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按照市委關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的統一部署和安排,為把主題教育活動落到實處,真正解決醫院后勤工作中存在的影響和制約醫院工作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的調研課題,自主題教育活動開始至10月10日帶領總務科及相關職能科室人員,在全院范圍內,通過巡查、檢修、訪談、個別交談等多種形式全面深入地梳理了醫院后勤工作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不足。現就如何提高醫院后勤保障工作問題的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醫院后勤保障工作的基本情況
后勤工作是醫院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醫院保障工作的基礎,更是醫院正常運行的重要支撐。隨著醫院的不斷發展、基礎規模的擴大、患者與職工需求的變化,對后勤保障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們醫院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涉及公共場地的清掃、院內綠化及養護、供暖及設施維護、職工的餐飲、安全保衛、公用車輛的管理、氧氣供應、日常物資采購和管理以及水電保障等事關廣大職工和患者的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
二、醫院后勤保障工作中存在問題及分析
1、后勤保障工作的服務意識還不夠強。個別后勤保障工作人員依然受到固有思想和習慣的束縛,思想上還停留在傳統的工作意識中,不能做到主動去發現問題,開展服務,在面向臨床、服務大局上缺乏進一步開拓的工作思路,服務意識有待提升。
2、后勤保障隊伍建設不足,業務技術能力有待提升。隨著醫院的發展擴大,對后勤保障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后勤保障隊伍的不協調顯露出很大的差距。職工隊伍老齡化,崗位人員配備不齊,文化素質參差不齊,業務技術不能完全跟上新形勢發展要求等,這些因素束縛了后勤保障工作的正常運轉。作為后勤保障部門,是醫院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很多重要崗位都需要持證上崗。例如:全院現在只有1名電工,無法執行24小時值班制,存在重大安全風險隱患;鍋爐、水暖等管道維修維護人員趨于老齡化,技術保障人員嚴重匱乏等。
3、醫院基礎設備及應急配套設施不夠完善,隱患問題明顯。一是供暖問題隱患突出。因醫院地處郊區無法接入市區大供暖,長期以來醫院采取燃煤鍋爐進行供暖,但醫院現有燃煤鍋爐老化,同時不滿足環保要求;二是電力設施負荷嚴重,電改不夠徹底,部分電力線路老化,無法滿足當前醫院需求;三是供水系統年久老化不完善,飲用水供應不穩定。存在水體渾濁、水壓不足等問題。對在醫院運營過程中面臨嚴重的重大問題和安全隱患。
4、后勤保障運行成本投入不足,控管辦法較為單一。后勤管理是保障醫院業務工作正常運轉,保障患者有良好的就醫條件,保障醫務人員在院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物質條件。因醫院資金緊張,不能很好的滿足患者就醫期間的需求。同時在資金投入上如何科學、合理、高效地提升后勤保障投入的效率和效益,用必要的錢盡量多辦實事、急事,需進一步探索。
5、后勤保障信息化管理能力須進一步增強。部分職工對于醫院后勤信息化管理不夠重視,普遍認為醫院的后勤工作局限于醫院日常水、電、暖的維護,物資發放以及設施環境的管理等。認為常規性管理關系不大,缺乏必要的信息管理技能,對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但事實上若采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簡捷高效。
三、影響醫院后勤保障工作的內外因素
1、內在因素主要是干部職工對于醫院后勤保障工作的思想認識不深刻,運行機制不夠完善,資金保障不充足等。
2、外在因素主要是上級部門對于傳染性醫院的政策支持,法律法規、社會需求以及后勤人員招聘過程中存在的約束性。
四、對醫院后勤服務保障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對策及今后工作思路
1、加強科室建設,提升服務意識,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制,充分發揮每位職工潛能,自覺培養工作積極性,不斷提高后勤保障及服務技能。制定完善醫院后勤保障制度,特別涉及物資、設備等物質的采購管理制度,嚴格按照院內成本核算執行,保證工作效能最大化。
2、進一步加強后勤保障部門職工隊伍建設。合理配置人員,規范崗位職責要求。尤其對目前不可替代性工作崗位,加強內部人才的培訓、培養。加強內部各崗位工作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可以嘗試一人多崗,以應對處理不確定的應急情況。當然,對于職工隊伍老齡化、文化素質不高、業務技術不能完全跟上形勢發展需要等問題,還需要醫院有院黨委關注,對于進一步提高后勤保障人員的業務素質,可以通過引進人才、第三方派遣、送出去培訓等多種方式,多渠道地提高職工隊伍素質。
3、醫院應加大對后勤保障領域的投入。通過此次調查研究了解到,有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醫院加大對后勤保障領域的投入。比如,設備設施、餐飲服務,就醫環境問題等。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加快后勤保障服務的人性化。通過改善干部職工與患者的工作、生活級就醫條件,為廣大醫患提供一個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不斷增大家的歸屬感、幸福感,使大家時時處在一個被關心、被服務的和諧環境中,讓大家真正的將醫院當成家。
4、用信息化建設優化后勤管理。在基礎設施改善的前提下,逐步完善數據庫和信息網的建設,以后勤業務、標準體系為基石,通過將物資保障、餐飲服務、安保消防、交通保障、設施維護、員工服務等后勤業務統一納入信息化系統中,通過與標準業務流程的融合,實現后勤業務信息在線過程管理與縱向一體化管控,加強后勤集中化、專業化、標準化、信息化管理,加快后勤一站式服務信息化項目的研究與開發,整合資源,做實后勤管理與服務。
只要把服務臨床一線和滿足廣大職工正當的需求,作為后勤保障工作的最終目標,在后勤保障機制上不斷創新、保障內容上不斷求全、服務對象上不斷求廣、服務質量上不斷求高,才能營造出環境清新宜人、服務周到滿意的和諧氛圍,才能為醫院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篇二
鄉村醫生是為農村居民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力量,是最貼近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村衛生室則是鄉村醫生的診療場所。長期以來,鄉村醫生工作在農村衛生第一線,在維護農村居民健康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鄉村醫生隊伍建設關系到農村基層醫療服務網絡能否發揮作用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建立,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近年來,為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鄉村醫生的工作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待遇進步得到了提高,為筑牢農村醫療保健網絡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根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安排部署,把“調查研究”作為一項貫穿始終的重要內容,我結合自己工作實際,以“提升村衛生室服務能力”為主題,就如何強化鄉鎮衛生院監督管理職責;有效落實鄉村醫生坐診巡診工作;推動村衛生室規范化管理三個方面開展調研。
我深入平都鎮與章莊鄉,通過實地調查村衛生室、組織相關人員征求意見和座談等形式,對我縣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和鄉村醫生隊伍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我縣有256個行政村,已有127個村完成衛生計生服務室標準化建設。全縣31個貧困村已經全面完成村衛生計生服務室的建設任務。我縣有注冊在崗鄉村醫生478人,其中60歲以上有97人,占20.38%;50-59歲有110人,占23.11%;40-49歲192人,占40.34%;40歲以下有77人,占16.17%;30歲以下為0人,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有70人,占14.70%。
(二)鄉村醫生收入主要來源:一是從事公共衛生服務按服務人群每人每年24元;二是省配套資金每人每年1800元,偏遠地區補助額外每人每月200元至300元;三是縣級配套崗位補助每人每年350元;四是門診診療費用,按照診療人數每人次8元補助。經過調研,我縣鄉村醫生年收入約三萬元至四萬元區間。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醫療設備、設施陳舊老化。在這次調研中我們看到,我縣部分非公有村衛生室房屋破舊、設施簡陋、醫療器械破損得不到補充和改善,難以達到正常醫療保健的目標。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導致部分村醫為了開展工作,利用自家的房屋或租用別人房屋做為村衛生室,由于條件限制,達不到三室分離的要求,影響了正常工作的開展,存在著諸多的安全隱患。
(二)村醫年齡老化,后繼乏人。從調查來看,50歲以上有222人,占比達到46%,60歲以上仍在工作的有97人。村醫隊伍明顯老化,后繼乏人,部分村醫已經超過了60歲的退出年齡,一旦退出村醫崗位無人接替,但為了確保村上的醫療衛生防疫和公共衛生工作開展,鄉鎮衛生院不得不鼓勵其繼續在村衛生室執業。所以村醫隊伍面臨后繼乏人甚至后繼無人的局面。由于鄉村醫生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較差,工作量較大,薪酬水平較低,大多數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到村衛生室工作的意愿不強,符合崗位執業要求的年輕鄉村醫生短缺,村級醫療衛生服務后續力量嚴重不足,隊伍不穩定。
(三)知識老化,更新緩慢。由于我縣村醫總體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相當部分的村醫都是農民出身,都是在半農半醫狀態中發展,為了生活和維持生計,一邊務農一邊行醫。所以平常自己學習的時間有限,接受新知識、新事物較慢,加之缺乏系統新業務新技術學習培訓,知識老化,目前還主要根據經驗行醫,在信息化社會飛速發展,知識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普遍感到力不從心,不能完全滿足新形勢下廣大農村居民對醫療衛生保健服務的新需求。
(四)工作強度大,收入水平低。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村醫除了承擔診療工作外,還要承擔本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任務越來越重。很多村醫反映,目前他們很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當中,這項工作涉及到村民健康檔案的建立、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婦幼保健、衛生監督、老年人保健等,由于農村外出打工人口多,配合意識差,加之部分村醫年齡偏大,不懂電腦,所以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比較困難,導致此項工作很難做,而且每年的公共衛生任務逐步增加,鄉村醫生得到的收入卻不高。在一些經濟條件好,人口較多的村,會有幾名鄉村醫生,由于這些村室村醫人數較多,若同時都上班,“僧多粥少”,難以維持生計;一些人口較少村,則長期出現鄉村醫生服務空白的情況。例如章莊鄉白云村,平都鎮向陽村村衛生室都無長期坐診村醫。全縣共有19個空白村,已全部安排巡診工作,每周兩個半天,這也大大增加了巡診鄉村醫生的工作量。通過調研和我們平時掌握的數據,村醫年收入三至四萬元,遠低于同村外出打工人員的收入,更遠低于其他開私人診所一年的收入,這也進一步反映了鄉村醫生收入水平過低這一問題。
(五) 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監管不細致。鄉鎮衛生院無論是在技術還是管理上,都具有管理好村衛生室的能力。但前段時間縣巡視組發現章莊鄉白云村、平都鎮向陽村等村衛生室都存在巡診鄉村醫生不在崗的情況。總體而言,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管理還比較到位,但不細致,不能時時刻刻監管,導致問題出現。
(六)村醫退休后待遇低,人心不穩。村醫隊伍從赤腳醫生一路走來,始終被列為編制外的“非正規部隊”,退休以后又要上田下地,基本生活沒有保障,主要靠種田去養活自己。不論在社會地位,還是工資收入、社會保障都不盡人意。加上近年來物價上漲、我縣居民的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大大降低了村醫們對未來生活的期待。此次調研,鄉村醫生多次反應此問題,這已成為影響鄉村醫生隊伍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幾點建議
為進一步提升農村衛生室服務能力,穩定村醫隊伍,保障農村居民的醫療安全,鞏固農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絡,推進我縣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工作健康發展,針對調研發現的困難和問題,結合我縣村衛生工作現狀,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著力完善服務網絡,構建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目前全縣256個行政村已經建有產權公有標準化村衛生室127所,而村衛生建設的難點是缺資金。一是合理設置。建議由政府牽頭,組織衛健、財政等部門對全縣衛生室進行一次摸底清查,按照方便群眾、優化資源配置、加強管理的原則,綜合考慮服務人口和服務半徑、交通和地理位置因素規劃建設村衛生室。二是政府主導。針對我縣部分村衛生室老舊破損,設備不齊的現狀,采取堅持政府主導建設、積極爭取配套資金和多方籌資的方法,實現全縣村衛生室服務網絡全覆蓋的目標。縣財政加大對村衛生室建設的扶持力度,把村衛生室業務用房建設、修繕和基本設備購置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確保村衛生室建設需要。三是改善設施。對于村衛生室所需要添加和更換的醫療設施設備,縣財政要形成長效的投入機制,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予以補助。
(二)加強對村衛生室的監管力度。建議對我縣所有村衛生室安裝考勤打卡機,確保無論是坐診還是巡診的鄉村醫生準時到崗,規定時間內完成巡診任務。鄉鎮衛生院切實抓好考勤機安裝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特別要加大考勤情況的抽查、檢查力度,對違反工作紀律的鄉村醫生要及時進行通報,要嚴肅進行處理。
(三)采取多種渠道,不斷充實村醫隊伍,加強在職村醫培訓,提高村醫從業素質和水平
一是依托省市衛健系統安排的培訓,每年有計劃組織安排村醫到指定的醫學院校和醫療衛生部門進行1-2次系統培訓,提高村醫的業務素質;二是縣衛健委根據全縣村醫的基本情況,有針對性制定培訓計劃,確保培訓的內容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培訓的方法要多樣性、靈活性,使鄉村醫生學得進,用得上;三是建立培訓長效機制。以縣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等醫療機構為培訓基地,堅持每年開展針對性系統化培訓,每名村醫都能夠及時跟進、掌握現代醫學科學技術,掌握適應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適宜技術,掌握新醫改、新農合、公共衛生服務政策,把黨和國家的衛生政策、衛生改革成果送到老百姓心里。四是繼續開展訂單定向培養,簽訂服務協議,畢業后履行協議到村衛生室工作。
(四)逐步完善補償機制,提高鄉村醫生待遇
一是建議對巡診活動進行適當補貼,補貼標準按100元每天計算(含交通補助、誤工費等)。如出現巡診醫生未到崗且未向鄉鎮衛生院請假的情況,則扣除其當月補貼。二是增加專項補貼的方式對在村衛生室執業的村醫生給予定額補償,補助水平與當地村干部的補助水平相銜接。三是經過統計,全縣2018年共有64名鄉村醫生不在崗行醫,但注冊的鄉村醫生每人每年都有補助1800元,全縣共結余115200元,針對已經注冊但不在崗的鄉村醫生,由鄉鎮衛生院根據本鄉鎮結余情況,制定專門的考核方案對其他在崗醫生的服務能力,業務量及完成情況等進行考核,把此項資金獎補給其他在崗鄉村醫生。建議政府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特別是在鄉村醫生定額補助配套資金方面上有所增加,進一步提高對服務年限長和在偏遠、條件艱苦地區執業的村醫的補助水平。
(五)不斷完善保障制度,解決村醫生后顧之憂
對現有注冊的鄉村醫生由各鄉鎮衛生院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崗位,對其業務進行考核。對考核不合格或達到退休年齡的鄉村醫生進行淘汰并給予一次性補償。參照渝水區補償標準,在崗3年以下(含3年)的,每周年補助480元;3年以上9年(含9年)以下的,每周年補助640元;9年以上24年(含24年)以下的,每周年補助800元;24年以上30年以下(含30年),每周年補助640元;30年以上的,每周年補助480元。經初步測算,財政需投入約1862400元。對于考核合格的鄉村醫生,則提供購買養老保險的政策。按村委干部標準購買養老保險,繳費由縣、個人按7:3承擔,平均每人每年7000元,經測算,政府每年需投入1857100元。
總之,我縣的鄉村醫生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必須逐步加以解決。村衛生室基礎設施完善了,村醫的待遇提高了,有了優秀的村醫才能留住病人,留住了病人村醫的待遇才能改善,收入才能增加,才能達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的目的,才能最終解決農村醫療衛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