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電影觀后感篇一
看了鴻門宴以后,我深有體會。
本片以張良敘述這千古棋局為主要,向觀眾們把鴻門宴的始終展現出來,表達出眾人因鴻門宴而改變命運的無奈,透過的虞姬一句“你知道赴宴的代價嗎”道出命運的無情。本片以鴻門宴為矛盾中心,再現了歷史上的楚漢戰爭,以及在戰爭中謀士的機謀較量和項羽與虞姬的凄美戀歌。
本片的一大敘事特點在于設懸與釋懸,通過懸念的設置引起觀者的求知欲。神秘的老人為太傅及其學生講述這場楚漢戰爭的故事,老人的身份是設下的第一個懸念,一直到最后揭示他是張良才算是釋懸。本片便是張良的一場回憶錄。如果說范增錦囊的懸念,內容是兔死狗烹的開端。那么虞姬的那句:“這赴宴的代價你知道嗎?”的設置懸念,則是揭示全篇的猜忌。這個代價在本片最 后由垂垂老矣的劉邦來釋懸,這赴宴的代價,就是你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人。而本片的最大懸念是范增與張良的最后一盤棋的結果,最后歷史詮釋了這結果??兩敗俱傷。歷代君主與帝王內心最大的敵人就是猜忌,位高權重,時時刻刻提防別人覬覦自己的位子,內心的多疑使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的離去,只剩下孤寂,沒有了敵人與朋友的人生也就沒有那么可以留戀的樂趣。
整部電影人物鮮明,諸多人物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項羽的霸氣,劉邦的深沉,范增的算計,張良
的韜略,韓信的急功近利,樊噲的粗魯直爽,虞姬的柔情似水,及諸多死士的蒼涼壯烈。
我從這里知道了,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也不要輕易聽取別人的話,更不要多疑自己的朋友。
鴻門宴電影觀后感篇二
11月30日,小雨寒夜,與友人小聚后,去大華看《鴻門宴》,大華影城那棟樓的一層依舊空空蕩蕩,原先的服裝店全都關門了,友人笑曰:這是馬鞍山市中心~其人是浙江人,這樣的話,我這馬鞍山人聽了心里不是滋味,也無可奈何~
《鴻門宴》好片子,拍得精彩~看完后,我在想一個問題,楚漢相爭和馬蕪之爭像么?項羽從當年的義軍盟主,40萬大軍在握,發展到后期兵敗烏江~劉邦最終繼承大統~真是形勢調轉~馬鞍山當年也曾有這樣的強勢啊~曾幾何時,馬鞍山人也曾對蕪湖人說,歡迎蕪湖人到馬鞍山來坐無人售票車,吃肯德基~那種溢于言表的驕傲,現在已不知去向何處~蕪湖人會對馬鞍山人說,來蕪湖逛步行街,吃美食,游方特吧~
影片結尾,項羽烏江自刎~我和友人開玩笑,應該注明:烏江,今馬鞍山境內和縣烏江鎮~馬鞍山,可以發展的旅游資源就只有李白么?楚漢相爭的歷史題材,劉邦、項羽、虞姬,這些不都是么?馬鞍山可以發展的只有采石李白的衣冠冢,當涂青山的李白墓么?烏江的霸王祠呢?古戰場呢?李仁港的這部大片,票房,上座率,已經不用質疑了~可是中國有多少觀眾知道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這個蕩氣回腸的楚漢爭霸結局都在我們馬鞍山呢?我們有沒有炒作的意識?為什么不能搞電影植入廣告呢?為什么不能爭取首映式在馬鞍山呢?為什么不能以這個主題吸引華僑城、中旅集團來和縣烏江搞影視基地,主題公園呢?這個旅游基地,在寧馬合蕪滁五市之間,題材新穎,吸引你客源有可能么?馬鞍山的外宣部門、旅游部門、招商部門、規劃部門考慮過這些問題么?
鴻門宴電影觀后感篇三
終于有時間看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很值得欣賞的電影。從它的最初啟動,到一步步登陸熒屏,“鴻門宴”三個字從沒有離開過觀眾的視線。各主要演員不斷在微博與觀眾互動、一時間“放飯了”成了大家的口頭禪。隨后出品方又展開了關于中國飯局的文化探討。。。鴻門宴的前期預熱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自然票房成績也是令人引以為傲的。
就人物講。個人很喜歡馮紹峰塑造的項羽。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透著無以復加的霸氣。縱然功敗垂成,項王仍舊是被后世歌頌萬千的大英雄。他的眼神中透著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又似對其命運的暗示。讓人唏噓。都說劉邦是小人。其實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正常人。生死關頭。他的反應雖夠不上義薄云天。卻也合情合理。只不過與項羽兩相比較下。就相形見絀了。
范增的足智多謀讓人艷羨。相信以他的智謀肯定知道項羽的有勇無謀、匹夫之勇,難成大事。但卻心甘情愿的輔佐項羽這么多年。是人都會有感情。聰明如范增,終也逃不過這份“父子”情的牽絆。多年的情分亦難抵"猜忌"二字。縱然知道這一切都是張良的離間之計。范增還是選擇了默默離開。不曾為己辨別一絲一毫。只因羽兒相信了。當彼此的信任不復存在時,再多的辯解也是徒然。所謂“一日為父終身為父”。即便要離開。范增還是在為他的羽兒著想。所以才留下了所謂的“錦囊妙計”。也算是與張良謀士間的又一種較量。這種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本事,更加神話了范增。
電影中穿插了很多文學典故。項莊舞劍志在沛公。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四面楚歌。。。這樣的電影是極好的。于觀影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將中華五千年歷史精髓傳達給觀眾。看完這部電影。有關那段歷史的很多詩詞歌賦于腦海中噴薄而出。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張可久
那段歷史曾被后世多少文人歌頌過。穿越千百年后。留給我們的除了對歷史的緬懷。更多的是奮發。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