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州中醫藥大學簡介
廣州中醫藥大學創辦于1956年,是新中國首批建立的四所中醫藥高等學校之一,原直屬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2000年轉由廣東省人民政府管理。現為廣東省“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2017年入選首批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兩所中醫藥高校之一,也是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唯一一所省屬高校。經過60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整體辦學水平、醫療服務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均位居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列。
學校有三元里和大學城兩個校區,占地1377畝,建筑面積78萬多平方米。專任教師1373人,其中正高職稱384人,副高職稱458人,有一批以國醫大師鄧鐵濤、?國維、周岱翰為代表的著名專家教授。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1391人,專科生690人(不含境外生),碩士研究生3767人,博士研究生966人。二級學院16個,本科專業27個,橫跨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教育學7個學科門類;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藥學、護理學6個一級學科,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科學技術哲學2個二級學科及中醫、中藥、護理3個專業學位類別(領域)碩士學位授權點;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一級學科及中醫1個專業學位類別(領域)博士學位授權點; 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一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3個,其中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1個,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25個;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重經典、強臨床”是學校本科教學最鮮明的特色。80年代中期,學校率先啟動經典回歸臨床的教學改革,把四大經典作為必修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實施“院系合一”的管理體制,促進醫教協同發展。“‘重經典、強臨床’高素質中醫人才特色培養模式”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5年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批實施“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和承擔“中醫拔尖創新人才模式改革試點項目”高校。2017年入選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來,學生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在全國中醫藥院校始終名列前茅。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全國首批獲得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研究生招生規模和培養質量居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列。
學校科研工作堅持突出特色,彰顯優勢。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領銜的“脾虛重癥肌無力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獲得199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終身教授王建華領軍的“脾虛證辨證論治的系列研究”獲得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其標志性成果“脾虛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傳承與創新”于2017年入選《中國中醫藥重大理論傳承創新典藏》;袁浩教授牽頭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股骨頭壞死研究”獲得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中醫藥防治重大傳染性疾病中,學校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學校作為主要成員單位參加了國家“523”防治瘧疾項目,在臨床上證實了青蒿素抗瘧功效,為青蒿素的發明作出了重大貢獻。李國橋教授團隊系列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學校重點打造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分院、廣東省中醫臨床研究院、華南中醫藥協同創新中心、華南針灸研究中心、國際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現代南藥工程技術中心、嶺南醫學研究中心等7大平臺,擁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52個。
2、廣州中醫藥大學比較好的專業名單
國家特色專業: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制藥工程、護理學3、廣州中醫藥大學所有的專業名單
學院名稱 | 專業設置 |
---|---|
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 中醫學(九年制)、中醫學(“5+3”一體化)下、中醫學(“5+3”一體化)、中醫學(中醫骨傷科臨床方向) |
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 | 中西醫臨床醫學、針灸推拿學、康復治療學 |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 | 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藥學、制藥工程、藥物制劑、中藥制藥 |
廣州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 | 英語 |
廣州中醫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公共事業管理、保險學、市場營銷、應用心理學 |
廣州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 | 護理學 |
廣州中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 | 體育教育 |
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信息工程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醫學信息工程 、醫學檢驗技術、生物技術 [21] |
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 | ?? |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 ?? |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 | ?? |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 | ?? |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 | ?? |
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臨床醫學院 | ?? |
繼續教育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