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東工業大學簡介
廣東工業大學由原廣東工學院、廣東機械學院和華南建設學院(東院)于1995年6月合并組建而成。學校已有近60年的辦學歷史,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藝結合的、多科性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坐落在中國南方名城廣州,地理位置優越,校園占地總面積3066.67畝,擁有大學城、東風路、龍洞等多個校區。大學城校區突出工科特色,多個學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創設多個協同創新科研平臺。東風路校區突出藝術創意和社工服務氛圍的營造,建有設計創意園和成果展示館。龍洞校區突出管理學與理學氛圍的營造,打造環境優美、恬靜怡人的花園式校園。
目前,學校共設有19個學院、4個公共課教學部(中心)、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省攀峰重點學科一級學科、6個省優勢重點學科一級學科、5個省特色重點學科二級學科、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具有工程(17個領域)、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會計、翻譯、社會工作、金融、藝術8種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同時具有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現有85個本科專業,自起,所有本科專業均在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第一批本科錄取批次招生。機械、信息、材料、化工四個學科為廣東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2012年以來,工程學科位居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2017年7月,材料科學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學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加勤奮務實的工作作風,集聚海內外創新人才,多模式構建創新平臺,營造創新氛圍,培養創新人才”的發展思路,全面實施大學生創新行動計劃、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計劃、研究生優質生源“千苗計劃”、師資隊伍建設“*”、“培英育才計劃”以及團隊平臺重大成果培育計劃等重大戰略。近年來,學校在師資隊伍、學術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發展迅速,成效顯著。
學校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力量不斷增強。學校有職稱自主評審權,現有專任教師2000多人,其中正高級職稱300多人,副高級職稱700多人。2011年以來,學校已引進“*”特聘教授百余名和3名學院院長。其中“*”9人、國家“杰青”9人、國家“優青”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廣東省“領軍人才”7人、廣東省“珠江學者”23人、廣東省“杰青”10人等,同時還聘有外籍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已組建并入選廣東省“創新團隊”9個。高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保證。目前全日制在校生4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38000余人,研究生70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層次的成人學歷教育學生、港澳臺生和外國留學生,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2、廣東工業大學比較好的專業名單
機械裝備設計制造與測控關鍵技術 | 先進工程材料的制備與加工關鍵技術 |
現代工業自動化關鍵與共性技術 | 現代精細化工中的關鍵與共性技術 |
單位 | 學科名稱 | 研究方向 |
機電工程學院 | 機械電子工程(B類) | 制造自動化中的CAD/CAM/CIMS及網絡化制造技術 |
機電液工程計算機控制及應用 | ||
制造自動化網絡與控制研究 | ||
機電智能控制與應用 | ||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C類) | 微細加工技術研究 | |
精密加工技術與超硬材料工具研究 | ||
先進制造裝備及自動化 | ||
先進制造過程及自動化 | ||
自動化學院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C類) | 智能機器人控制技術 |
控制網絡與集成技術 | ||
現代自動化裝備技術 | ||
材料與能源學院 | 材料學(C類) | 納米與非晶功能材料 |
材料表面處理新技術 | ||
有色金屬及金屬基復合材料 | ||
聚合物及聚合物基復合材料 |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 | ||
計算機學院 | 計算機應用技術 (C類) | 計算機控制 |
智能化技術 | ||
微控制器應用 |
機械工程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設計學 |
土木工程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熱能工程 | 應用數學 |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 信號與信息處理 |
企業管理 |
3、廣東工業大學所有的專業名單
院概況 | 招生專業(大類) |
機電工程學院 | 機械類(含車輛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
工業工程 |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
自動化學院 | 自動化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
物聯網工程 |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
輕工化工學院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制藥工程 | |
應用化學 | |
生物工程 |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
信息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類(含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
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 | 土木類(含土木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 | |
工程管理 | |
測繪工程 | |
交通運輸 | |
計算機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軟件工程 | |
網絡工程 | |
信息安全 | |
材料與能源學院 | 材料類(含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含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工程專業) |
安全工程 | |
外國語學院 | 外國語言文學類(含英語、商務英語、翻譯專業) |
日語 |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
管理學院 | 工商管理類(含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專業) |
會計學 | |
電子商務 | |
房地產開發與管理 |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
土地資源管理 | |
應用數學學院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
應用統計學 | |
政法學院 | 法學 |
社會工作 | |
經濟與貿易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經濟學 | |
金融學類(含金融工程、投資學專業) | |
藝術與設計學院 | 工業設計 |
數字媒體技術 | |
設計學類(含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 | |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 | |
美術學 | |
表演 | |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建筑學 |
城鄉規劃 | |
風景園林 | |
國際教育學院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國際班)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國際班) | |
土木工程(國際班)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班) | |
工商管理(國際班) | |
戲劇與影視學類(中外合作辦學)(動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