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讀后感400字【1】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這句話就是說:無論哪3個人在一起,其中最少一個能成為我的老師。也就是至少一人能比我強一點或幾點。《師說》是韓愈寫給一個叫李蟠的人的。李蟠喜歡讀古文,六藝經傳樣樣都會。韓愈想鼓勵他,便寫了《師說》一文。韓愈在《師說》中也是這么認為的。他認為,能稱為“老師”的,不分貴賤,不分長少,只要有比我好的人,我就能拜他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確是這樣,老師是負責傳道、授業與解惑的。能同時擁有這三者的人,就可以被稱為“師”。因此,老師不一定要比我大,也不一定地位比我高,只要有比我好的人,就能稱他為師。比如孔子,他的老師有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這么高明的“圣人”也有這么多老師,而他的老師的地位也不一定有孔子這么高呀!
現在,也是如此。我不懂的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問同學,也可以問老爸老媽,有些關于電腦的問題,同學們向我問過;有此奇怪的問題,我也告訴過老爸老媽。
所以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老師不一定要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要不如老師。
師說讀后感400字【2】
我翻了一下《古文觀止》這本書就立馬抱怨看不懂,于是媽媽叫我先看《師說》這篇文章,好理解一些。我借著注示,慢慢看懂了這篇充滿哲理的文言文。
《師說》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性,抨擊當時士大夫以從師學習為恥的壞風氣。韓愈指出,人人都要從師學習,老師的作用在于“傳道授業解惑”;從事的原則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不分長幼,不論貴賤;老師和學生之間,“師不心賢于弟,弟子不必不如師”,因為“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這篇文章,有一部分與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相同道理的。我從文中知道了那時竟有人以從師為恥。文章告訴我,只要有人知道了一些你不知道的知識,他無論是誰,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
我們現實中也是一樣的。有不懂的,就要香身邊的人詢問。與其不懂裝懂,還不如切切實實地去弄個水落石出。
所以,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是老師。
師說讀后感400字【3】
所謂老師,那他某方面學問肯定比學生高,才稱得上老師。人肯定會有不懂的問題要問,而如果不向老師學習,那豈不是始終不能解答這些問題了?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年紀大,難道年紀小的人就不能懂大道理呢?就像文中寫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只要是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師存在。
孔夫子被稱為圣人,但他還是不恥下問,他曾以郯子、萇弘等人為師,他的學問絕對不比他們差,只是想學到其他他不會的知識罷了。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民間俗語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確是這樣,不管是誰,都會有不懂的地方,例如,小學生做的數學智力題,有些連博士生都做不出來,就算你是大學中文系畢業的,也不會熟悉到字典里的每個字。人們的學問遠遠不如圣人,可他們也不肯向老師學習。這樣的話,人又會有什么進步呢?
老師無處不在,卻往往被忽略,甚至恥笑。巫醫、樂師和那些工匠們,經常互相學習。而那些士大夫們,自己沒有學問,一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還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聽起來好像老師的標準都是他們定的!
老師,可以是各個方面的傳授者,卻有人以向那些人學習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