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央視頻道朗讀者最新一期觀后感
當第一縷春風悄然而至,當第一場春雨喚醒萬物,當第一朵桃花含苞待放,不知不覺中,冬日的寒意已經漸漸褪去。“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春季,正是桃花燦爛的時節。
今年,《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走紅。腹有詩書氣自華,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詩和遠方。中華經典詩詞令人感動,節目的走紅,也體現了中國詩詞浩若煙海,中華文脈綿延相傳。
又是一年桃花紅,舊雨新知喜相逢。本周日(3月26日),在皋亭山帳篷谷,將舉辦一場丁蘭桃花詩會,在桃花樹下,大聲讀出我們心念許久的詩和遠方。
皋亭登山、千桃園觀桃、皋亭山帳篷谷露營……在春暖花開時節,皋亭山里的千株桃花次第開放,美不勝收。來這座丁蘭新城“踏春”的人接踵而至,賞花賞景,體會大自然的美妙。同時,來感受一場浪漫的朗讀詩會,共同暢想丁蘭新城與桃花的結緣以及此后的桃花生活。
事實上,丁蘭新城與桃花的淵源從古至今。丁蘭古鎮,家家戶戶代代延續種植桃樹的習俗。自唐宋以來,“西湖賞月,皋亭觀桃”就是杭州人最流行的兩樁風雅之事。(記者 盧莎莎通訊員周葉龍)
南宋時期,從皋亭山腳至上塘河兩岸,曾有“十里桃海”,每逢春暖花開之時,各色桃花便紅遍兩岸。到了清代,丁蘭更成為杭城湖墅三勝地之一,為后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而今,在皋亭山景區種植了500畝左右的桃花,恢復古時勝景。
歷史與現代的交匯融合,“桃花”印記流傳千年,成就了如今的“十里桃花詩畫丁蘭”。在丁蘭新城,“桃花”也被市交投集團直屬杭州市城市土地發展公司用來打造占地約300畝,集休閑、娛樂、旅游和健身為一體的桃花湖公園,美輪美奐。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唐寅描繪的桃花樹下桃花仙子的愜意生活,優雅清閑的家園,恰似如今的丁蘭新城。
如果一邊賞花,一邊讀詩,那簡直稱得上愜意!在這陽春三月,吹響春天的詩歌集結號,一起分享生活中詩意的美好。
此次詩會,由江干區人民政府、杭州市文聯、杭州市交投集團主辦,杭州市城市土地公司、丁蘭街道、鄭州綠都地產、每日商報及我們讀詩欄目共同承辦。屆時將邀請各路詩詞愛好者、朗誦名家、杭州本地詩人、文學愛好者,超過百人齊聚皋亭山帳篷谷,分享春天的桃花詩意。
主辦方市交投集團表示,歡迎朗誦及詩歌愛好者報名參加,詩歌通過審核后,可以登上詩會的舞臺一展風采,與朗誦名家同臺演繹聲音之美、詩歌之美、朗讀之美。
【2】央視頻道朗讀者最新一期觀后感
《朗讀者》自開播以來,受到了眾多朗讀愛好者的響應,掀起一場朗讀熱潮。當日上午的朗讀亭聚集了許多聞訊而來的師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著隊,熱烈地參與到朗讀亭的活動中去。
“我們是朗讀者,我們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學齊聲吶喊道。在朗讀亭開放之前,交大學子以《交大,你好》為背景音樂帶來了輕快的快閃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園的青春活力;同學們隨后齊聲朗讀《西安交大百廿年賦》:“浩浩中華,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爾鶴立。風云兩甲子,篳路藍縷;弦歌三世紀,道遠情彌。”道出了交大的風云歷程和傳承創新。
錢學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讀的是詩歌《雙甲歲月,世紀贊歌》,120周年校慶時由漢語言31班黃晶晶同學原創,“培俊秀,傳師道;振西遷,興中華”,一代人放棄上海優越的物質條件,決心投身西部建設,讀到這首詩歌,游博智感嘆道:“我深深感受到西遷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對西遷的了解,這種精神也將一直鼓舞著我。” 建筑32班呂雨恒同樣選取了西遷題材的作品,由我校劉正興老教授撰寫的《西遷??我的60年追夢之旅》,西遷一輩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打動我的是他們那種科研精神,在本科階段就能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即便條件艱苦也堅持科研,我們現在處于這么優越的環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呂雨恒說道。
陳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名學生,她朗讀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慶時寫的一首詩??《附中,我們的榮光》。這首詩表現
的不僅僅是一個中學生對學校的熱愛,也是眾多西交學子的心聲。陳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給予每一個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難得的品質和不變的夢想。風雨交加后,堅定的是一輩西遷人的信念,傳遞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讀者年僅2歲半,他背誦了耳熟能詳的《憫農》和《登鸛鵲樓》。他的父親祖鐵軍教授任教于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一首詩從咿呀學語時就印在孩子的腦海,這不僅是一種對孩子口語方面啟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六歲的高若靈朗誦了《孟子?得道者多助》,雖說文章中有一些字她還不熟悉,需要標拼音,但自己學習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為老師向更多的人傳授知識和道理。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對孩子知識的培養,與此同時,傳遞的還有一種習慣,一種情懷。
醫學院退休教授石新力是西安交大老年詩社的成員,今天來朗讀他創作的詩作《那時候》,追憶他們的黃金時代,歌頌黨的偉大與榮光。同樣來自老年詩社的任錦文老教授帶來的是自己創作的詩稿《當我走進交大的時候》,自從她六歲來到交大,她已經見證了交大的一個甲子。“在社科系我學到了許多東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飛越,我的學識得到了提升,交大對我的恩情永生難忘。”她深情地說。
理學院的鐘錫華教授朗讀的是一篇自己寫的《讀后感懷》。他是2010年從北大來的外聘教授,承擔物理拔尖班兩門課程的教學。在聽完鐘教授講授的課程后,23名2014屆的學生給鐘教授寫了珍貴的贈言,“內容長短不一、率性怡然、情真意濃,無一例外地表達對老師的感念與祝福。”鐘教授讀完后深有感觸,提筆寫了一篇《讀后感懷》,希望借助這個機會,將學生們正在成長的正能量傳達給更多人。
讀出深情厚誼
“把自己交給自然,蒼鷹劃破長空,傲視茫茫草原…偉力造就我不朽的靈魂”,這是于交大管理學院進修的白文艷在她十年前讀本科時所寫的長詩《超越自我》。工作十年后重回校園,一切都是那么親切與熟悉。回想那時她家境貧寒,生活困難,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她,翻身坐起寫下了這首詩。如今重讀,憶苦思甜,讓她更加珍惜在交大進修的機會。
機械學院的研二學生徐海杰朗讀的是席慕容的《一顆開花的樹》,他希望把對愛人的思念用最熱烈的情懷通過聲音表達出來。來自交大廣播臺的大一學生姚雨陽選取了龍應臺《目送》的片段,她說:“我初中讀到的這本書,還在叛逆期的我對經常與父母爭吵而十分懊悔,我想朗讀這篇文章表達對父母的感謝。”
電信學院退休教授任文娥十分熱愛詩詞,聽到朗讀亭來到交大,她早早地趕到了現場,今天她以一首原創的《賦閑幸福諞》表達對交大校園的喜愛。在朗讀亭的現場,不光有校內外的師生,還有一些遠道而來的普通市民。李剛是一名機械技術工人,他把濃濃的鄉愁匯聚成優美的詩,“悠悠樂聲蕩,冥冥幼時鄉”,滿含他對故鄉的思念。從延安趕過來的石油工人李彩霞朗讀了一首工友寫的《抽油工禮贊》,表達了對敬業奉獻的普通工人的贊美之情。
朗讀亭將于19日至22日上午10時至晚上8時開放,歡迎廣大師生校友踴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