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強基計劃的五大優勢
一:招生錄取的公平性更高
強基計劃按照高考成績和校測成績按一定比例測算后的綜合成績錄取,其中高考成績占比達85%以上,高考成績是強基計劃的入場券,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平性,阻斷了傳統自主招生中常見的灰色交易。
強基計劃招生中,破格入圍的考生(獲五大學科競賽銀牌及以上獎項的考生)不占用非競賽生入圍考生的名額,非競賽生在初審階段不與高水平的競賽生同臺競爭,在競爭上也提升了公平性。
二:為考生增加一次上名校的機會
從錄取分數來看,強基計劃需要高考和校考的成績相結合,而高考成績為實際分數/750*100*85%進行計算,說實話,考680分最后的成績是77.1分,考600分的同學最后成績是68分,對于分數不高的同學,能與分數高的同學享有同樣的機遇。
從招生院校層次來看,強基計劃試點招生院校為36所A類雙一流院校,對于考生來說,這不但增加了一次選擇機會,也增加了一條上名校的機會。即使考生參加強基機會最終沒有被錄取,也不影響后續批次錄取。
三:報名限制條件少,給普通考生更多機會。
與其他特殊招生方式相比,強基計劃報名基本沒有限制,只要是高考成績超過一本線的考生都可以報名強基計劃,這就給了普通考生更多機會參與競爭。
四:培養模式更完善
高校會為被強基計劃錄取的考生制定單獨培養方案,單獨編班,配備一流師資,提供一流學習條件。
除此之外,對學業優秀的學生,高校可在免試推薦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學、獎學金方面予以優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在學生的就業問題上也會進行指導。
五、重視人才,競賽生可以破格入圍
盡管強基計劃以高考成績為入圍依據,但在高中階段獲得五大學科競賽銀牌及以上獎項的考生可以破格入圍(高考成績需達一本線),這給在某些領域有突出特長的考生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機會。
二、強基計劃的弊端
1.招生專業為基礎專業
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主要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基礎學科相關專業,與近幾年比較火的專業相比基本都是基礎學科。且報考強基計劃的學生入學后不能轉專業,考生報考前需要慎重考慮。
2.限報一所,志愿填報難道較大
從各校公布的2020年招生簡章來看,強基計劃僅限報一所高校,但是部分高校可以報2個及以上的專業。這就意味著,家長在給孩子擇校的時候要更為慎重,一方面要思考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另一方面要衡量孩子的成績,避免滑檔。
3.破格入圍條件要求高,考生需要清晰定位
大部分高校都說破格要金牌或銀牌,從這個情況來看,可以說國決銀牌是“基本要求”。這也讓競賽黨們有點尷尬,畢竟拿著金銀牌的競賽黨基本都是奔著清北去的,到底要不要“退而求其次”很難抉擇。
4.招生人數較少少,競爭壓力大
從2020年強基計劃試點院校的招生人數來看,中國農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均只招生30人,招生人數最多的中科大、南京大學和西安交大也不過招生210人!從入圍比例來看,一般都要求1:3或1:4,清華、北大甚至達到1:5,可以預想,競爭肯定異常激烈。
強基與提前批次沖突嗎?
答:根據教育部文件,強基計劃在提前批之前進行,與提前批志愿沒有沖突。
但如果報考的是綜合評價,部分省市綜合評價在提前批招生,這種情況是有影響的,考生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