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高考志愿填報在考后第20天左右開始,以往高考填報時間為每年高考后2周,預計在6月底開始,每個批次的院校錄取都要經過“投檔”、“閱檔”、“審查核驗”等程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供廣大考生參考閱讀。
1、高考志愿投檔時間
2023年高考志愿6月底進行早期批次自愿填報,然后7月初開始本科志愿填報,但是專科的志愿填報時間會比較晚,通常在七月底或八月初。高考考生和家長需要對這些高校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高考院校完成錄取有一定時間周期,院校錄取正式結束后,才可以公布該校錄取結果信息。省招聘考試辦將及時、相繼公布錄取正式結束相關院校的錄取結果信息。
注意:大家在知道自己高考成績后可以下載《聚志愿》APP,進入聚志愿軟件,了解查詢自己的成績在全國能上的大學以及更多高考內容。
2、高考錄取結果多久公布
高考投檔后,如果被錄取的話,會在5-10天接到通知你,如果沒被第一志愿錄取會在25天左右通知你。
在每一批次高考投檔前,錄取管理組會同信息技術組寫出投檔模板書面報告,報分管領導審核并經院長審定后,信息技術組負責設定計算機投檔條件模板。
高考投檔模板設置應選派兩名以上熟悉招生業務且參加數據準備工作的人員承擔,并分別負責錄入和復核,設置完后由信息技術組負責人檢查,簽字確認,然后方可開始本批次投檔。
志愿投檔和非志愿投檔嚴格按照事先審批的投檔模板由計算機自動投檔。不符合政策規定條件的考生一律不得投檔。
3、高考被錄取不去的后果
一、個別省份或地區,會被記入誠信檔案
部分省份或地區對于被錄取不去上學這種情況,會記入個人誠信檔案,甚至會直接停止錄取,或減少明年的志愿填報數量。因為這畢竟是一種浪費高校招生名額的行為。
比如,《河南省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就明確指出——
對在普通高校招生錄取中不履行志愿約定的失信考生,當批次錄取電子檔案停止運轉;
對錄取后不入學造成招生計劃浪費的,2019年再次報名參加高考將限制其填報志愿的學校數量,在實行平行志愿的各批次,允許其填報志愿的學校數不超過2個;
考生失信事實將記入其個人誠信檔案,在普通高招錄取中向高校提供,高校可以作為對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據,拒絕錄取失信考生;
今后,逐步將考生誠信記錄在其他國家教育考試和招生錄取中聯網使用,并面向社會提供查詢服務。
二、當年不會被其他高校錄取
根據教育部規定,考生被正式錄取后,高校和考生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退檔。考生今年也不得再填報任何志愿、不得再被其他學校錄取。大學開學后,若考生逾期未報到,相當于自動放棄,學校將對考生作自動退學處理。
三、來年可同應屆生一樣參加高考
大多數被錄取不去讀大學的原因,是考生覺得自己沒有發揮出水平,決定去復讀。這種情況是完全不受影響的,來年可以和應屆畢業生一樣參加高考。這里要注意的一點是,復讀生在高校錄取中與應屆生有所區別,甚至有些專業受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