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志愿位次法和線差法誰個更準
這個問題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具有不同觀點,也是每年填報志愿期間考生及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當你咨詢“悟空問答”,就會出現多種不同答案。有人認為應該“高分段位次法,低分段線差法”;也有人認為“各有優劣,位次法選學校更靠譜,線差法選專業比排位法成功率較高”。
筆者認為:線差法和位次法填報志愿,各有其不同優勢或特點。因為多年來,這兩種方法全國各省考生都是結合本省情況和本人實際自由選擇使用,并沒有出現某一個省的考生單純使用分數線差或分數位次填報志愿的一邊倒的情況,甘肅近年來填報志愿方法與全國大致相同。但必須強調:考生填報志愿的期間,不論使用線差法或位次法,一定要和考生所在地當年的招生政策結合考慮,和考生所在地的省內外院校招生計劃、錄取人數結合考慮,和目標院校近2-3來年在本省的投檔錄取數據結合考慮。
由于每一所大學不同年度的招生情況都不是上一年的簡單重復,每年考生成績的分布密度也不會一承不變。所以往年院校錄取分數線差和位次只能作為參考,不能盲目用來衡量當年的所有錄取情況。因此,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做到科學填報,不出失誤。
線差法是指以批次控制分數線為參照條件,分別換算出考生線差和院校往年投檔錄取分數線差,將兩者分值大小相比較而權衡考生擬報院校能否投檔錄取的方法。
位次法是指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績排名和分科類位次來選擇填報志愿院校,如果考生的排名等于或大于所選院校或專業往年錄取考生的排名,擬報院校才有錄取機會。在平行志愿模式下,高校招生錄取是從高到低按照排名來進行的。如果我們選擇志愿也這樣做,得出的結果就比較具有參考價值。
應該說,不論線差法還是位次法,都是高考志愿研究者在長期報考實踐中的經驗總結,都有它一定的適用范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同層次的考生靈活使用線差法和位次法,或者線差法與位次法結合使用,都能更有效地提高填報志愿的成功率。
2018年省考試院《志愿指導》一書中分別公布了平均分線差與一分一段表,考生無論使用線差法還是位次法填報志愿,均可以做出自主選擇。在此,筆者推薦考生使用線差法填報志愿,理由如下:
線差法填報志愿,有省考試院《志愿指導》一書中權威和全面的數據資料作支撐,而位次法則有所不同。使用位次法填報志愿,考生不僅需要知道本人當年在同類考生中高考分數的位次,同時也要知道這一位次與往年同類考生所對應位次的高考分數、錄取院校及錄取專業。近年來盡管考試院公布考生分數時一并公布了分科類考生位次,但《志愿指導》中并沒有像外省那樣為考生提供分專業一分一段錄取分數資料。
比如由北京教育考試院編印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在京招生錄取分數分布統計》(俗稱“大厚書”或者“大厚本”),一般都收集過去三年的分院校分專業錄取數據,為本市考生提供了使用位次法填報志愿的詳實資料。所以我省在沒有完整的往年院校錄取大數據支撐下,用位次法填報志愿條件并不成熟。即使有家長說自己搞到了分專業一分一段表,應該也不是出自省考試院的官方資料。
可見,在位次法資料不全的情況下,線差法具有可靠的填報志愿數據資料作支撐,它就是省考試院印發的《志愿指導》這一權威的官方資料。同時,也有筆者編寫的《志愿解讀》一書作參考,后者為考生提供了近年省內外在甘肅招生院校分批次分科類線差常量表,考生初選院校時,可以直接查閱或使用書中提供的現成數據,待后期確定志愿時通過變量分析加以修正即可。
高考志愿填報,簡單說來就是考生分數與院校錄取分數合理匹配的問題。所謂“考什么分數上什么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運用線差常量初選院校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各批次控制分數線差一定區間范圍內,運用考生線差合理選擇匹配院校及專業的過程。考生線差與院校及專業匹配合理,就達到了投檔錄取的基本條件。相反,匹配出現差錯,就會有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是雖然能夠被填報院校錄取,但錄取的院校與專業都不理想;二是正常滑檔,等待按征集志愿錄取或下一批次錄取。
從填報志愿特點看:線差法適應于不同批次考生對批次內不同層次院校的選擇,它有效避免了位次法對中低分數段考生選擇院校的失誤。尤其平行志愿下,院校錄取分數進一步收窄,投檔及錄取分數線差趨于相對穩定,用線差法選擇院校適用范圍更加廣泛。
至于有家長提出,是不是位次法比線差法填報志愿更加準確?其實不然。應該說考生分數越高,位次法測算就越簡單越準確。誰都知道每年高考狀元填報志愿,一般情況下既不使用位次法也不使用線差法,獨居高位的分數決定了他在全省考生中的擇校優先權,所有高校隨便挑,隨便報,都毫無疑問能夠保證按院校按專業錄取。
從這個角度講,每年高考分批次報志愿,前數百名考生和批次內壓線考生相對都比較好報。因為高分考生用不用位次法或線差法同樣能選擇出理想的院校,而壓線考生參照往年壓線錄取院校填報也相對穩妥。
各批次相對難報志愿的應該是處于這兩者分數之間的批次內中等分數段的考生,因為實際的投檔錄取情況是:隨著考生分數及錄取批次的降低,同分考生大量出現,錄取人數、錄取院校大量增多。這無疑給考生選擇院校造成許多不穩定因素,最好的辦法還是要使用位次法或線差法加以解決。
另外,可能會出現的情況還在于:隨著錄取批次下降,錄取院校數和錄取人數的增多,位次法呈現出選擇院校的多元化或不穩定性,而線差法則更為實用。如我省2017年理工類本科一批計劃招生18261人(不含特殊類招生),本科二批計劃招生26021人。當年一本、二本批次控制分數線差分別為691-460=231和460-408=52,即一本、二本考生平均錄取密度分別為18261÷231=79和26021÷52=500。可見,不同批次的相同分數下,79名考生和500名考生用位次法選擇院校的難度顯然后者大于前者。
與位次法相比,線差法填報志愿的優勢在于:首先,這種方法基于考生對不同批次、不同院校的廣泛選擇上,充分考慮了批次內院校間的差異性,避免或部分避免了位次法選擇院校的缺陷。同時這種方法對于壓線投檔錄取院校或降分錄取院校都會大致清楚。特別是在平行志愿模式下,影響院校線差因素減少,平均線差浮動性相應降低,測算結果會更趨準確。
也有家長認為線差法選擇院校比位次法復雜和麻煩,其實不然。一般而言,線差法只需要往年院校投檔錄取分數線差,測算過程相對簡單,適用于不同分數段的考生。而位次法需要往年大量錄取原始數據的支撐,考生不僅要清楚目標院校往年錄取平均分位次,更要清楚分專業錄取原始分的位次。
為此建議,有條件的考生也可以用線差法中的線差常量初選院校,后期確定志愿時分兩步走:一是通過變量分析做出修正,而是使用位次法加以驗證,這樣將會使自己選擇或填報的院校更能提高投檔錄取的準確率。
本文信息來源于網絡僅供參考。
2、線差法和位次法區別
線差為主,位次為輔
從使用范圍來看,大多數人都在使用線差,而非排名。線差法適合各個層次的考生,不管是重點批次,還是普通批次。而通過數據統計表明,排名法在層次靠前的考生中更適用,并不適合所有層次的考生,越往后面這種方法的失效程度越高。
所以應該以使用錄取平均分線差均值篩選學校為主,以位次法為輔。在線差法與位次法都能使用的情況下,考生可以優先使用其中一種方法分析,然后再用另一種加以檢驗,兩者的分析數據應該大致吻合。
重視專業錄取分數
填報志愿時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考生不僅需要知道院校錄取分數,最好也要知道專業錄取分數。尤其省內及省外一些錄取人數多的綜合性大學,院校錄取分數扁平度非常寬泛,還需要通過專業錄取分數線扁平度衡量專業錄取的可能性大小。
對同一所院校而言,比較好的專業,它的專業錄取平均線差大于院校線差均值;相反,相對較差的專業,它的專業錄取平均線差低于院校線差均值。所以,只有綜合考慮專業錄取分數,才能填報出最匹配自己分數的院校與專業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