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臨床醫學培養模式:本科5年,碩士3年,博士3年,共需11年。臨床醫學八年制則是本碩博貫通培養,八年拿到博士學位。首先來分析一下八年制的主要學習過程:
八年制培養模式主要分為四個階段:通識教育、基礎醫學、臨床課程及通科實習、專科實習及畢業。
1、通識教育就是所有東西都要學,微積分、線代、大物、四大化學、數據庫、C++、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自然辯證法…五花八門,也不知道學了有沒有用,反正就是讓你具有寬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基礎。這些課程花了我們兩年的時光,很長很長。
2、基礎醫學就是要學習解剖、組胚、生理、病生、病理、藥理…這個階段你會對人體有一個初步了解,它是什么,長什么樣,由什么組成,怎么生病,怎么治療。八年制按照系統來上課,縱向式的學習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橫向學習。
五年制的學習過程
1、五年制是按照課本來學,比如說解剖、組胚、生理、病生、病理等等,一本書就是一門課,學完一本在說另外一本。八年制則是按照系統上課,所有課本同步上,比如說學習心血管系統,先學習解剖的心血管章節,然后是組胚的心血管章節、生理的心血管章節,以此類推,考試則是考所有書籍關于心血管系統的章節。
2、最后兩個階段就進入了臨床,見習實習、內外婦兒、臨床科研、執醫考試、畢業工作。學習的主要陣地從教室轉移到醫院科室,挨個科室進行學習和實習。最后選擇心儀的科室和導師,跟著他在這個科室進行深造,最終通過執醫考試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八年制的利與弊
其實,八年制有很多弊端,我現在比較推崇的模式是臨床醫學五年制+碩博連讀(科研型)。八年制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有著自己的孤傲。因為八年制有著相對穩定的未來,按部就班,成績大差不差,就可以挑個不錯的科室最后留院。
但與此同時,八年制也非常容易建立起了信息繭房。我們要在一個地方生活八年,過得相對封閉,其他人怎樣我們絲毫不知,我們只知道自己看似很厲害,看似很努力。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環境下,大多數的天縱英才都泯然眾人!
八年制畢業的時候只是一個MD,不是PhD。八年制培養的初衷就是把一幫優秀的人召集起來,花更少時間培養出一個專門搞臨床的醫生出來。它想培養你的臨床能力,但市場大趨勢要的是超強的科研能力,所以矛盾就出來了。哪怕學校想盡一切辦法培養你的科研能力,時間哪來呢?根基沒有變,所有的科研培養全部都是流于形式。所以,大部分八年制畢業的學生越來越不受待見。
為什么我推薦臨床醫學五年制+碩博連讀(科研型)?因為在現在這樣的環境下,科研能力很重要很重要。本科五年好好學習,不要倦怠,通過考研或保研到更高的平臺上去。然后以科研為主,碩博連讀五年時間做出些不小的成就,為你之后的醫生之路打下堅實基礎。然后再參加規培專培等臨床培訓,雖然前期花的時間長,但是你的后期發展會非常順暢。
(一)、臨床醫學生畢業的自我鑒定十篇
(二)、臨床醫學畢業后多久可以考執業醫師
(三)、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工資一般多少 女生學臨床醫學好找工作嗎
(四)、臨床醫學畢業后可以當什么科的醫生及工資高嗎
(五)、口腔醫學和臨床醫學哪個畢業后好就業
(六)、口腔醫學和臨床醫學哪個難學 口腔醫學畢業后從事什么工作
(七)、高考女生學口腔好還是臨床醫學狀專業好
(八)、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5+3一體化八年制分別是什么意思
(九)、臨床醫學五年制的學生的課程是怎么安排
(十)、臨床醫學八年制和五年制有啥不同之處
所有老師教授都是這樣給學生說的:你們還年輕,先搞幾年科研,之后再搞臨床,不用急。如果你沒有什么大想法,但碩士還有博士肯定也是要讀的,那你就老老實實選擇專業型的碩士或博士,只搞臨床不搞科研,當個醫生就好。只是你的競爭力會稍弱,后期職場發展會有些慢。有一個教授說過:臨床都是別人的,科研才是自己的,文章更是自己的。不想給別人做嫁衣你就先好好搞研究。
如果你想有所作為,那么你面前的那條路肯定非常艱苦。如果你很佛系,讀個八年制或者專業型的碩士和博士也挺好,老老實實當個普通的醫生。如果你心中裝著天下,有著遠大抱負,選了八年制就很腦闊疼,你會覺得你的專業限制了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