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象一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預報的。當地殼的應力應變在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就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本文大風車網小編將為你介紹一些關于株洲地震的信息,包含地震帶分布,歷史上株洲地震記錄,以及地震逃生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株洲歷史上地震數據記錄
株洲市地震局監測預報科負責人劉真湘稱,小地震的發生是隨機的,株洲平均每年會發生3至4次小型地震,但震級都比較低,并不會帶來破壞性災難,市民一般都感受不到。“從2007年建成以來,株洲地震觀測臺一直是湘東地區地震監測網絡的一個重要節點。”地震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從1971年有精確記錄以來,株洲市已發生過20多次有感地震,其中最高一次地震記錄是1989年發生在白石港的ML2.9級地震(ML:里氏震級),只有輕微震感。近3年來,全市也發生過5次地震,其中3次在攸縣,2次在株洲縣。最近的一次則是2012年5月29日發生在攸縣的ML2.3級地震。“一般來說,3級以上的地震市民會有震感。”湖南省歷史上是否發生過地震,如果有多少次,具體如下:
1.湖南不是一個多震地區。1972年,湖南開始對地震進行定量觀測。在此之前的2000多年時間里,湖南地震記載不多,烈度也不大。
2.1631年,崇禎四年,常德發生了湖南有史料記載以來的最大地震。這場震級約為7級的地震,不僅波及湖南33個州縣,湖北、四川、江西、貴州、安徽等地也有波及。余震竟然持續數年,在湖南歷史上實屬罕見。
3.此后,湖南的地震多是小打小鬧。1931年,湖南大公報在最后一版《小新聞》欄目,報道了湘鄉地震,這場民國湖南的最大地震,新聞只有短短不到200字。因為地震破壞力不強,媒體當然也不重視。大地震一直是湖南的小概率事件,天佑湖南。
4.這樣的文字:“周魯襄公十六年(春秋時期,公元前557年)甲子地震”,這是湖南文獻中對地震的最早記錄。
5.東漢末年開始,地震有了較確實的記錄:公元3世紀和4世紀,湖南地震各有兩次,5世紀沒有記載,6世紀有一次,7世紀沒有,8世紀有一次,9世紀有一次,10世紀沒有,11世紀有一次,12世紀沒有,13世紀有一次。1000年的時間里,文獻上記錄的湖南地震只有寥寥9次。如果采用技術手段對湖南進行地質分析,地震次數將有所增加。2004年湖南省政府新址土方工程剖面的古地震遺跡,專家經過地質分析得出結論,長沙曾有過至少兩次強度在7.0以上的地震活動,這在文獻中并未記載。
6.明清時期,文獻記載的地震次數明顯增加。之所以會增加,不是地震突然滾滾而來,而是之前對地震的記載有大量遺漏。明清時期,史料記載更加詳細和權威。1500年以后,我國史料記載的較大地震才是基本可靠的。
7.1449年9月1日,湖南宜章發生地震,“三日泉水流出盡赤”,這是明代對于湖南地震最早的記錄。
8.從1449年到1630年,這180年里,有49年發生了地震,平均每三年半有一次。27個縣有地震記錄:其中地震五次者有岳陽、沅江、衡陽三縣;地震三次者有臨湘、瀏陽、常德、漢壽、益陽、寧鄉、湘鄉、新寧、安化九縣;地震兩次者有靖州、安鄉、永定、常寧等縣。數據可以看出,洞庭湖區的常德、漢壽、沅江、澧縣、安鄉、岳陽、臨湘已形成一個多地震區,幾次4級以上地震,多發生在洞庭湖濱湖各縣。除了湖區,邵陽、新化、新寧、安化等縣又是一個小地震區。
9.1556年1月23日,中國山陜大地震,至少82萬人被壓死。山陜大地震震級為8級,以山西、陜西和河南,波及到了湖南。臨湘、澧縣、平江、安鄉、瀏陽發生地震,房屋震塌,壓死人畜甚多。
10.1631年常德大地震榮王府倒塌
11.1631年,羊年。崇禎皇帝憂心忡忡。李自成自號闖將,與張獻忠會合后金兵圍大凌城(今遼寧錦縣),明朝守將降金。運氣已不站在明王朝這一邊。那一年,還有一件事被計入了當年的大事記,常德發生了湖南有地震記載以來第一次大地震,震級約為7級。
12.8月15日夜,榮王府靜謐如常。突然,轟隆隆巨響從西北傳來。巡按白士麟向朝廷奏報了這次地震,并特意突出了榮王府的災情,可見榮王府是常德的標志性建筑。地震以常德至澧縣包括安鄉為中心,影響了省內外68個縣。之后余震不斷,持續了幾年。
13.與震中距離愈遠,震情愈輕,一些地方只能算是有震感:岳州(今岳陽),距離震中120公里,震時仿佛有金睛閃爍,環繞民居,所在地裂,黑沙噴涌,腥氣逼人;大庸(今張家界),距離震中138公里,聲吼如雷,內城房屋崩倒壓死多人,鄉村遍地裂陷;善化(今長沙),距震中約170公里,地大震有聲;零陵(今永州),距震中約360公里,1631年的地震僅僅記述為“地震”二字。
14.常德大地震后幾年,湖南一直為地震所擾。清朝時期,湖南地震多為零星小震,仍以洞庭湖西北各縣最多。值得注意的是,地震范圍有所擴大,湘西三縣辰溪、吉首、鳳凰都有了地震記載,說明落后地區的文明程度有所提高。
15.民國初年常常春節鬧地震。
16.1931年8月12日,湘鄉銅梁鄉蔣市街。下午兩點,發生地震,地震持續約兩三分鐘。湖南大公報稱,湘鄉發生強烈地震。地震有多強烈?不過是墻壁微有倒塌,田禾樹木倒地甚多。池塘里的魚蝦躍起,地震沒有造成人畜傷害。此次地震震級不到5級,成為民國時期湖南唯一的較大地震。
17.湖南大公報的這篇報道,還提及七月初的一場地震。地震發生在新化縣城西南三十里的洋溪,是輕微地震。床鋪搖動、桌椅震動發響、人站不穩,是民國地震的典型描述,地震都不大。
18.1972年,湖南開始對地震進行定量觀測。從1911年到1972年的61年時間里,湖南有31年發生了地震,地震次數為83次,分布于26個縣:臨湘12次,湘潭8次,慈利7次,長沙6次,澧縣5次,石門4次,寧鄉、醴陵、株洲、安鄉、華容、永順、汝城各三次,望城、沅陵、岳陽、常德各兩次,桃源、漢壽、南縣、益陽、大庸、雙峰、新化、隆回、嘉禾各一次。這一時期,地震次數較以往各個朝代都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記錄較為詳細,缺漏較少。多震地區仍然是洞庭湖周邊各縣。
19.民國初年的地震多發生在春節:1914年,正月初三,南縣、安鄉、長沙;1915年,正月初三,長沙、湘潭、醴陵、株洲;1917年正月初二,岳陽、長沙、湘潭;1918年正月,寧鄉、醴陵、岳陽、湘潭。
20.春節里鬧地震,想必是非常深刻的記憶。曾國藩長孫曾廣鈞為此寫了一首詩,描寫了1917年和1918年發生在春節的兩次地震:去年正月二,地震人不覺,但聞老漁言,君山搴一角;今年正月三,震勢劇于昨,忽然頭昏眩,杯盞相擊搏。
21.1972年,湖南開始用儀器記錄地震。從1972年到2013年,湖南共發生可測定參數的地震962次,其中4級以上的地震為6次,3.0-3.9級地震44次,2.0-2.9級地震共497次,1.0-1.9級地震共415次。期間發生的最大地震是發生在常德澧縣的4.3級地震。這一時期地震主要分布在湘中的寧鄉及婁邵地區、湘北的常德地區以及南面的郴州三個區域。
22.湖南是地震活動比較少也比較弱的一個省份,歷史上發生的地震也不多。有記載的最大的一次,是1631年8月發生在常德澧縣震級為6.8級的地震。
23.長期以來,湖南省發生2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六七次,3級以上大概平均每年1次,不過都沒有造成大的破壞。
24.湖南處于華南地震區內相對活躍的中強地震帶??長江中下游地震帶漢水與大婁山-雪峰山地震小區,區內活動斷裂眾多,地質條件復雜,具有發生中強地震的歷史和構造背景。
25.此外湖南地震還具有震源淺、烈度偏高的特點,一個3級地震即有強烈震感,并可能造成破壞,4級左右的地震就有可能成災。
26.自公元1500年以來,全省有10個市發生過破壞性地震,共計20多次,所有的市、州都發生過強有感地震。從新近長沙發現的古地震遺跡分析,我省曾發生過至少兩次強度在7級以上的地震。
27.自1973年以來,湖南地震監測臺網共記錄到長沙行政區域內地震92次,而在歷史上長沙記載的中強度地震也有3次。
二、株洲地震帶分布圖
三、地震逃生注意事項
一、室內應急
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筑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你千萬不要驚慌。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出不去,應立即關閉煤氣和電閘,將爐火撲滅,躲到結實的床、桌下,或躲進跨度較小的房間,如衛生間或廚房,要注意保護頭部,以防異物砸傷;要用口罩捂住嘴和鼻子,身體取低位;注意千萬不要跳樓,俗語說:"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因為跳窗時人在地震過程中站立行走不穩,跳樓危險性極大;不要下樓梯,不要到處跑,不要隨人流擁擠,這些地方容易崩塌垮掉、發生擠壓踩傷。根據唐山地震震害調查結果表明,因跳樓或逃跑而傷亡的人數在六種主要傷亡形式(直接傷亡、悶壓致死、跳樓或逃跑、躲避地點不當、重返危房、搶救或護理不正當等)中占第三位。
二、學校避震
1、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后應當有組織地撤離。
4、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陽臺上去!
在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可就地蹲在課桌、柜臺、排椅下或柱子邊、內墻角處,注意用手或其它東西護頭,注意避開玻璃門窗、吊燈、電扇等懸掛物,決不可亂跑,否則將造成秩序混亂,相互壓擠而導致人員傷亡。1970年我國通海大地震現場搶救時發現,大部分死亡者都在屋門口附近,表明地震時人們在外逃,來不及到達安全地點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無法憑自己的力量掙扎出來,其它震例也基本如此。
三、室外應急
在行駛的車上時,要抓牢扶手,低頭,以免摔倒或碰傷;可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耐心等待停車脫險。
正在室外的人員,用合適的物件罩在頭上(雙手也行),跑到空曠的地方。注意避開高大的建筑物,特別是有玻璃的,還有像煙囪、水塔、廣告牌、路燈、大吊車、立交橋、過街天橋等。在樓群中躲不開可以進入路旁大樓里,底層不容易塌掉,但有被埋的危險性。
地震時正在郊外的人員,應迅速離開山邊、河岸及高壓線、電線桿,以防滑坡、漲水等突發事件。
四、自救常識
如果被埋在廢墟里,要盡量保持冷靜,設法移動身邊可動之物,擴大空間。用磚塊、木頭等加固支撐住可能塌落的重物,以防余震。若在室內要用手中、衣服或衣袖等捂住口鼻,防止有天然氣煤氣泄漏或煙塵嗆悶窒息。要保存體力,創造生存條件,等待救援。要相信自己,相信黨!保持樂觀自信!
撤退時,要把上衣脫掉,把帶有皮帶扣的皮帶解下來,以免中途被阻礙物掛住。
五、互救常識
地震后救人,時間就是生命,救人應當先從最近處救起,此種做法可以節約時間,減少傷亡。要先救青壯年,救出一個青年,就等于增多一份救援力量;另外還要注意先救有呼聲的,先救容易救的人。
營救他人時應先確定傷員的頭部位置,使頭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內的塵土,再使胸腹部暴露。如有窒息,應及時施以人工呼吸。在黑暗處呆的時間長的人,出來后要避免強光的刺激。長時間處于饑餓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給過多食物。
震后初期的搶救工作,大多采取手挖肩扛,不可用利器刨挖挖掘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不要造成粉塵碎物飛揚,以致誤傷和窒息被營救者,必要時可采取灑水息塵的辦法。
六、家庭防震準備
政府發布地震預報后,居民須做好家庭防震準備,制定一個家庭防震計劃,檢查并及時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隱患。
1、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固定好高大家具,防止傾倒砸人;墻上的懸掛物要取下來,防止掉下來傷人;清理好雜物,讓門口、樓道暢通;陽臺護墻要清理,拿掉花盆、雜物;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2、準備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準備一個包括食品、水、應急燈、簡單藥品、繩索、收音機等在內的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處。
地震的時候,關火的機會有三次:
第一次機會在大的晃動來臨之前的小的晃動之時
在感知小的晃動的瞬間,即刻關閉正在使用的取暖爐、煤氣爐等。
第二次機會在大的晃動停息的時候
在發生大的晃動時去關火,放在煤氣爐、取暖爐上面的水壺等滑落下來,很危險,大的晃動停息后去關火更加合理。
第三次機會在著火之后
即便發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鐘之內,還是可以撲滅的。為了能夠迅速滅火,請將滅火器、消防水桶經常放置在離用火場所較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