜西省全面推廣。同年,這位全國勞動模范因患肺癌病逝,年僅28歲。“趙夢桃小組”這面旗幟至今仍放射著耀眼的光輝。1980年,這個小組被國家經委授予“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稱號。
3、農業勞模——申紀蘭
申紀蘭的家坐落在太行山脈的西溝村。這里山是石頭山,溝是石頭溝,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為了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申紀蘭帶著“娘子軍”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才回家,苦干多年后,光禿禿的荒山終于披上了綠裝。
1950年,申紀蘭聯絡了十多個要好的姐妹加入互助組,后來,她又與著名勞模李順達攜手創辦了聞名全國的“西溝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并被大伙推選為副社長,從此,申紀蘭的事跡逐漸傳遍了全國。
從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到2008年當選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她是全國唯一的一位從第一屆連任到第十一屆的全國人大代表,被國際友人稱為資格最老的“國會議員”。不愧為共和國成長的歷史見證人。這也許是因為她淡泊名利,心里裝著國家、裝著群眾、保持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懷和農民女兒的樸素本色的緣故。
1973年,申紀蘭被任命為山西省婦聯主任。毫無思想準備的她,總覺得這不合適,不愿去。她說:“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又沒有機關工作的經驗,讓自己當省婦聯主任不如讓別人當更合適。”
她如實地向組織上反映了自己的想法,但最后還是服從組織決定。她上任后卻不要級別,不要工資,不轉戶口,不要專車,還在西溝村參加勞動……不久,在她的再三要求下,最終還是辭去了這個正廳級職務。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申紀蘭先后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在周總理家中作過客。胡錦濤、李鵬、朱镕基、薄】一波還親自到西溝村看望過她。
申紀蘭還代表中國婦女參加了1953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第二次世界婦女大會,訪問過前蘇聯首都莫斯科,前波蘭首都華沙和前民主德國首都柏林等*國家,還受到了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越南領導人胡志明等中外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4、一人臟換來萬人凈——時傳祥
出生在山東省齊河縣趙官鎮大胡莊的時傳祥,15歲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當了掏糞工,從此在糞霸手下干了20年,受盡了欺凌。新中國成立后,黨的陽光照耀著掏糞工人的生活,也照亮了時傳祥的心,他決心用自己的雙手,為首都的干凈美麗作出貢獻。就這樣,建國后的十七八年里,他以“寧肯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的精神,無冬無夏、挨家挨戶地為首都群眾掏糞掃污。
在那些年里,他幾乎放棄了節假日休息,有時間就到處走走看看,問問聞聞。哪里該掏糞,不用人來找,他總是主動去。不管坑外多爛,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設法掏干掃凈。他一勺一勺地挖,一罐一罐地提,一桶一桶地背,每天掏糞背糞5噸多,背糞的右肩磨出了老繭。
他以身作則,勤勤懇懇,每天背糞竟達五噸重,換來了管區內優美和清潔的居民環境。而他這種崇高的精神,也曾經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在招待宴會上,周總理為其敬酒。而其勤勞樸實,自強不息,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學習的榜樣和楷模。
5、鐵人精神——王進喜
1950年春,他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1960年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素有玉門闖將之稱的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到達薩爾圖車站,下車后,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先問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而面對極端惡劣的環境和困難,他帶領全隊工人用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的辦法。
愣是把鉆機卸下來,運到了薩55井井區。而他不怕苦不怕累,艱苦奮斗的作風,也終于使得薩55井井區4月19號勝利完鉆,進尺1200米,締造了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的神話。
一天,突然出現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粉,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攪拌不開,王進喜就甩掉拐杖,大喊一聲“跳”,便躍進齊腰深的泥漿池中,戴祝文、丁國堂七八個人也跟著跳了進去。奮戰了3個多小時,終于制服了井噴。王進喜累得起不來了。房東趙大娘心疼地說:“王隊長,你可真是鐵人啊!”“鐵人”的名字就是這樣傳開的。
鐵人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終致身心交瘁,英年早逝,年僅47歲。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共產黨人的楷模,他更是一個頂天立地、光前裕后的民族英雄。為國家分憂解難、為民族爭光爭氣,從這個意義上說,鐵人精神就是我們的民族魂。
6、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930年生于北平。是新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自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在隨后的一年中,他培育出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并為隨后的大面積種植奠定了基礎。而他也被譽為建國以來貢獻最大的農學家。
1976至1987年間,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1億畝,增產稻谷1000億公斤。1979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專利轉讓美國。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現有三系雜交水稻增產5%—10%的兩系品種間雜交組合。如今,我國大江南北的農田普遍種上了袁隆平研制的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我國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任勞任怨,艱苦奮斗的精神,也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的光榮稱號。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他金質獎章和“杰出的發明家”榮譽稱號。
7、一抓準——張秉貴
張秉貴,全國著名勞動模范。他在普普通通的售貨員崗位上,練就了一抓準、一口清的技藝。并憑借著一團火的服務精神。成為新中國商業領域的一面旗幟。1955年,新建立的北京百貨大樓開張營業。36歲的張秉貴因豐富的經商經驗被破格錄取。而他精湛的技術,熱情的服務,也感動了萬千的`人。
三峽在線看到報道,在1987年患癌癥住院期間,探望的人可謂絡繹不絕。有黨和*,也有教授,專家等等熱愛他的顧客。至今,他的雕像,依然矗立在北京王府井的百貨大樓前,供來來往往的人們學習、紀念。
8、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
1924年6月25日出生。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帶著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知識,涉洋歸來報效祖國。50年代末,鄧稼先從物理學講壇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閃現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層第一線: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參加研究所的興建,在羅布泊國家試驗場的土路上顛簸,在云遮霧罩的山區指揮著原子彈、氫彈的研制。
鄧稼先為我國的核武器研制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奮斗了28年,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試驗,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勛。
在三年困難時期,他們日夜加班,置身荒北大漠之中,忍受饑腸轆轆。在試驗場度過了8年的單身漢生活。終于在19】64年成果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從此,也奠定了他中國原子彈之父的地位。
9、晚上19點鐘的太陽——徐虎
在水電修理工的平凡崗位上,長期積極主動地為居民排憂解難,用“辛苦我一人,方便千萬家”的精神,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雷鋒之歌。
作為上海普陀區中山北路房管所的水電修理工,徐虎發現居民下班以后正是用水用電高峰,也是故障高發時間,而水電修理工也已下班休息這一問題,于1985年在他管轄的地區率先掛出三只醒目的“水電急修特約報修箱”,每天晚上19時準時開箱,并立即投入修理。從此,晚上19時,成了徐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時間概念。
10多年來,不管刮風下雨、冰凍嚴寒,還是烈日炎炎或節假日,徐虎總會準時背上工具包,騎上他的那輛舊自行車,直奔這三個報修箱,然后按著報修單上的地址,走了一家又一家。
10多年中,他從未失信過他的用戶。十年辛苦不尋常,徐虎累計開箱服務3700多天,共花費7400多個小時,為居民解決夜間水電急修項目2100多個,他被群眾譽為“晚上19點鐘的太陽”。徐虎愛崗敬業,十年如一日義務為居民服務,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績。
10、公交售票員李素麗
李素麗,一名平凡的北京市公交總公司第一運營分公司21路公共汽車售票員。自1981年參加工作以來,十幾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牢記心間,貫徹到實際行動當中。被譽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鏡,外地人的想到,病人的護士,群眾的貼心人”。
她勤勤懇懇的奉獻精神,也感動了無數的人。他溫暖的服務也情動了她的每一名乘客。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人,她的敬業和溫暖的服務也最終使她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