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福建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在福建招生錄取數據顯示,福建考生上沈陽城市建設學院的分數在402至402分,位次為94349至34627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福建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02至402區間才能上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一、福建考多少分能上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1、2022年福建考生上沈陽城市建設學院:歷史(歷史+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分,錄取最低位次為-名;
2、2021年福建考生上沈陽城市建設學院:歷史(歷史+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45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4627名;
3、2022年福建考生上沈陽城市建設學院:物理(物理+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42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4349名;
4、2021年福建考生上沈陽城市建設學院:物理(物理+不限選考科目)最低分需要41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3169名;
5、2020年福建考生上沈陽城市建設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0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7853名;
二、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在福建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在福建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福建 | 歷史 | 歷史+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 | - | 省教育廳 |
2022 | 福建 | 物理 | 物理+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428 | 94349 | 省教育廳 |
2、2021年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在福建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福建 | 歷史 | 歷史+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452 | 34627 | 省教育廳 |
2021 | 福建 | 物理 | 物理+不限選考科目 | 本科 | 412 | 93169 | 省教育廳 |
3、2020年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在福建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福建 | 理科 | - | 本科 | 402 | 87853 | 省教育廳 |
查詢自己是否被大學錄取方法有哪些
1、通過電話進行查詢。按照電話中的內容進行輸入就可以查詢錄取結果。
2、通過到填報的高校的校網進行查詢。按照身份證信息和姓名進行查詢,查詢到了信息統一那就是被錄取。(只限于未選擇學校服從調劑的考生)
3、省招生考試院、省教育廳官網查詢
這一查詢方法大家最熟悉,不再贅述。想提醒大家的是,現在很多省教育考試院都已經開通了小程序以及官微,這讓查詢錄取結果變得更方便。
4、高校本科生招生網查詢
很多高校的本科生招生網,也提供了高考錄取結果查詢入口。
然后,由于高校查詢系統與各省招辦更新信息是相對獨立的,這就意味著我們有可能在這里會更早查詢到錄取結果。
5、征集志愿填報系統“查詢”
很多批次,特別是二本批次,在首次錄取結束后,一般都會有征集志愿(征詢志愿)填報。
然后,我們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被錄取,也可以登錄該系統嘗試著進行征集志愿填報。
然后,如果系統提示你“無法填報征集志愿”或者你“不符合本次志愿填報”。
那么恭喜你,說明你的檔案并不是“自由可投”狀態,而是已經投遞到了某大學,可能馬上就會變成“擬錄取”狀態,請耐心等待結果即可。
本科第一批的六個平行志愿都必須填滿嗎
不一定要填滿。
以學校為主,如果目標高校只招5個專業或者更少,那么考生當然也報不滿6個專業,所以說這種情況下六個專業志愿不一定要填滿,通常來講建議按照考生分數的高低、或者考生喜歡的專業順序排下來填寫,當然也有特殊例外,以考生意愿為主。
以個人為主,在平行志愿的專業填報中,考生最多可以填6個專業志愿。6個志愿是最高限制,目標院校有多少個專業招生,那就從這些個專業中挑最想要報考的專業,想要穩一點的最好把6個志愿專業都填上。總的來說,建議大家還是院校志愿數和專業志愿數都盡量填滿,不要因志愿過少而增加報考的風險。
三、沈陽城市建設學院最新介紹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前身為沈陽建筑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成立于2000年7月,2013年經教育部批準轉設為獨立設置普通高校。學校是一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全日制本科學校,現有在校本專科生13400余人。 學校位于美麗的歷史文化名城沈陽市,坐落在渾南核心區由多所大學組成的大學城中,與沈陽科技學院、遼寧中醫藥大學杏林學院相擁為伴,與東北大學、沈陽體育學院、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科技館、遼寧省博物館為鄰,處于沈陽新行政、文化區域的中心位置。這里交通便捷、設施完備,教育、文化氛圍濃厚,給人以創新發展,充滿生機與活力之感。 學校占地61.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0余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先進、生活設施完備。這里有全部為多媒體教室的教學主樓業精樓,巍峨壯觀;思成樓和科技樓,寬敞大氣;留學生院和大學生活動中心遙相呼應;魯班樓是學生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場地之一,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可以滿足校內外各類學術交流活動的需要。現代化弘德圖書館,臨湖而建,現有藏書117.4萬余冊,電子書20余萬冊,中外文期刊144種,電子期刊21551冊。國際標準塑膠操場和室內運動場,設施俱全,學生學習生活方便舒適。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近700余人,其中自有專任教師中碩士以上學位教師占91.23%,具有高級職稱教師占35.91%,“雙師型”教師占20.04%,具有行業和工程實踐經歷的教師占46.35%。多人在國家、省、市等學術團體和評審機構擔任職務,其中有遼寧省教學名師,行業知名專家。學校外聘行業實踐經驗豐富的知名工程技術人才到校任教,形成了一支專兼結合、師德高尚、素質優良、業務精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確保了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面向建筑、裝備制造(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等主要產業,以工為主,管理、藝術、文學、經濟多學科協調發展,現有14個教學單位,以建筑類、土木類、機械類、管理類、人文類、藝術類、金融類、計算機與信息類專業為主,開設建筑學(五年制)、城鄉規劃(五年制)、風景園林、土木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測繪工程、安全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通信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交通運輸、物流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會計學、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機械電子工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智能建造、網絡與新媒體、智能制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互聯網金融等31個本科專業,開設環境藝術設計、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建筑工程技術、數控技術、工程造價、建設工程監理、工商企業管理、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物流工程技術、移動應用開發等10個高職專科專業,專業設置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市場需求,具有鮮明的行業優勢和特色。 學校牢固樹立應用型辦學理念,積極構建基于OBE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積極開展富有學校特色的“五實”教育。學校注重產教融合,與200多家企業緊密合作辦學,建立學生實習實踐就業基地。已有17屆3萬余名畢業生步入社會,他們以扎實的理論知識,純熟的實踐動手能力,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畢業生就業率始終名列省內院校前列,連續6年獲得遼寧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城建學子憑借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企業中享有盛譽,學校已成為未來建筑工程師的搖籃。 學校樹立“以生為本,立德樹人”的學生工作理念,聚焦思想政治引領,實施“一本兩育”,即堅持學生為本,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工程”和“日常思想政治育人工程”。“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工程”依托“一課五結合”教學模式,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著力構筑“大思政”格局;“日常思想政治育人工程”依托“1133”教育模式,營造“三全育人”良好氛圍。通過“一本兩育”,在潛移默化中將理想信念、責任擔當、服務基層的精神和*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每一個方面,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 學校發揮自身優勢,堅持科學研究面向建筑行業,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設有人居環境設計研究所、巖土工程研究所、結構與工程材料研究所、室內環境質量研究所、智能建筑設備控制技術研究所、建筑信息技術研究所、工程機械應用技術研究所、工程造價研究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廣泛開展“四技”服務。學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與5個行業組織和219家企業在學科專業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格培訓、人員互聘、實習就業等方面開展合作。學校加入遼寧省裝備制造產業等8個校企聯盟,與聯盟內高校、企業開展協同育人,深化產教融合,不斷增強服務城市現代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和新興產業的能力。 學校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社團活動異彩紛呈。學生每年都能夠榮獲國家、省、市以上各類獎項達200余項次。在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國包裝創意大賽、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自動化系統應用大賽、“蘇博特杯”全國大學生混凝土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競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競賽、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遼寧省“測繪地理信息之星”大賽、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大學生機器人大賽、遼寧省大學生“挑戰杯”創業大賽、遼寧省大學生工程能力訓練大賽、大學生物流仿真運營設計大賽、遼寧省TI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創新創意創業競賽、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大學生環境保護科技大賽等比賽中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和國際合作,先后與美國東伊利諾伊大學、英國蘭開夏大學等多所國外高校簽訂合作項目。還積極與韓國、新西蘭、馬來西亞等國的高校建立聯系,積極推進國際合作,進一步拓寬國際交流渠道,為學生創造更加多元化學習環境。學校積極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除了對其開展漢語、中國文化、專業課程教學外,還建立了中外學生合作學習模式,促進中外學子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創造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習氛圍。 2017年,校黨委被命名為沈陽市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示范點;2018年,校黨委被中共沈陽市委授予“沈陽市先進黨組織”稱號,是當年唯一一所獲此榮譽的民辦高校黨委。同年學校黨委被中共沈陽市委教科工委授予“先進黨委”稱號。學校近年來先后獲得遼寧省大學生征兵工作先進單位、遼寧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沈陽市先進團委等多項榮譽稱號,連續七年獲得沈陽市“大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組織單位”稱號。多名教師先后獲得沈陽高校“優秀教師”、沈陽市委教科工委“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沈陽高校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學校堅持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業精弘德,學勤出新”的校訓精神,實施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三大發展戰略,以“奉獻國家,服務社會,發展學生,造福教師”為教育使命,堅持辦大眾教育,育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宗旨,立足遼沈,輻射全國,重點服務城市現代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和新興產業,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具有職業道德、創新意識和敬業精神,專業基礎扎實,應用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建筑產業服務,為遼寧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和沈陽主導產業及戰略新興產業服務,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本簡介中的數據截止到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