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各院校公布的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可知,在錄取工作結束后,學生可查看由高校公示的錄取名單及標準,被錄取的考生將不再參加后續批次的高考志愿錄取,而沒有被錄取的考生,后續則可以參加各批次的高考志愿錄取。
一、強基計劃的錄取方式是怎樣的
強基計劃在保證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維度考核評價考生的招生模式。
兩種模式:
一是高校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按在各省(區、市)強基計劃招生名額的一定倍數確定參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單。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將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據考生填報志愿,按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順序錄取。
二是對于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高校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破格錄取的辦法、標準,并提前向社會公布。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后,由高校組織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對考生進行嚴格考核,達到錄取標準的,經高校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報生源所在地省級高校招生委員會核準后予以破格錄取。破格錄取考生的高考成績原則上不得低于各省(區、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合并錄取批次省份應單獨劃定相應分數線)。
二、強基計劃可以實現低分進名校嗎?
首先,強基計劃高校有強基計劃入圍線。這一入圍線,由強基計劃高校在本省的招生計劃數,結合報考考生的考試情況,按3:1(或者其他比例)決定。舉例來說,如果一校在某省的強基計劃招生為20人,入圍比例為3:1,那就從報考本校,達到當地一本控制線(取消錄取批次的省份,則是自主招生資格線)的考生中,取前60名,作為入圍學生,學校再通知這些學生參加校測,第60名考生的分數即為強基計劃入圍線。很顯然,強基計劃的入圍線,是由報考學生的情況決定的,報考學生多,且考試分數高,那么入圍分就可能高。
一些解讀把強基計劃按高考成績85%,高校校測15%進行綜評錄取,解讀為對所有考生進行這樣的測算,無視強基計劃入圍分數門檻,這是誤讀之一。沒有達到入圍線根本不可能參加校測被錄取。
其次,強基計劃錄取要看綜合評價結果。強基計劃校測成績只占15%,和高考成績權重85%相比,為1:6左右,這意味著入圍學生如果高考成績比另一位低20分(以750分計算,高考得分率低2.7%),要通過校測成績超過另一位,需要校測成績得分率比另一位高15%以上,以校測成績100分計算,需要高15分以上,這不是那么簡單的事,這不是靠提交的材料就獲得的加分,而需要考生考出來。
根據強基計劃的招生規定,獲得學科競賽全國二等獎以上的學生,入圍校測的高考分數要求為達到一本線(自主招生資格線),這看上去獲得很大的降分錄取優惠,可是,這些學生照樣要參加校測,也要按高考成績85%與校測成績15%算綜合分,只有綜合分達到或超過強基計劃錄取的非競賽考生的最后一名綜合分,才能被錄取。簡單來說,如果該校的強基計劃入圍分比一本線高出135分(高考總分750),那么,只達一本線入圍該校的學生,哪怕校測滿分,其他學生校測都是0分,他也無法被錄取。
再次,被強基計劃錄取后,進校后要按強基計劃實施專門的培養,考生不得換專業,如果要換,也最多只能是同類專業換,比如從物理專業的強基計劃班,換到物理專業的普通班(少數學校可允許學生在本校實施強基計劃的專業內換,如從物理強基計劃轉化學強基計劃)。那些希望通過強基計劃獲得“降分”,從而進名校的考生,即便確實實現比其他統一錄取的考生分數低一點而進了名校(這要看具體入圍情況和綜評情況),可是如果不喜歡這些專業,又不能換專業,這會弄巧成拙,影響大學的學業發展。因此,如果不喜歡基礎學科專業,沒有成為這方面人才的志趣,只想著被名校錄取,在志愿填報上多花工夫,也比參加強基計劃強,而且,強基計劃也不歡迎這樣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