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重慶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在重慶招生錄取數據顯示,重慶考生上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的分數在437至437分,位次為72024至72024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重慶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37至437區間才能上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一、重慶考多少分能上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1、2020年重慶考生上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3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2024名;
二、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在重慶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0年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在重慶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重慶 | 理科 | - | 本二 | 437 | 72024 | 省教育廳 |
智能志愿填報網站-高考助手網志愿
高考助手網志愿擁有自己的開發團隊,實時為數據更新和技術做工作,區別于市面上其他的產品外包式的開發,一旦有數據更新或者網站使用問題不能及時進行處理。高考助手網志愿網站包含教育部公布的所有大學的信息和1800多種本專科專業信息,以及我國職業分類大典內1838種職業信息。
高考助手網志愿除提供各類報考功能外,還可以在輸入高考分數后,自動測算在本省的位次,通過極差函數圖標的方式展示給用戶,同時標注了該分數在本省的排名百分比,便于同學和家長更清晰的認知自己的所屬排名。
高考助手網志愿符合考生所在省份填報規則的模擬填報系統,讓預熱填報更加方便和精準。高考助手網志愿防撞車功能實時監控各院校備選情況,讓填報更放心,讓考生與喜愛的大學更近一步。
高考志愿填報注意事項
選擇高考志愿時,需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要想學有所成,最好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不然學起都沒有意思,也容易荒廢學習。
很多學子在選擇高考志愿時,還必須要考慮這個專業的未來前景,是否好就業,是否是熱門,未來是否有市場等等,只有把這些問題進行綜合考慮后,才有可能選出最合適的專業。
考生在選擇高考志愿時,也必須要考慮畢業后的就業問題哦,畢竟大家都希望在學成后,能有一份好的工作,所有填報高考志愿時還是要綜合考慮未來的就業意愿。
中外合作辦學志愿填報方法
1.對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錄取規則,各個學校要求不一,有的在招生章程中明確規定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只錄取有專業志愿的考生,有的院校沒有明確說明,考生填報時一定要向院校咨詢。如果明確說明了只錄取有專業志愿的考生,考生又想上此類專業,一定要填報專業志愿。
2.按國家規定,高考招生以院校為單位投檔,院校在投檔范圍內分配專業。如果院校將普通專業和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列在了同一院校代碼下,且招生院校已在招生章程中明確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只錄取有專業志愿考生的,考生雖然達到院校的提檔線但未填報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志愿,即使服從專業調劑,但也存在因總分低又不能調劑到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而被退檔的可能。
三、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最新介紹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于2008年5月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準成立,由同濟大學、宏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嘉興市教育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合作舉辦,是一所按新機制和新模式運作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舉辦全日制本科學歷教育的獨立學院。 學校依托百年名校同濟大學的綜合辦學優勢,根據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現代科技發展趨勢設置專業。學校設有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交通運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環境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醫學影像技術、汽車、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工商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行政管理、英語、德語、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汽車服務工程、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管理、機械電子工程等33個專業(方向)。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500余名。 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著力建設一支職稱與學歷并重、教學經驗與實踐能力并重的德才兼備的師資隊伍,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學校依托同濟大學雄厚的師資力量,已擁有一支由520余名優秀教師組成的專任教師隊伍,其中具有正高職稱的教師占20%、副高及以上職稱的占50%,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超過60%。 學校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揚長避短、因材施教,致力于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富有應用型、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人才,建立并實施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拓展等三大教學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 百載春秋,薪火相傳。學校將繼承和發揚同濟大學“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校訓和“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同濟精神,堅持以同濟大學“知識、能力、人格”協調發展的全面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同濟大學的有形和無形資源,實現師資力量共享、實踐平臺共享、圖書資料共享、管理資源共享和校園文化共享,精心打造新的辦學特色,努力培養*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優秀工程師、高素質的應用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