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讀后感800字【1】
久聞德加?斯諾和《西行漫記》的大名,今日有暇得以看到,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時,紅色的略呈灰灰的書的色調,立即給人以“紅色”的感覺,更兼有歷史的厚重感,仿佛書面上一直有歷史風沙在吹,顯示出設計者的獨具匠心和對紅色中國那份歷史的把握!段餍新洝酚置都t星照耀中國》,當時因為便于在“白色中國”發行才譯成西行漫記的,坦率地講,我更喜歡紅星照耀中國這個名字,覺得更有中國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響力和沖擊力。
今年有幸去延安等西北地區參觀學習,所以對書中提到的很多景物都有直觀印象,那是一個什么地方呢,時過七十年了,依然屬于欠發達的地區,同事們去一趟“面子上”都有反應,依然是一地干渴的黃土和太陽能曬開石頭的缺水區。
翻開書本,心就平靜下來了,作者平鋪直敘、娓娓道來他的西部之行,而一個個鮮活人物躍然紙上,一幅紅色蘇區斗爭圖浮現在眼前。作者運用歐美作家善用的描寫的手法,以平視的角度,樸實的筆觸給我們講述著那段歷史。樸實的語句卻將東西方文學的區別體現的淋離盡致,當時這樣的文章應該算作新聞或通訊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傳記了。
樸實的語句卻感覺別樣而新鮮,外國人看中國的革命對每個讀者和關心中國的人來說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們還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寫別樣情景和人物的吧。
“他確乎有一種吸引力,似乎是羞怯、個人的魅力和領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產物”。這是對周恩來同志的描述。
“我開始有一點點懂得中國共產黨人為什么這樣長期地、這樣毫不妥協地、這樣不象中國人地進行戰斗!边@是作者對中國革命的初步認識和認同(當然象中國人地戰斗我們不知道是一個怎樣的戰斗)。
“在我看來,毛澤東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復雜的人。他有著中國農民的質樸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這是對偉人毛澤東的描寫??是一個喜歡憨笑的人。
從他的記敘中也讓我們看到了極為難得看到的、很有點神秘色彩卻極為悲壯的西路軍的有關資料。西路軍的很多故事、當然也包括很多女紅軍戰士慘烈經過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在中國革命史上可能是絕無僅有的,當年的殘酷是我們現代人無法想象,而那種信念、意志也令我們不能望其項背的。如果你感受過西北的風沙,有幸、有緣你可能在寧夏、青海依然能聽到當地百姓將一種樹叫“紅軍楊”,折斷樹枝略呈紅色的液體慢慢地滲出來,百姓們說那是當年紅軍的鮮血,每一節樹枝中間有一個非常規則的、鮮紅的五角星,百姓們說那是紅軍當年頭上的紅五星。這個故事是我聽來的,我們無須去分辯真假,而那段悲壯、慘烈的歷史卻是真實的,至今放在檔案里、在百姓中間口口相傳,而經濟仍欠發達或者說貧困的當地百姓對紅軍的那份感情言語間聽來讓你落淚,你是男人也會的。
讓我們銘記那段歷史吧,珍惜今天所擁有的,跟一位美國人??斯諾一樣深愛這片紅色土地或者說更愛這片土地,因為我們是中國人。
紅星照耀中國讀后感800字【2】
在7月1日黨的90歲生日即將到來的日子,爸爸給我買來了《西行漫記》這本書,讓我閱讀并給我講解。使生活在今天的我,了解當初中國工農紅軍的歷史,了解了過去中國苦難的歷史,更了解了從領導到普通士兵為了讓中國人過上好日子,讓中國能夠不受欺負而付出的犧牲,他們太偉大了。
《西行漫記》也叫《紅星照耀中國》,是一位美國記者斯諾,沖破重重困難,在1936年6月到10月,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在紅軍生活和戰斗的地方,進行了采訪和所見所聞的記載,向世界介紹當時的紅軍領袖、將領、士兵等的真實情況,描寫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并配上了真實感人的照片,使世界了解了延安和中國共產黨,鼓舞了人們抗日的信心,也促使很多年輕人來到了延安尋找理想。
雖然有很多內容和歷史,我還不太明白,即使爸爸給我做了講解,還是不能完全明白,但平時我跟著大人還是看了一些歷史電視劇,所以對于毛澤東、周恩來,我還是挺熟悉的,他們在那樣艱苦的日子里,雖然住的是窯洞、吃的是野菜、穿的是破爛衣服,但能夠樂觀、智慧地指引人民,堅定地堅持理想,真心地熱愛祖國,真得是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沒有綠油油的農村和繁華的城市,就沒有正規的學校,使我們安全、安靜的學習。
我覺著這本書寫的很真實,很有細節,有作者實際的采訪記錄,又有著自己的一些感觸,寫出了真實的紅軍狀況,而且帶著一個外國人的獨特眼光來寫,就像一個人坐在你對面,在講一些真實的故事,講一些具體的人,他們的語氣,他們的笑容,他們的目光,使我感覺很接近和熟悉。在黨的領導人的談話記錄中,把歷史一頁頁的展示給我們來看,我也明白了一點,什麼叫歷史,歷史也是有過去歲月中一個個的人在做事情,他們有父親、母親、兄弟、姐妹,他們有感情,有理想,勇于追求,為了國家,寧可犧牲自己,而且經過了非常艱難的努力,才建立起了新中國。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這種精神,珍惜現在,努力學習知識,讓“紅星“永遠閃耀在我們心頭,將來為國家做貢獻。
紅星照耀中國讀后感800字【3】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一所中學任教,曾經讀過《西行漫記》,并向學生推薦過此書。當時手頭教學資料匱乏,一次我要講授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我對紅軍與長征的歷史不是很熟悉,擔心學生會提出有關紅軍與長征的問題。我借了一部單車就直奔礦區新華書店找教學資料,恰好遇上了斯諾著的《西行漫記》,我如獲至寶。那節課,我向學生講了紅軍,講了長征,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再加上我抑揚頓挫的朗誦??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記憶。課后,一位跟隨爸爸從青島海軍基地轉業到礦山工作的女生對我說:“林老師,您這課講得真好!我知道了紅軍是窮人的隊伍,他們打倒地主給農民分田地。我知道了紅軍為什么要長征。您的朗誦也很感人!”我聽了覺得一股幸福感流遍全身。
事隔30年的今天,在課桌下面的學生又向我提問紅軍與長征的事情。這一次,我詳細地給他們列出了我重讀斯諾《西行漫記》的幾點感想。
一、紅軍是一支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隊伍。紅軍戰士大部分是青年農民和工人,平均年齡不到20歲,他們全身上下充滿了熱情、希望和樂觀精神;他們認為自己是為家庭、土地和國家而戰斗;他們解放窮人,幫助窮人,讓農民分到土地,減負捐稅;他們打地主、打白軍、打帝國主義。所以紅軍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直到勝利。正是有了這樣堅定的理想信念,紅軍在艱難跋涉的二萬五千里的長征中,粉碎了敵人的四道防線,打了九次大仗,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闖過渺無人煙的草地,戰勝重重困難勝利到達陜北抗日前線。紅軍不僅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而且得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所以紅軍是一往無敵的。斯諾在蘇區采訪紅軍戰士,問他紅軍在哪個方面比中國其他軍隊好,戰士回答道:“紅軍是革命的軍隊,紅軍是抗日的,紅軍幫助農民!薄叭罕姾薨总,他們愛紅軍。”斯諾是這樣評價紅軍的長征的:長征經過十二個省份,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平均每天行軍七十一華里,一支大軍和它的輜重要在一個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說近乎奇跡。
二、紅軍的紀律是戰勝敵人的法寶。斯諾介紹到:早在井岡山時期,紅軍就給戰士規定了三條簡明的紀律:行動聽指揮;不拿貧農一點東西;打土豪要歸公。1928年以后又添了八項:一、上門板;二、捆鋪草;三、對老百姓要和氣,要隨時幫助他們;四、借東西要還;五、損壞東西要賠;六、和農民買賣要公平……紅軍正是嚴格執行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使得自身的隊伍不斷壯大發展,打倒了地主,打敗了白軍,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建設了新中國。嚴守紀律對于今天實現中國夢仍然有著現實意義??黨員與領導干部要嚴格執行黨的紀律,克己奉公;企業員工要遵守廠規廠紀,敬業愛崗;公民要遵守法律,用法律規范個人的行為與生活,這樣做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才能創建完成。
三、建立一支絕對由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紅軍所以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取得最后的勝利,最根本最關鍵的就是置于黨的領導之下。紅軍中的領導人同時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陳賡、肖克、任弼時、鄧發、項英、王稼祥、徐海東、賀龍、聶榮臻、羅炳輝、劉志丹、羅榮桓……正是如此,紅軍的領導權牢牢地掌握在中國共產黨的手里。黨在紅軍的連以上編制建立黨支部,由指導員任支部書記,開展黨的工作,骨干分子紛紛加入黨組織,黨員在戰斗中沖鋒在前,撤退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成為紅軍戰士的楷模。
四、紅軍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斯諾了解到,紅軍戰士不作戰或不值勤時,每星期休息一天。他們五點鐘起床,晚上九點吹“熄燈號”睡覺,每天的時間表包括:起床后即進行一小時的早操;早餐;兩個小時的軍事訓練;兩個小時的政治課和討論;午餐;一個小時的休息;兩小時的識字課;兩個小時的運動;晚餐;唱歌和開小組會;“熄燈號”。還有各種如跳遠、跳高、賽跑、盤繩、跳繩、識字和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個人競賽或集體競賽。紅軍的生活直接影響到蘇區的工人生活,蘇區的工人每星期工作六天,8小時工作制。每天兩小時的讀書寫字、政治課、劇團活動,舉辦運動、文化、衛生、墻報等方面的個人或團體比賽。紅軍的生活有序而充實,體現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氣氛,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生氣勃勃、團結友善、身心愉快的生活方式。紅軍的生活對今天仍然是有借鑒作用的,因為目前出現一些企事業單位對員工八小時后的生活幾乎很少過問,甚至不過問的現象,這不利于員工健康生活。由此可見,企業文化建設這篇文章還沒有完全寫好,還沒有充分發揮工會與婦委會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