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福建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淮陰工學院在福建招生錄取數據顯示,福建考生上淮陰工學院的分數在463至517分,位次為71648至13266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福建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63至517區間才能上淮陰工學院。
一、福建考多少分能上淮陰工學院
1、2022年福建考生上淮陰工學院:歷史(歷史+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50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142名;
2、2021年福建考生上淮陰工學院:歷史(歷史+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51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5215名;
3、2022年福建考生上淮陰工學院:物理(物理+選考化學)最低分需要48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1904名;
4、2021年福建考生上淮陰工學院:物理(物理+選考化學)最低分需要46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1648名;
5、2021年福建考生上淮陰工學院:物理(物理+(選考化學或生物))最低分需要49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5191名;
6、2021年福建考生上淮陰工學院:物理(物理+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50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9724名;
7、2020年福建考生上淮陰工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8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0805名;
8、2020年福建考生上淮陰工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1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266名;
二、淮陰工學院在福建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淮陰工學院在福建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福建 | 歷史 | 歷史+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509 | 16142 | 省政府 |
2022 | 福建 | 物理 | 物理+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483 | 61904 | 省政府 |
2022 | 福建 | 物理 | 物理+選考化學 | 本科 | 483 | 61904 | 省政府 |
2022 | 福建 | 物理 | 物理+(選考化學或生物) | 本科 | 483 | 61904 | 省政府 |
2、2021年淮陰工學院在福建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福建 | 歷史 | 歷史+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513 | 15215 | 省政府 |
2021 | 福建 | 物理 | 物理+選考化學 | 本科 | 463 | 71648 | 省政府 |
2021 | 福建 | 物理 | 物理+(選考化學或生物) | 本科 | 496 | 55191 | 省政府 |
2021 | 福建 | 物理 | 物理+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507 | 49724 | 省政府 |
3、2020年淮陰工學院在福建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福建 | 理科 | - | 本科 | 484 | 50805 | 省政府 |
2020 | 福建 | 文科 | - | 本科 | 517 | 13266 | 省政府 |
滑檔和退檔的影響有哪些
滑檔
假設某省理科一本線為540分,學生考了550分,按照分數來看,該生可以讀一個一本院校,但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由于志愿填報不當,該生填報的一本學校并沒有錄取他(分數不夠或條件不滿足時),所以只能降檔讀二本學校。
退檔
退檔的話主要是影響其他志愿的錄取,檔案在被提檔的時候,其他志愿是不會對你進行錄取的,然而一旦被退檔,由于拖的時間長,可能會導致其他志愿可能已經錄滿。退檔后,考生在這個批次就不能再被投檔了,只能填報征集志愿了。
高考提前批志愿報考注意事項
高考提前批志愿的存在,確實給了我們考生多一次的錄取機會。但是它并不是沒有風險的,它的風險在于部分院校投放的專業偏向冷門,此外提前批的公費師范生還有就業的協議。如果我們對這些沒有興趣,而又選擇了提前批志愿報考。剛好分數又合適,被錄取了,那么就很有可能帶來遺憾。
選擇提前批志愿報考,一定要對專業有所興趣,而不是單一的看學校。只要考生的分數達到了相應批次線,就能報考相應批次的提前批。不過從提前批的錄取來看,提前批能夠出現的撿漏機會并不多。所以在報考提前批時,更要合理地認識自己高考分數,而不是盲目報考。
三、淮陰工學院最新介紹
淮陰工學院坐落于周恩來總理故鄉、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淮安市,是一所具有鮮明應用型特色的江蘇省屬本科院校,是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教育部首批和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試點高校,教育部應用型本科教學質量評估方案制定高校;是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百城千校”計劃首批試點高校,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聯盟副理事長單位,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應用本科分會副理事長單位,蘇臺青年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理事長單位,江蘇省高教學會應用型本科院校研究會副理事長單位。 學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為使命,扎根蘇北、服務江蘇、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現有枚乘路、北京路、蕭湖三個校區,校園占地2560畝,校舍面積67萬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1萬余人,其中碩士研究生700余人。學校著力培養具有愛國奉獻的恩來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敬業樂群的協作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設有19個教學科研單位,69個本科專業,形成了以工科為主、理工經管農藝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 學校堅持人才強校,統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1357”工程。現有專任教師1300余人,其中博士600余人、副高級以上職稱580余人;碩士生導師360余人,兼職博士生導師12人。引聘、雙聘用國家級人才等高端人才百余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批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特聘教授、江蘇外專百人、江蘇省產業教授等省級以上重點人才16人,獲批江蘇省“雙創計劃”“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六大人才高峰”“青藍工程”等人才項目250余人次;獲批江蘇省優秀教學團隊、科技創新團隊11個。 學校堅持一流引領,以本科教學為中心,扎實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建設,夯實應用型人才培養。現有省“十三五”重點學科5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卓越計劃試點專業8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6個;省高校一流專業建設點19個,省品牌專業一期、二期項目共13個,省品牌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獲批國家“金課”和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8門,省部級以上重點教材50部。建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范點等國家級平臺5個,教育部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巖鹽與凹土資源深度利用協同創新中心、省鹽化工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省產業人才培訓示范基地、省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等省部級平臺44個,實現了學科專業省級以上平臺全覆蓋。近5年,學生獲“創青春”國賽金獎、銅獎各1項、“互聯網+”國賽銅獎3項、“挑戰杯”國賽三等獎4項等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5000余項;考研錄取率保持在20%以上,就業率在96%以上。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較快增長,培養成效顯著,獲批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工作站3個,省優秀研究生課程2門,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獎2項,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5篇,以研究生為第一作者的科研論文發表于化工領域頂級期刊。 學校堅持服務導向,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能力。近5年獲批國家自科、社科基金等省級以上科研項目300余項,其中,以第一單位獲批江蘇哲社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及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省部級獎30余項;國家授權發明專利600件。學校深入推進“1111”科技創新服務工程,全方面深化與江蘇,特別是淮安市各縣區融合發展,自2017年實施項目以來,共簽訂合作項目1800余項,科研合作經費超4億元,實現省技術轉移分中心在淮安市各縣區區域全覆蓋。2020年,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數位列全國78名,省產學研合作項目數位居全省第一。學校高教研究所獲評“全國優秀高等教育研究機構”;蘇北發展研究院獲批“省級重點培育智庫”,入選中國智庫索引來源庫100強,研究成果多次獲國家、省、市主要領導批示。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先后與美、加、英、法、意等國家及臺灣地區等近60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與芬蘭于韋斯屈萊應用科技大學合作開展物流工程本科教育,與意大利薩蘭托大學共建成立中歐運河文化交流中心;與法國洛林大學、日本長崎綜合科學大學、泰國西那瓦大學等高校開展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項目。現在校留學生近200人,赴國(境)外交流師生年均百余人。獲批教育部對臺教育交流項目2項、省“十四五”首批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品牌專業1個、高校國際聯合實驗室建設項目1項、省外國專家工作室2個、“江蘇友誼獎”外國專家1名。 學校先后獲評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高等教育學籍學歷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依法治校改革試點校、江蘇省文明校園、江蘇省和諧校園、江蘇省平安校園示范高校、江蘇省語言文字工作示范校、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高校、江蘇高等學校知識產權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優秀研究生招生單位、江蘇省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全省單位治安保衛工作集體二等功、江蘇省校務公開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立足新時代,擔當新作為。淮陰工學院將繼續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訓,弘揚“明德尚學、自強不息”淮工精神,聚焦重點、突出特色、深化內涵,全力推進“淮工振興”,全面實施“十個一流”,早日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淮安大學。 (數據截至2021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