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福建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南京醫科大學在福建招生錄取數據顯示,福建考生上南京醫科大學的分數在541至569分,位次為27133至4196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福建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41至569區間才能上南京醫科大學。
一、福建考多少分能上南京醫科大學
1、2022年福建考生上南京醫科大學:歷史(歷史+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56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196名;
2、2022年福建考生上南京醫科大學:物理(物理+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55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4203名;
3、2022年福建考生上南京醫科大學:物理(物理+選考化學)最低分需要56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766名;
4、2022年福建考生上南京醫科大學:物理(物理+(選考化學或生物))最低分需要61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864名;
5、2021年福建考生上南京醫科大學:物理(物理+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55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5192名;
6、2021年福建考生上南京醫科大學:物理(物理+(選考化學或生物))最低分需要60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415名;
7、2020年福建考生上南京醫科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4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7133名;
8、2020年福建考生上南京醫科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6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282名;
二、南京醫科大學在福建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南京醫科大學在福建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福建 | 歷史 | 歷史+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567 | 4196 | 省政府 |
2022 | 福建 | 物理 | 物理+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555 | 24203 | 省政府 |
2022 | 福建 | 物理 | 物理+選考化學 | 本科 | 566 | 19766 | 省政府 |
2022 | 福建 | 物理 | 物理+(選考化學或生物) | 本科 | 612 | 5864 | 省政府 |
2、2021年南京醫科大學在福建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福建 | 歷史 | 歷史+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559 | 5564 | 省政府 |
2021 | 福建 | 物理 | 物理+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558 | 25192 | 省政府 |
2021 | 福建 | 物理 | 物理+選考化學 | 本科 | 569 | 20603 | 省政府 |
2021 | 福建 | 物理 | 物理+(選考化學或生物) | 本科 | 605 | 8415 | 省政府 |
3、2020年南京醫科大學在福建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福建 | 理科 | - | 本科 | 541 | 27133 | 省政府 |
2020 | 福建 | 文科 | - | 本科 | 569 | 4282 | 省政府 |
志愿填錯了有哪些補救措施
1、入學后申請轉專業
這個是你最有可能想到的法子,隨著近年高校緊追國際教育趨勢,逐步開放更多學生轉專業機會。尤其是知名高校,一般來說給與轉專業的機會最多。
大多數院校都會提供轉專業的機會。主要可參考的標準:高考成績、大一基礎課程的成績、以及相應的選拔考試。如果你實在不愿意所讀專業,不妨去試試。
2、輔修課程或第二學位
如果轉專業不成功,你就要學好主專業同時,去積極輔修其他感興趣的專業,如果決心足夠大,還可以直接攻讀你喜歡的第二學位。輔修你喜歡的專業核心課程,這個門檻最容易,如今高校都允許學生跨院系輔修課程。
二本軍校名單
院校名稱 | 院校所在地 | 院校類型 | 學歷層次 |
陸軍裝甲兵學院 | 北京 | 綜合 | 二本 |
陸軍防化學院 | 北京 | 綜合 | 二本 |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 遼寧 | 綜合 | 二本 |
空軍預警學院 | 湖北 | 綜合 | 二本 |
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 | 安徽 | 綜合 | 二本 |
武警特種警察學院 | 北京 | 綜合 | 二本 |
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 天津 | 綜合 | 二本 |
陸軍步兵學院 | 江西 | 綜合 | 二本 |
海軍潛艇學院 | 山東 | 綜合 | 二本 |
陸軍特種作戰學院 | 廣西 | 綜合 | 二本 |
陸軍勤務學院 | 重慶 | 綜合 | 二本 |
三、南京醫科大學最新介紹
南京醫科大學是首批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與省政府共建醫學院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學校創建于1934年,時名江蘇省立醫政學院。1957年,由鎮江遷至南京,更名為南京醫學院。1962年,被列為全國首批六年制醫藥院校。1981年,被批準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3年,更名為南京醫科大學。 學校設有19個學院(包含康達學院),擁有15家承擔臨床駐點班教學的綜合性及專科性附屬醫院。學校校本部現有在職教職工1800多人,其中學校編制專任教師986人。有教授313人、副教授268人,有博士生導師759人、碩士生導師2477人。學校現有中國工程院、科學院院士5人(包括雙聘院士3人),美國國家醫學院外籍院士1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8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6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 “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 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醫學技術、護理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4個、4個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人文醫學、健康政策與管理、臨床醫學工程、生殖醫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個,學位授權點已覆蓋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和文學等7個學科門類;擁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9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6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三期)、2個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3個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培育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校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在全國54所參評高校中獲評A+等級。臨床醫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神經科學與行為學、藥理學和毒理學、免疫學、社會科學總論、化學、材料科學等9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臨床醫學學科、藥理學與毒理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學校設有25個本科專業,1個九年本碩博一貫制專業方向、3個“5+3”本碩一體化專業方向。目前,學生總數為1.8萬多人,已形成從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從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學生教育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體系。 學校現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3個部級重點實驗室、2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2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擁有國內一流的醫學模擬教育中心(MSC)和自主學習中心以及國內知名、省內一流的江蘇省醫藥動物實驗基地,建有江蘇省唯一的省級衛生政策智庫健康江蘇研究院以及省內唯一的轉化醫學研究機構江蘇省轉化醫學研究院。 “十二五”以來,學校科研水平不斷提升,承擔973、86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等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近百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等國家級成果獎5項,累計以通訊作者單位發表SCI收錄論文16950篇,論文數量、論文平均影響因子逐年增長。國家級項目承接能力不斷增強,項目數連續6年位居獨立設置醫科大學第1位。連續多年被評為“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高校”。 學校現已建成5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3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2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獲批18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省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品牌專業、2個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成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9個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建高校教學實驗室,建有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十二五”至今,主編省級及以上重點教材30余部。學校通過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得到8年最長認證周期。學校的招生和就業工作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多次被評為“江蘇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學校建有江寧校區、五臺校區以及康達學院連云港校區。江寧校區位于南京市江寧區大學城,占地面積1300畝,是行政、教學和科研中心。五臺校區位于南京市鼓樓區五臺山南麓,占地120畝,是臨床教學和研究中心。學校館藏圖書文獻資料豐富,擁有中文(外文)紙質圖書、電子圖書、全文電子期刊共一千多萬冊,是江蘇省醫學圖書中心館和高校文獻保障系統醫學文獻中心。學校主辦有11種學術期刊。 近年來,學校廣泛開展對外交流活動,積極與國內外的高等院校建立形式多樣的聯系與合作。學校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日本、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醫學院校或科研機構建立了雙邊合作、學術交流關系。學校于2002年恢復招收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現有在校留學生和港澳臺僑學生1000多人。 “十三五”以來,全校師生醫護員工凝心聚力、統籌施策、開拓創新、改革攻堅,努力把學校建成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醫科大學。 (2021年6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