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象一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預報的。當地殼的應力應變在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就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本文大風車網小編將為你介紹一些關于蕪湖地震的信息,包含地震帶分布,歷史上蕪湖地震記錄,以及地震逃生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蕪湖歷史上地震數據記錄
蕪湖市地震震情根據不完全統計有13次,有感的地震8次,其中除1969年7月21日蕪湖附近4.3級地震較強外,其余有感地震,由于波動時間短促,震級又小,反應并不強烈。
周圍鄰區地震對本區的影響,在歷史上有郯城、揚州、巢縣三次破壞性地震,蕪湖曾有房屋傾倒或墻有傾倒者的記載,估計當時地震烈度達6度以上。本世紀以來則以溧陽、鎮江、霍山等6次地震有感強烈,尤其是1979年7月9日溧陽地震時,蕪湖市內曾發生個別房屋出現裂紋,木結構民房歪斜,掉磚落瓦等情況,有個別學校學生還發生驚慌跳樓受傷或驚跑相擠受傷等現象。1984年5月21日南黃海地震時,屋搖地晃,市內一片驚慌,市地震局接電話詢問震情更是徹夜不斷。
二、蕪湖地震帶分布圖
三、地震逃生注意事項
地震時怎樣保護自己?
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防護的較好辦法。所謂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對策。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
地震時如何保護頭部?
地震發生時可用事先準備好的枕頭和坐墊保護頭部,如果沒有也可用雙手抱住頭部躲避。
在平房怎樣避震?
盡量保護頭部,沖出房屋到空曠地帶,如果來不及,就在堅硬家具下伏而待定,再伺機轉移。
在樓房怎樣避震?
遵循就近躲避原則。保護頭部,就近躲避到床、桌下等“安全角”或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小開間內。樓層較低的,待強震過后有序撤離。
高樓如何撤離?
從高樓撤離時應走安全通道,千萬不要乘電梯。
地震時避震原則是什么?
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間房屋里等安全角落待震后迅速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