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廣東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南京工程學院在廣東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廣東考生上南京工程學院的分數在513至513分,位次為70929至26598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廣東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13至513區間才能上南京工程學院。
一、廣東考多少分能上南京工程學院
1、2022年廣東考生上南京工程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2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6598名;
2、2021年廣東考生上南京工程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3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9551名;
3、2022年廣東考生上南京工程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55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7939名;
4、2021年廣東考生上南京工程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54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0929名;
5、2020年廣東考生上南京工程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53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9054名;
6、2020年廣東考生上南京工程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1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3905名;
二、南京工程學院在廣東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南京工程學院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21 | 26598 | 省政府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52 | 67939 | 省政府 |
2、2021年南京工程學院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廣東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30 | 29551 | 省政府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49 | 70929 | 省政府 |
3、2020年南京工程學院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廣東 | 理科 | - | 本科 | 535 | 69054 | 省政府 |
2020 | 廣東 | 文科 | - | 本科 | 513 | 33905 | 省政府 |
平行志愿退檔后能補投嗎
平行志愿錄取時對符合投檔條件的考生只進行一次投檔,不能在退檔后再補充投檔。這是因為,平行志愿的錄取方式是同批次高校同時投檔、錄取,即使考生被退檔,也沒有被補充投檔的機會。
退檔后不能補投同批次的志愿,但是能夠填報征集志愿和下一批次的志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征集志愿可以選擇的專業一般都是院校的冷門專業,所以才會有沒有錄滿人數的情況,但是也會有一些比較好的院校專業公布征集志愿名額,所以是存在撿漏的可能的,但這種情況是比較少的。
考生在被退檔的情況下填報征集志愿一定要先看清楚征集志愿公布的招生院校和專業里有沒有自己想要報考的,另外就是征集志愿的填報時間都比較短,一般只有一天左右,大家一定要看好本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填報時間,不要錯過時間了。
征集志愿填報說明
1.在征集志愿時,有些院校有最低位次的要求,沒有達到院校征集志愿最低位次要求的考生不得填報該院校。
2.征集志愿的錄取分數可出現兩種情況:
(1)錄取分數比首輪投檔線高。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在征集志愿時,錄取分數不降反升,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為參加征集志愿的高校和專業的數量少,而競爭的人數多,這其中不乏高分考生。
(2)錄取分數低于院校所在批次線。有的高校在第一次征集志愿后仍然沒有完成招生計劃,就有可能進行第二次甚至多次征集志愿。對征集志愿錄取結束后仍未完成招生計劃的院校,根據院校申請,可以降分錄取考生。
例如,二本高分段的考生可通過征集志愿獲得一本專業的錄取資格。也就是說,部分院校會降到所在批次分數線下招錄考生,對許多考生來說,這是一個沖破批次線限制的寶貴機會。
三、南京工程學院最新介紹
南京工程學院是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深厚工科底蘊、鮮明應用特色的江蘇省屬普通本科高校,是全國高等學校應用型本科院校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全國服務特需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國家“十三五”時期地方高校轉型示范工程——產教融合規劃項目實施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試點高校,國家機電控制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全國產學研合作典型高校,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是江蘇省高教學會應用型本科院校研究會理事長單位,先后獲“江蘇省教學工作先進高校”、“江蘇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江蘇省平安校園示范!、“江蘇省文明校園”、“江蘇省2019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綜合考核第一等次”和“江蘇省2020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綜合考核第一等次”。 學校位于江寧方山風景區,占地近3000畝,辦學條件優越,F有19個教育教學單位,全日制在校生2.4萬余名,其中碩士研究生近600名,F有教職工2100余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江蘇省特聘教授、江蘇省教學名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273人次,江蘇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和“六大人才高峰”創新團隊等省級人才團隊11個,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占比超過50%。建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工程教育實踐中心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2個,工程化項目教學基地和項目工作坊80多個,與世界500強企業、國內龍頭企業、行業骨干企業等合作共建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31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近4億元,為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基礎。 學校堅持以本科教學為中心,現有70個本科專業,其中,90%以上專業具有鮮明的行業性,80%以上專業與江蘇省十大戰略新興產業高度契合,35%以上專業是國家和省級重點或品牌特色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3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6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機械、電氣類專業為教育部首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試點專業;獲批江蘇省高校一流專業建設點10個,省級特色專業9個,江蘇省重點專業16個,是江蘇省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學校積極開展項目教學改革3.0試點,全力打造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和亮點,先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江蘇省教學成果26項;建有國家級一流課程4門,國家精品課程和省優秀精品課程13門,國家和省在線開放課程13門;主編出版教材500余部,其中國家精品教材4部、入選國家規劃教材74部、江蘇省“十三五”重點教材34部。學校注重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學生屢獲“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重大賽事國家級獎項;國家級眾創空間“天印夢工場”累計孵化創業企業186家,成功躋身“江蘇省特色眾創空間十強”,學生創業入選“全國大學生創業英雄榜百強”12名,其中“十強”3名,成為全國創新創業教育典型。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構建了以工學為主,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理學等協同發展的學科體系,F有“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培育學科2個,重點建設學科5個,服務國家特需項目專業碩士學位點2個,“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為全省同類高校唯一。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較快增長,培養模式成效顯著,建有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1個,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工作站4個,江蘇省優秀研究生課程2門,獲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獎3項,研究生獲“全國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優秀成果獲得者”4人,數量穩居全國同類院校首位。學校建有國家級電力仿真與控制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眾創空間等國家級學科科研平臺5個,江蘇省配電網智能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機器人與系統集成軍民融合創新平臺、江蘇省智能制造裝備工程實驗室、江蘇省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研究中心等省級學科科研平臺20個,先后獲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知識產權貫標示范高校、江蘇省技術轉移工作先進集體和南京市智能制造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等稱號。2020年獲批省部級以上項目133項,省部級及國家直管行業科技獎22項,獲江蘇省科技服務業“百強”機構和技術轉移工作創新獎。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堅持走多元協同、產教融合的辦學道路。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對外合作,分別與德國、英國、美國、芬蘭、荷蘭、瑞典、新西蘭等多個國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與交流關系;與英國斯克萊德大學、德國馬格德堡應用技術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荷蘭撒克遜應用科學大學、芬蘭奧盧大學等國外高校開展聯合辦學;與英國諾森比亞大學、芬蘭奧盧大學建有兩個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開辟了學校國際合作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學校依托特色學科和行業優勢,主動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探索和創新多元化科技孵化機制,不斷加強與地方政府、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實現了應用型研究與科技成果轉化的良性互動發展。近年來,面向高端裝備制造、智能電網、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江寧合作打造“環天印湖科創示范區”,聯合多家龍頭企業和地方政府共建騰訊云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宜興產業學院,與華為、騰訊云、中天科技等行業龍頭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中機聯、中電聯、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燕山大學等合作,打造了智能電網、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裝備、康尼機電、先進工業技術等產業技術研究院10個,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歷經百年,學校始終堅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中心的辦學定位,形成了“密切校企合作,注重工程實踐,培養應用人才”的鮮明特色,為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以中國工程院沈國榮院士為代表的25萬余名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機械、電力、能源動力與核工業等行業領域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合并組建以來,學校牢固樹立“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發揚“知行統一,創業創新”的校園精神,在全國率先提出“培養應用型人才”,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應用型辦學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學校將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思想和**視察江蘇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精神,堅持“求實創先”的工作總基調,聚焦內涵發展,聚焦特色發展,切實推進學校第三次黨代會明確的“三步走”戰略部署,全力深化“三大改革”,全面推動“六個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工程大學。 (數據截至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