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西德是我職業生涯中第一次出國學習的地方。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夏天,根據中、西德科技合作協議,由計委、經委、科委的人員組成的中國科技管理考察團,赴前西德考察三個星期。我是團中年輕人,負責記賬、考察記錄、起草考察報告。
前西德研究技術部精心安排日程,我駐西德大使和科技參贊認真指導我們。我們一行跡至法蘭克福、波恩、杜塞爾道夫、科隆、慕尼黑、西柏林等地,訪問、參觀、考察了研究技術部、基金會、研究會、大小企業共22個單位。其中許多科技機構是第一次對中國人開放。德國人處事非常嚴格,時間觀念極強,每一次活動項目實際用時和計劃之間的誤差不超過五分鐘。學習考察的直接感覺是,他們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依靠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印象深刻的,一是企業充分重視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生產過程、人才培養的結合。電子電氣工程領域的西門子股份公司,重視技術創新,以技術創新驅動產品升級。二是科技人員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待遇好,在國家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三是科技投資機制靈活多樣,國家投入的同時,發揮民間、個人資金對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資助,各式各樣的科技基金會數以千計。走訪的洪堡基金會,是和我們聯系比較緊密的一個。
我們在科技業務、特別是科技管理上收獲頗豐,值得借鑒的方面很多。如,他們科研規劃工作的特點是,根據國情,提出明確的方針和指導思想,制定重點領域規劃,規劃層次清楚、任務與經費銜接。他們科學統籌科研體制的集中和分散、分工和協作、管理和協調的關系。結合我們國內存在的實際,我們對如何重視咨詢論證的作用、成果推廣、技術轉讓、技術服務、管理培訓等,也做了比較詳細的了解。主人突出介紹科技成果的管理、轉化方面的探索,對我們啟發相當大;貋砗螅瑖铱莆、中國科學院很重視我們學習考察成果。
接待方重視中德友誼,為了加深加多相互了解, 利用休息日安排了人文景境的訪問。主人說,萊茵河“最美的部分在德國”,是德意志民族的搖籃。熱情的主人安排我們乘坐游輪攬勝觀景。游輪平穩地行進在河流中間,人們的思緒穿越時空,人們的情愫充滿文化共享。萊茵河兩岸點綴著古老城堡,河谷充滿了神奇色彩。一群天真活潑的小朋友,和我們同在一個游輪,“不期而遇”。航行一路,沒有任何人在船上或者往河里扔果皮紙屑,而且有一位小朋友負責監督。此事給人印象深刻。游客規規矩矩,游輪干干凈凈。大家高高興興,饒有興味地享受萊茵河的風采,欣賞兩岸典雅建筑的美麗。若干年以后,我在國內聽到一首“萊茵河畔”的歌。“萊茵河畔像詩那樣美,萊茵河畔清新的意境”,可以歸言河態;“河流在細訴千百樣舊情,河流在細訴聲聲叮嚀”,可以表述心境。我更喜歡的句子是,“河流像替我輕奏曼陀鈴”,無數的詩人、畫家、音樂家,貝多芬、施特勞斯、海涅等等,在我腦海浮現。
我們實地考察了幾個小鄉鎮。有的是那么安靜,干凈的小路,幽幽的環境。有的是洋溢樸實自然的風情,輕輕的音樂聲,飄忽在我們耳邊,那么柔和,那么迷人。有的是幾處百來年的老建筑,當寶貝一樣保護著。主人介紹時那種自以為榮的語言愉悅其中。這種文物意識和保護習慣,我們聽之有益。有的小鄉鎮人很少,偶爾有幾個悠游自得的農夫,友好地給我們打個招呼,又不慌不忙去做他們自己的事情。小鄉鎮那些純真的女孩子,衣著樸素,容貌清秀,自然大方,笑容婉然。鄉村小店,房間很小,村味濃濃,綠色環繞。住在里面,我仿佛在異國他鄉品讀陶淵明的另一篇“桃花源記”。主人陪我們吃農家飯,價格不貴,味道不錯。環境整體整潔,但是有幾個蒼蠅在飯桌周邊飛來飛去,發出輕輕的嗡嗡聲。出于習慣,我想拍了它們,主人卻幽幽地說,“讓它們飛吧,它們不與我們搶東西吃,和平共處,和平共處”。
在慕尼黑活動兩天,我們遇上喝啤酒的趣事。一種是豪飲風格。一家飯店,顧客盈門,生意興隆,我們也加入其中。一個女服務員,巴伐利亞人,體型高大,但是不失均衡。我們在她面前,像是小朋友站在阿姨身邊。想看看她的笑容,必須仰視。她手托大盤,輕巧熟練地把一大扎、一大扎、又一大扎啤酒遞給我們。“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唐?李白),這么個意思吧。服務員對我們一行居然有人那么豪飲慕尼黑啤酒,感到高興。喜歡他們的啤酒,這是他們的驕傲啊。一種是細品風格。在一個條型大廳,足有三百多人同時喝啤酒。非常安靜,只喝酒,沒有菜,不講話。肅靜中有對啤酒的品味,有對文化的尊重,有對人生的享受。
我們登上了德國境內的阿爾卑斯山。上中學地理課,接觸垂直性氣候的知識,這次上山有了實際感受。沿著山路,往上前進,越來越冷。兩個鏡頭令人難忘。一個是在半山腰,紅男綠女在那里做日光浴。整整齊齊一排人,什么年齡的都有,非常放松,躺在躺椅上,戴著墨鏡,旁若無人,享受陽光。他們說,大自然的陽光太重要了。一個是山路彎彎,遠看山的高處不勝寒,白雪皚皚,煞是靜心;近看是奇異的大峽谷,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湖水庫,深不見底,充滿神秘!氨鄙桨自评铮[者自怡悅”(唐?孟浩然),說的是客觀景色還是主觀心緒?“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宋?盧梅坡),哪里有詩,只能當俗人,想大喊一聲,阿爾俾斯山,我們來了!
接待方研究技術部朋友對中國人的友好程度,超出想象。主人說,德國人喜歡中國人,因為中國人和他們沒有沖突和矛盾。他們不喜歡國際上那些指手劃腳的國家。當時的國際背景下,他們講得還有點意思。我們在慕尼黑住了兩天,主人帶我們到一個小劇場觀看歌舞演出。歌舞節目熱情奔放,具有慕尼黑風情。演出中間,主持人突然介紹說,現場有十位中國朋友也在觀看。觀眾們立即起立,熱情鼓掌。后排靠近我們座位的年輕女觀眾,還和我們一一熱情擁抱,我當然也被擁抱。的確剛剛開放,當場就有點難為情。我們雖然不習慣這樣的禮儀,但是被主人們的真誠深深感動。
第一次出國,新鮮感強烈。柏林,早上四點多就天亮了!靶虑缭皶纾瑯O目無氛垢”(唐?王維)。朝窗戶外望去,已經有人在草地上讀書。參觀學習的路途休閑時間,主人給我們介紹德國的民風民俗,文化傳統,婚姻觀念,社會生態。我們每天早上外出時,在房間里放點小禮品,代替小費。服務員最喜歡我們的小盒萬金油。我們自己呢,對飛機上那些塑料餐具小刀小叉,感到好玩,收起來留作紀念。來回在法蘭克福機場進出,寬敞豪華潔凈的環境,讓我們十分驚奇。心想,中國一定也能夠發展到這樣!機場太大了,我們有點“劉姥姥進大觀園”,暈頭轉向。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在電梯口徘徊,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前進時,我們一行有幾個人、包括我自己,居然冒出幾句俄語來問路,機場工作人員居然也聽明白了。
彈指一揮間,距今30多年,寫來聊作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