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重慶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湖北中醫藥大學在重慶招生錄取數據顯示,重慶考生上湖北中醫藥大學的分數在490至533分,位次為46888至11851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重慶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90至533區間才能上湖北中醫藥大學。
一、重慶考多少分能上湖北中醫藥大學
1、2022年重慶考生上湖北中醫藥大學:歷史最低分需要50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292名;
2、2021年重慶考生上湖北中醫藥大學:歷史最低分需要53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188名;
3、2022年重慶考生上湖北中醫藥大學:物理最低分需要50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9596名;
4、2021年重慶考生上湖北中醫藥大學:物理最低分需要53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2318名;
5、2020年重慶考生上湖北中醫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9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6888名;
6、2020年重慶考生上湖北中醫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3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1851名;
二、湖北中醫藥大學在重慶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湖北中醫藥大學在重慶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重慶 | 歷史 | - | 本科 | 501 | 13292 | 省政府 |
2022 | 重慶 | 物理 | - | 本科 | 506 | 39596 | 省政府 |
2、2021年湖北中醫藥大學在重慶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重慶 | 歷史 | - | 本科 | 537 | 14188 | 省政府 |
2021 | 重慶 | 物理 | - | 本科 | 537 | 42318 | 省政府 |
3、2020年湖北中醫藥大學在重慶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重慶 | 理科 | - | 本二 | 490 | 46888 | 省政府 |
2020 | 重慶 | 文科 | - | 本二 | 533 | 11851 | 省政府 |
軍校體檢標準
軍校招生體檢標準依據《應征公民體格檢查標準》,軍隊、武警部隊院校招收士兵學員、普通中學高中畢業生學員和從地方招收研究生學員,普通高等學校招收、選拔國防生,以及軍隊接收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的體格檢查,適用于本標準。
一、軍校體檢身高及體重標準:
身高:男性162cm以上,女性160cm以上,合格。
體重:符合下列條件,合格。(標準體重kg=身高cm-110)
男性:不超過標準體重的30%,不低于標準體重的15%。
女性:不超過標準體重的20%,不低于標準體重的15%。
二、軍校體檢視力要求:
任何一眼裸眼視力低于4.6,不合格。
任何一眼裸眼視力低于4.8,需進行矯正視力檢查,任何一眼矯正視力低于4.9或矯正度數超過600度,不合格。
色盲、色弱,不合格。
三、軍校體檢外科檢查:
注意:軍校體檢需裸身檢查。無紋身、紋眉、疤痕,皮膚病,畸形。另外還有驗血、測血壓、心電圖、耳鼻喉檢查、口腔、尿液、胸透、B超及其他詳細內容請參照《義務兵體檢標準》。
高考錄取期間需要注意什么
每年招生期間,有些騙子住在招生現場附近的賓館,利用家長和考生提供的報名號或準考證,冒充考生家長或親戚,在招生錄取現場咨詢點查詢考生投檔軌跡,鉆家長和考生對錄取信息不了解的空子。
防范提醒:
1、考生不要輕易將自己的身份證號、準考證號等信息泄露給別人;
2、所有考生均可通過官方渠道查詢自己的錄取狀態。到“錄取待審”狀態時,說明考生已被相應高校錄取,正在辦理錄取手續,因此不必過于擔心,更不要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
3、特別提醒考生,只有在官方指定的查詢渠道查到的錄取結果才是真實可靠的。
三、湖北中醫藥大學最新介紹
學校簡介 發布時間:2021年05月07日 湖北是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故鄉。湖北中醫藥大學創建于1958年,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醫藥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醫進修學校。2003年,原湖北中醫學院與原湖北藥檢高等專科學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醫學院,2010年3月更名為湖北中醫藥大學。學校是我國較早開辦中醫本科教育和最早開辦中醫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是湖北省第一所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省屬高校,湖北省首批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省屬高校;還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學校坐落于江城武漢,占地總面積1610畝,建筑總面積51萬平方米。曇華林校區歷史人文底蘊濃厚,古樸典雅,書香氤氳;黃家湖校區現代化功能齊全,大氣磅礴,秀美莊嚴。學校擁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約2.23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54.7萬冊、電子圖書142.7萬冊。學校現有教職工1202人,其中,專任教師732人,具有高級職稱491人;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68萬余人,其中本科生14957人。在六十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弘揚“求真求實 精勤博極”的時珍精神,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重、科學與人文相融”為辦學理念,秉承“勤奮求實 發掘創新”校訓,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迄今共培養近十萬名畢業生,涌現了一批包括歐亞科學院院士、973中藥項目首席科學家,*在內的知名校友。 學校辦學層次齊全,涵蓋本科、碩士、博士生教育;辦學類型較為豐富,涵蓋國內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海外留學生教育、成人繼續教育等。學校現有33個本科專業,涵蓋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文學、教育學、經濟學7個學科門類。學校現有中醫學和中藥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護理學和醫學技術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中醫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和中醫、中藥學、護理、翻譯、藥學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現有中醫學和中藥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學校現有1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1個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3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2個省級優勢學科群;建有5個國家衛生健康委重點專科、9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20個省級重點專科。擁有3個教育部特色專業、4個省級品牌專業,5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0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14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2個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擁有2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5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1門省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學校建有1個中藥資源與中藥復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1個湖北省中藥資源與中藥化學重點實驗室,3個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道地藥材與創新中藥新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基地,1個針灸治未病國際合作基地,2個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及其他19個省級、武漢市科研平臺。學校是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中醫藥防治肝病基地、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重點培育聯盟理事長單位、湖北省中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單位、湖北省產業技術創新基地道地藥材與創新中藥新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基地的依托單位,是全國中醫藥標準化技術培訓和研究中心、全國中醫醫院信息管理中心、湖北省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 學校擁有李今庸教授、梅國強教授國醫大師2人,全國名中醫1人;教育部“*”2人;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岐黃學者2人、青年岐黃學者1人;中國科學院“*”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9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8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14人;湖北省醫學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二層次2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4人,享受省政府專項津貼專家13人;湖北中醫大師10人,湖北中醫名師19人;湖北名師2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9人;全國中醫臨床、基礎優秀人才7人,全國中醫藥骨干人才5人;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醫6人;湖北省醫學青年拔尖人才第一層次、二層次2人;湖北省道德模范1人,全省師德先進個人2人,“荊楚好老師”1人,“荊楚百優”宣傳思想文化青年人才2人;湖北省高次層次人才計劃專家23人。 學校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是全國第一批有條件接受外國留學生的高校,享有對港、澳、臺地區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資格,涵蓋了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多個層次;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7所高校、學術團體、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學校依托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建有“中醫藥高等院校教學與管理人員對外交流基地”和 “中–馬(馬來西亞)中醫藥中心”。 近年來,學校在教學、科研、人才隊伍、學科建設、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學校連續三屆榮膺全國文明單位,連續八屆獲得省級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建設高校;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獲得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學校進入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中醫學入選“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學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高校”、“湖北省黨建工作先進單位”、“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綜合治理優勝單位”等榮譽稱號;獲評湖北省企業、科技事業單位檔案工作目標管理“省一級”單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校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開展疫病科技攻關;國醫大師梅國強教授指導完成 “肺炎1號”“強力肺炎1號”;呂文亮教授全國率先編制發布中醫藥預防新冠肺炎居家預防養護簡易手冊,王平教授牽頭主編“中醫抗疫100問”專刊,由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贈閱給全球十多個國家。1名教師獲“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3名教師獲“民盟湖北省委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六十余載躬耕樹蕙,弦歌不輟;新一甲子奮進跨越,再續華章。“十四五”學校發展藍圖已經描繪,學校將以更廣的視野、更大的格局、更強的擔當,繼續扎根荊楚大地,面向行業,輻射全國,聚焦“立德樹人”,著力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加快建設一流中醫藥大學的步伐,在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醫藥事業發展,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等方面積極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