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廣東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廣東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廣東考生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分數在663至679分,位次為788至500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廣東高考考生需要考在663至679區間才能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一、廣東考多少分能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2022年廣東考生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物理+化學)最低分需要66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88名;
2、2022年廣東考生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66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60名;
3、2021年廣東考生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物理+化學)最低分需要66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83名;
4、2021年廣東考生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67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23名;
5、2020年廣東考生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67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00名;
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廣東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663 | 788 | 中科院 |
2022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665 | 660 | 中科院 |
2、202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669 | 783 | 中科院 |
2021 | 廣東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670 | 723 | 中科院 |
3、202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廣東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廣東 | 理科 | - | 本科 | 679 | 500 | 中科院 |
二本軍校的分數線是多少
二本軍校的錄取分數線大致和往年沒有太大的差別,高考政策的調整不會影響太多,二本軍校的錄取分數線依舊在440分之上。
往年的高考報名人數已超千萬人,競爭趨勢依然緊張熱烈,對于想要報考軍校的同學們來說,分數就是最大的優勢。
軍校在類別的劃分和層次的選擇上一般不會明確區分一本和二本,但是也有所屬層級的不同,一般二本層次的軍校主要都是一些學院類別的軍校,在錄取分數線上也可以區分出來。一般的學院類別的軍校例如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軍事經濟學院、軍事交通學院、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等,這部分院校的錄取分數一般是在二本分數線的水平,但是最低錄取分數也基本在450分到500分之間,具體分數線詳情需要參考院校在歷年分數線以及當年的招生計劃等。
哪些二本適合壓線生撿漏
學校名 | 辦學性質 | 學校類型 | 批次 | 最低分數 |
寶雞文理學院 | 公辦 | 師范 | 二本 | 443 |
渤海大學(中外合作) | 公辦 | 綜合 | 二本 | 446 |
巢湖學院(中外合作) | 公辦 | 綜合 | 二本 | 440 |
贛南師范大學 | 公辦 | 師范 | 二本 | 439 |
廣西醫科大學 | 公辦 | 醫藥 | 二本 | 443 |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 公辦 | 師范 | 二本 | 436 |
河北中醫學院 | 公辦 | 醫藥 | 二本 | 435 |
衡水學院(中外合作) | 公辦 | 綜合 | 二本 | 439 |
湖北醫藥學院 | 公辦 | 醫藥 | 二本 | 438 |
吉林化工學院(中外合作) | 公辦 | 理工 | 二本 | 445 |
錦州醫科大學(中外合作) | 公辦 | 醫藥 | 二本 | 443 |
廊坊師范學院 | 公辦 | 師范 | 二本 | 435 |
莆田學院(中外合作) | 公辦 | 綜合 | 二本 | 440 |
青海民族大學(中外合作) | 公辦 | 民族 | 二本 | 443 |
新疆農業大學(較高收費) | 公辦 | 農林 | 二本 | 439 |
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最新介紹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醫學和特色文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學校現有30個學院(學部),含7個科教融合學院;設有蘇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國際金融研究院、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 學校于1958年9月在北京創建,郭沫若任首任校長。這是我黨親手創辦的紅色大學,是為“兩彈一星”事業而建立的大學,她的創辦被稱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高起點、寬口徑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貝時璋等一批著名科學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以來,學校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一系列具有創新精神和前瞻意識的教育改革措施,創辦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等,成為國家高質量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國家首批實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學之一。2017年9月,學校入選全國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有11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建校60多年來,學校堅持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校訓,敢為人先,銳意進取,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校黨委將**關于中國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為辦學發展的指南,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圍繞“潛心立德樹人、執著攻關創新”兩大核心任務,大力推進“雙一流”建設,謀劃“十四五”發展,努力辦出*、科大風格的世界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