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大學世界排名前10名
1. 北京大學
2023QS世界排名12。
北京大學是排名最高的中國大陸大學,相較于2022排名情況,北京大學名次提升6位。
同時北京大學也是自2004年以來取得的最好成績。
2. 清華大學
2023QS世界排名14。
清華大學位居北大之后,相較于2022QS世界排名提升了3名,這也是清華在QS排名榜中的最好成績。
3. 復旦大學
2023QS世界排名34。
復旦大學2022QS排名第31,我們可以看到復旦的整體排名稍有所下降,但這并不代表著復旦大學的整體實力下降,畢竟排行榜的結果取決于多方面因素(下文會講QS排名依據),因此也不用太在意。
4. 浙江大學
2023QS世界排名42。
浙大2023排名相比2022QS世界排名同樣有所提升,從45名上升至42名。
5. 上海交通大學
2023QS世界排名46。
上交大2023排名相比2022QS世界排名也有所提升,從50名上升至46名。
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23QS世界排名94。
以上6所大學就是中國大學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學,前100名的最后一所學校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全世界排名94名。
再來看看中國大學第7~10名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排名情況:
7.南京大學
2023QS世界排名133。
8.武漢大學
2023QS世界排名194。
9.同濟大學
2023QS世界排名212。
10.哈爾濱工業大學
2023QS世界排名217。
2、部分大學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屬并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126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并在新的歷史節點,進一步明確了構建“綜合性、創新型、國際化”世界一流大學的愿景目標。
十九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創辦了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建校伊始,學校即確立“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以培養“第一等人才”為教育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被譽為“東方麻省理工”。抗戰時期,廣大師生歷盡艱難,移轉租界,內遷重慶,堅持辦學,不少學生投筆從戎,浴血沙場。解放前夕,廣大師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學校被譽為“民主堡壘”。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構建新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學校調整出相當一部分優勢專業、師資設備,支持國內兄弟院校的發展。五十年代中期,學校又響應國家建設大西北的號召,經歷西遷與分設,分為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兩部分同時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7月經國務院批準分別獨立建制,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啟用“上海交通大學”校名。六七十年代,學校先后歸屬國防科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位于北京市海淀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雙一流”、 “985工程”、“211工程”,入選“2011計劃”、“珠峰計劃”、“強基計劃”、“111計劃”,為九校聯盟(C9) 、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 、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基地,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學校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華”源于校址“清華園”地名,是晚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于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南遷長沙,與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后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