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象一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預報的。當地殼的應力應變在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就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本文大風車網小編將為你介紹一些關于舟山地震的信息,包含地震帶分布,歷史上舟山地震記錄,以及地震逃生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舟山歷史上地震數據記錄
2011年1月12日早上9時許,國家地震臺測出在黃海以南發生5級地震,蘇、滬、浙沿海一帶的群眾都說有震感。這次地震可能是近年來發生在東海一帶有震感的一次。
凡發生天災?祥的,我們的祖先在修訂志書時大都會有記載。而且在志書中特別列出一個“?祥”的章節,專門記錄所述之歷史時段所有的天災,舟山所有歷史上的志書都能找到這一方面的記錄。但是遺憾的是,自民國以后的舟山方志中,盡管科學技術較之前更為發達,但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災荒和人禍被認為是一種政治上的“抹黑”,有損于統治者的形象,除了無法隱瞞的,再也找不到在公開的媒體上這一類記載(專業部門如地震監測局可能會有記錄),更遑論在志書上作記錄了。但是可以肯定,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舟山不可能沒有發生過地震,這方面單從當地一些年長者的記憶中都可以證明。
余生亦晚,卻常聽上一輩人說起地震的情景,只不過他們已記不清具體的日期和準確的時刻。聽老人們說,60年代初的某一天深夜,他們四人正在搓麻將,在不經意間,四副牌突然“全部自動撂倒”,而隔壁廚房碗櫥內的碗碟,“叮叮乓乓”地響了一陣子。
還有一次,卻是筆者自己感覺到的。約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某深夜正在看書,在窗戶緊閉無風情況下,懸于頭頂的垂吊式電燈忽然大幅度晃動起來,木結構的屋子也“格格”響了一陣。次日大家都說可能是發生了地震。當時也有人向地震臺打過電話咨詢,地震臺卻“語焉不詳”。
這說明僅在這半個世紀,舟山至少可以說也發生過兩次地震。1976年秋,唐山大地震后,大家一度都抱著被頭睡在院子里達半個月之久。
二、舟山地震帶分布圖
三、地震逃生注意事項
原則一:因地制宜,正確選擇。是住平房還是住樓房,地震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堅固,室內有沒有避震空間,你所處的位置離房門遠近,室外是否開闊、安全。
原則二:行動果斷、切忌猶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鈞一發之際,決不能瞻前顧后,猶豫不決。如住平房避震時,更要行動果斷,或就近躲避,或緊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則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錄》里曾記載:"卒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說,發生地震時,不要急著跑出室外,而應抓緊求生時間尋找合適的避震場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靜待地震過去,這樣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