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廣西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北京化工大學在廣西招生錄取數據顯示,廣西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的分數在560至560分,位次為10796至2104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廣西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60至560區間才能上北京化工大學。
一、廣西考多少分能上北京化工大學
1、2022年廣西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6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796名;
2、2021年廣西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7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552名;
3、2020年廣西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8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837名;
4、2022年廣西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8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425名;
5、2021年廣西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8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04名;
6、2020年廣西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6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199名;
二、北京化工大學在廣西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北京化工大學在廣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廣西 | 理科 | 本一 | 564 | 10796 | 教育部 |
2022 | 廣西 | 文科 | 本一 | 586 | 2425 | 教育部 |
2、2021年北京化工大學在廣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廣西 | 理科 | 本一 | 572 | 9552 | 教育部 |
2021 | 廣西 | 文科 | 本一 | 588 | 2104 | 教育部 |
3、2020年北京化工大學在廣西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廣西 | 理科 | 本一 | 585 | 9837 | 教育部 |
2020 | 廣西 | 文科 | 本一 | 560 | 2199 | 教育部 |
什么是211和985
211工程,即在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國家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大、層次高的重點建設工作,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時任*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先進水平的大學,985工程一期建設率先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開始實施。
公辦藝術本科院校有哪些
名次 | 學校名稱 | 全國排名 | 辦學層次 |
1 | 中央美術學院 | 200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2 | 中央音樂學院 | 210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3 | 中國音樂學院 | 220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4 | 上海音樂學院 | 225 | 中國一流大學 |
5 | 中國美術學院 | 230 | 中國一流大學 |
6 | 南京藝術學院 | 250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7 | 中央戲劇學院 | 280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8 | 北京電影學院 | 290 | 世界高水平大學 |
9 | 上海戲劇學院 | 300 | 中國一流大學 |
9 | 廣州美術學院 | 300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11 | 魯迅美術學院 | 360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12 | 四川美術學院 | 365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13 | 廣西藝術學院 | 370 | 區域一流大學 |
14 | 中國戲曲學院 | 380 | 中國一流大學 |
14 | 西安美術學院 | 380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14 | 天津音樂學院 | 380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17 | 沈陽音樂學院 | 385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18 | 星海音樂學院 | 390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19 | 云南藝術學院 | 400 | 區域一流大學 |
20 | 天津美術學院 | 450 | 區域一流大學 |
21 | 北京舞蹈學院 | 460 | 中國一流大學 |
21 | 湖北美術學院 | 460 | 區域一流大學 |
23 |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 465 | 區域一流大學 |
24 | 武漢音樂學院 | 480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25 | 四川音樂學院 | 500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25 | 山東藝術學院 | 500 | 區域一流大學 |
27 | 吉林藝術學院 | 530 | 區域一流大學 |
28 | 西安音樂學院 | 550 | 區域一流大學 |
29 | 哈爾濱音樂學院 | 560 | 區域高水平大學 |
30 | 新疆藝術學院 | 570 | 區域一流大學 |
31 | 浙江音樂學院 | 580 | 區域知名大學 |
32 | 內蒙古藝術學院 | 595 | 區域一流大學 |
33 | 安徽藝術學院 | 600 | 區域知名大學 |
三、北京化工大學最新介紹
北京化工大學創辦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學院,是新中國為“培養尖端科學發展所需的高級化工技術人才”而創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院校,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北京化工大學肩負著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和基礎性、前瞻性科學研究以及原創性高新技術開發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學經過60余年的建設,已經發展成為理科基礎堅實,工科實力雄厚,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哲學、醫學等學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點大學,形成了從本科生教育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動站以及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人才培養格局。目前,學校共設有15個學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約15300人,研究生約8100人(其中博士約1100人),函授、夜大等繼續教育學生約2700人,留學生約460人。 學校師資隊伍實力雄厚。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現有教職工2600余人,其中兩院院士11人(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雙聘院士4人),其他國家院士6人,教育部“*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4人、青年學者3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獎者24人,“973”首席科學家8人次,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0人、教學名師3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5人,全國優秀教師9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30人(其中在崗30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8人,“首都科技領軍人才”獲得者5人,“北京市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2人,北京高校優秀本科教學管理人員1人,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1個,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69人。 學校學科實力穩步增強。化學、材料科學2個學科位列ESI排名前1‰,工程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2個學科位列ESI排名前1%。“綠色化學化工及材料”學科群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學校現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涵蓋5個二級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涵蓋14個二級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交叉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51個本科專業,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1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4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3個北京市一流專業建設點,13個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6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8個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5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社科類省部級基地。8個博士后流動站。 學校教學改革成果不斷涌現。現有2個國家級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素質教育基地,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教學實驗中心,1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5個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7個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北京市級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1個北京市級素質教育基地;15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5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虛擬仿真“金課”,4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6門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2門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37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8門北京市優質本科課程,1門北京市級虛擬仿真“金課”,5門教育部雙語示范課程;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4部北京高等教育優質本科教材課件;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9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37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47項;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11個。 學校科研工作發展迅速。承擔重大項目、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進一步增強。2001年以來,學校有32個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擁有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6個教育部*創新團隊,位居全國高校前列。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各類科研成果應用于國家尖端科技領域。2020年學校科技經費到款8.6億元,獲國內專利授權757項,國外專利11項。 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斷加強。學校把產學融合等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機遇,不斷增強“四個服務”能力,引領企業轉型升級,更好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首都“四個中心”建設做貢獻。學校科技園被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北京市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和第四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科技產業擁有近20個與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的科技產業實體,依托學校科技和人才優勢,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經營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產業,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領域已形成系列技術和多種產品。近年來,結合校內優勢學科、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和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學校還重點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地區,相繼成立先進材料、工業生物技術等5個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5個技術轉移中心和246個校企聯合研發機構。 學校國際交流合作日益廣泛。堅持“全球化發展”戰略,著力健全國際交流合作體制機制,不斷優化全球合作網絡體系,重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學校與美、英、法、俄、德、澳、韓、日、意等48個國家(地區)的156所大學和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2020年新(續)簽校際合作協議33份,新增合作伙伴14個。建有3個北京市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和3個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堅持以“高精尖缺”人才引進為重點,14項引智項目獲得科技部國家級“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立項;在校長期任職的外籍專家共18人;積極推進學生國際化交流,與18個國家(地區)的61所高校和機構開展86項學生赴海外學習項目。繼續推進“北化-世界百強高校本碩博精英計劃”,30名優秀學生由國家留學基金委等資助赴境外進行攻讀博士學位或博士聯合培養。 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就業工作。舉全校之力推進就業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重視對學生的全過程就業指導,積極發揮學校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供需見面、雙向選擇過程中的主導作用。25位老師入選教育部“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多年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名列全國高校前茅。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85.34%,畢業研究生就業率為94.09%。 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學,堅持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繼續秉承“宏德博學、化育天工”的校訓和“團結奉獻、艱苦奮斗、務實力行、博學創新”的化大精神,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北化力量。 (相關數據統計日期截至202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