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線差法和位次法的概念
一、線差法
線差法的“線”是指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也叫省控線。例如一本線,二本線等等。線差法就是比較考生線差與院校線差來填報志愿的方法。其中,考生線差是高考成績與省控線的差值,院校線差就是錄取平均分與省控線之間的差值。為避免偶然性,專家建議中采用院校近幾年的平均線差(即線差均值)代替某一年的院校線差來比較。
考生的線差超過院校的線差均值,則錄取的幾率就比較大。
二、位次法
位次法是指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績分科類排名或位次來選擇填報志愿院校,如果考生的排名等于或大于所選院校或專業前幾年錄取考生的排名,擬報院校才有錄取機會。平行志愿模式下,高校招生錄取是從高到低按照排名來進行的。如果我們選擇志愿也這樣做,得出的結果就比較具有參考價值。
位次法的機理是在全省考試排名位次相同的考生具有相同的錄取實力。如果用來評價院校,那么錄取線在全省高考排名位次相同的院校具有相同的錄取實力。
需要注意的是,位次與我們通常說的“名次”是不同的,位次說的是你在這省所有考生中所占的位置,假如說排名第一的他的位次就是1,但是如果排名第二的有兩個人他們的分數相同但是他們的位次是不同的,而他們的名次卻是相同的。
關于“位次”概念的具體表現為:
1、位次不是名次,而是指考生成績和考生人數綜合后的綜合排序;
2、高考分數最高的考生“位次”為第一;
3、相同分數的考生名次相同,位次不同;
4、位次主要適用于各省參加全國普通高考的所有考生按科類(如理工類、文史類)進行排序;
5、保送生、自主招生和藝術類、體育類招生等類別不適合用位次方法進行參考。
6、在做參考的時候,主要是以省市位次為主。
7、文史類考生按照文科“位次”進行排序,理工類考生按照理科“位次”進行排序。
2、 線差法和位次法要如何運用
位次法是最常用也是最準確的高考填報方法。它是將我們的考生分數,對照當年的“一分一段表”折算成相應的位次。然后用今年的位次和過去高校招生位次相比較的一種志愿填報方法。因為我們的高校招生計劃都是相對固定的,換句話說有多少個招生計劃,就有多少個位置。只要我們的考生,不好高騖遠,對應相應的位次,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然而因為招生計劃數是要小于我們的考生數,所以每年也會有著大量的落榜考生。要想自己不落榜,我們就要學會應用位次法。
位次法并不是適合每一個層次的考生使用,而是適合線上中高分數段使用。這里的線上,是指相應的批次線。中高分數段就是高于線上50分以上的考生。用本科來說示例,就是高于本科線50分以上的考生。這個區間段的考生用位次法最為合理。自己所處分數段的考生人數,并不是相對集中。分數越往上走,對應的考生也就更少。這樣就一個蘿卜一個坑下來,很好找到相應的學校。
我們填志愿都要講究沖一沖,位次法適合中高分數段的考生,這個分數段的考生人數并不是太多。我們沖的時候切記不可盲目。自己打算沖擊的院校,往往在自己的位次之上2000位以內較為合適,分數越高,所對應的的沖擊位次就要做減法。6個志愿中,沖擊院校,建議不要超過2所。
線差法,是另一種高考志愿中常見的填報方法。它是用考生分數減去批次線得到的線差。線差法適合在批次線20分以內的考生使用。為什么高于批次線20分以內的不采用位次法了?這主要是因為,這個分數段有著大量考生,用位次法和招生計劃數相比較,就會失真。利用線差法填報志愿時,我們可以3-5分為一個層次,來逐步選擇學校。對于只高批次線5分以內的考生,我們在選擇院校時最好不要選擇沖一沖。尤其是只高本科批次線5分以內的考生。這個時候我們要保住自己的本科身份,就要全部選自己最可能走的。不然很可能就會掉到下一個批次。
對于那些高批次線20分-50分的考生,最好兩種方法結合著使用。這個區間段往往考生非常扎堆,只有用兩種方法相互比較,才能選到最適合的學校。
除去位次法和線差法,在這里老師再向大家介紹一個小妙招。我們在準備志愿的填報過程中,一定要去比較今年和去年目標院校招生計劃的增減情況。如果我們的目標院校,投放計劃數增加,那他在今年的招生中出現分數比往年下降的可能較大。反之亦然。
志愿填報是一項系統過程,他需要我們通過長時間的準備。及早的獲取相關知識,更有利于我們在將來爭取到更多的思考時間。同時不要把填報志愿想得過于神秘,只要我們用心,其實填出一個志愿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