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調整鹽城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縣級大豐市,設立鹽城市大豐區,江蘇沿海地區是新型城鎮化重點地區,江蘇也規劃了東臺,阜寧-濱海沿海次級中心地位!
2015年歲末,媒體曝出了無錫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獲批,撤銷無錫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設立梁溪區,同時新設立新吳區。不只是無錫,縱觀
江蘇13地市,近幾年在區劃調整上也動作頻頻,南京、蘇州、連云港、徐州、揚州等五年來行政區劃變化較大。通過調整,江蘇行政區劃格局進一步優化,對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定位、協調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區劃調整不光要把好審核關,各級地方政府也應該采取相應的配套措施來應對行政區劃變更后的問題,實現促發展惠民生。
近5年來江蘇多地進行區劃調整,蘇南版塊無縣
據公開報道,近5年來江蘇省13地市均進行過部分區劃調整,在縣市區一級的調整中,南京、蘇州、揚州、無錫、連云港、常州等地變化較大。人民網江蘇視窗梳理了近年來江蘇13地市縣市區一級的區劃調整情況!
以上僅為縣市區一級調整,或撤縣(市)設區,或縣區合并。在2013年南京的區劃調整之后,南京最后的兩個郊縣??高淳、溧水撤縣設區,蘇南從此再無縣。
在鄉鎮街道一級,江蘇的區劃調整也在進行。2011年鎮江潤州區最后三街道正式掛牌,潤州撤鎮設街全面完成。2013年,徐州全市共撤銷11個鎮,調整6個鎮域范圍,新設立17個街道辦事處。宿遷宿豫區順河鎮設立街道辦事處。,徐州豐縣撤兩鎮新設三街道。2015年,連云港灌云區三個鄉鎮區劃調整。同樣是在2015年,3月南通市通州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原18個鎮調整為12個鎮4個街道辦;8月,南通如東撤銷掘港和苴鎮,設立街道辦事處。
據江蘇省民政廳數據,截至年底,全省共有13個設區市,99個縣(市、區),其中21個縣、23個縣級市、55個市轄區,859個鄉鎮(其中鄉79個、鎮780個),415個街道辦事處。這一數據較2010年初,縣(市)減少了7個,鄉鎮減少了159個,街道辦事處增加了98個。在經過2015年的區劃調整后,江蘇縣市區、鄉鎮街道的數據也有待更新。
區劃調整帶來哪些利好?
為什么要搞區劃調整?調整后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筆者通過資料梳理,發現無論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還是集聚資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區劃調整都有利好。
第一,優化行政區劃格局,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例如大豐市改區后,媒體報道稱將有利于大豐融入鹽城大市區,城鄉統籌發展等將獲得更多要素支持和項目支撐,實現“同城待遇”。
常州金壇撤市設區也是因“金壇地區經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影響了區域統籌協調發展。”
連云港將新浦區與海州區合并設立新的海州區,并將贛榆縣撤縣設區,連云港中心城市的發展空間得到顯著拓展,區劃格局更為合理。南京溧水、高淳撤縣設區也有利于融入主城,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
第二,區劃調整鑄就經濟新地理,集聚資源。以揚州為例,置身于“大揚州”發展框架中,江都、廣陵、邗江有了更為明確的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也有了更為強勁的發展動力。截至,常州市轄區行政區域面積、人口和地區生產總值最大倍差分別約為40倍、13倍和17倍,行政區規模差異懸殊,影響了空間布局優化,資源要素流動,客觀存在行政管理成本偏高、行政管理資源配置不盡合理的問題。區劃調整之后,常州市的發展更加順暢了。
連云港區劃調整也有利于促進港口、產業、城市聯動發展,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對江蘇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有利于精簡機構簡政放權。南京撤銷白下區、下關區,設立新鼓樓區、新秦淮區,合并后的兩新區各有14名常委,相比之前一個區就有11名常委,領導班子人數大減。
2012年蘇州滄浪、平江、金閶三區為姑蘇區,縣級市吳江市撤縣設區。此次蘇州調整行政區劃可減少2個縣級行政建制,有利于減少機構設置,總體上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行政效能。
揚州在區劃調整后,廣陵區通過簡化流程、并聯審批、提前介入、跟蹤督辦等方法,做到“關口前移、重心前移”,為重大項目開辟了一條快速通道。據悉,自2011年行政區劃調整以后,揚州市向廣陵區下放了529項市級行政權力,使之與邗江區實現相對等的“責權利”關系。據《人民日報》報道,蘇州吳江區在鄉鎮撤并后,多個辦事處人員從100多人精減到7人,改革措施跟進,“濃縮版小政府”向服務轉型。
區劃調整切忌跟風,需理智對待
與國務院已經批準的數目相比,等待撤縣設區、撤縣立市(區)、鄉鎮合并的地方也為數不少。例如,2015年初,江蘇沛縣“撤縣建市”的事件引起熱議,官方回應“撤縣建市”實則是沛縣縣委、縣政府啟動撤縣設市前期工作,真正調整“八字還沒一撇”。
2015年2月,網上一則“江蘇即將進行重大區劃調整(討論稿)”的網帖更為勁爆,稱“撤銷地級鎮江市,宜興市劃歸常州市代管,儀征市劃歸南京市代管,將靖江市和張家港市、常熟市、江陰市合并,成立新的江陰市……”,該傳言也引起江蘇省民政廳的兩次辟謠。
關于江蘇區劃調整的各種聲音從未停止,2015年7月南京江北新區獲批成立,關于浦口區、六合區和棲霞區八卦洲街道區劃調整的聲音也屢屢出現。2015年12月22日,人民網報道淮安也正謀劃并實施新一輪行政區劃調整,清河、清浦區擬合并為清江浦區,洪澤撤縣設區。
“在這種區劃調整傳言或建議熱潮背后,其實是利益考量。”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肖澤晟指出,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財政最大化的沖動是撤縣設區重要原因。然而,利益衡量不等于理智的選擇,更不一定能帶來理想中的績效結果。“如果中心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管理水平和財政能力不足,反而不利于縣城的發展,使得縣城的發展動力降低。”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城市規劃與管理系副教授鄶艷麗說。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劉軍強認為,撤縣設區也有可能在就業、社會保險等民生領域帶來諸多新情況。
《人民日報》指出,區劃調整,不光要把好審核關,各級地方政府也應該采取相應的配套措施來應對行政區劃變更后的問題,更好發揮區劃變更優勢。為了保持社會穩定,政府應該算整個社會層面的“大賬”,而不是眼前紙面經濟的“小賬”,以收益補民生,以民生促穩定,減少社會失序帶來的摩擦成本,實現整個系統的良性循環。
1、撤銷地級鎮江市。以原縣級句容市所轄區域設置南京市句容區;以原鎮江市區所轄區域設置縣級鎮江市,并由南京市代管;原縣級丹陽市,揚中市劃歸常州市代管。
2、將原常州市代管的縣級溧陽市劃歸南京市代管;
3、將原無錫市代管的縣級宜興市劃歸常州市代管;
4、將原蘇州市代管的縣級張家港市常熟市劃出來;
5、將原揚州市代管的儀征市劃歸南京市代管;
6、將原淮安市金湖縣劃歸揚州市;
7、將原宿遷市泗洪縣和泗陽縣劃歸淮安市。
8、將原鹽城市代管的縣級東臺市、大豐縣劃出來;
9、將原南通市海安縣劃出來;
10、將東臺市、大豐縣、海安縣合并成立新的地級東臺市,行政中心設立于原縣級東臺市。
11、將原鹽城市響水縣劃歸連云港市管轄;
12、將原泰州市代管的縣級靖江市劃出來;
13;將靖江市和張家港市,常熟市,江陰市合并,成立新的江陰市,行政中心設立于原縣級江陰市澄江街道;
14、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后,南京市下轄2縣,并代管3個縣級市。
蘇南地區形成1個特大副省級城市和3個環太湖大型地級市的格局,四個濱江城市,蘇錫常三市分別管轄太湖的東中西部水域。
15、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后,揚州下轄3縣,泰州代管2個縣級市,南通下轄1縣并代管3個縣級市,東臺下轄兩縣,鹽城下轄4縣。
江淮地區形成4個面積相當、輻射能力符合城市實力的地級市,其中揚州、泰州、南通均為沿江城市,而南通、東臺、鹽城均為沿海城市。
16、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后,淮安市下轄5縣,并管理洪澤湖流域全境,一方面提升淮安作為淮海第一城的首位度,一方面有利于洪澤湖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
連云港市下轄5縣,一方面提升連云港市作為中國東中西合作示范市的發展面積,另一方面擴展了連云港市的沿海疆域,有助于連云港市發展成以海港經濟為主,濱海旅游休閑為輔的新興濱海城市;
宿遷市下轄3縣并代管一個縣級市;
徐州市下轄2縣并代管2個縣級市。
淮北地區形成以徐州為基礎,以淮安、連云港為龍頭,以宿遷為腹地的淮北城市群。江陰市下轄3個縣級市是原省政府規劃的澄張靖城市群加強版。
17、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后,江蘇省將下轄14個地級市,其中南京為副省級城市、省會;未來各地市內部將逐步穩妥地進行資源整合、區劃及總體規劃調整,以充分發揮區劃調整對各地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并有效避免因區劃調整帶來的暫時困難和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