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貴州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防災科技學院在貴州招生錄取數據顯示,貴州考生上防災科技學院的分數在418至513分,位次為78842至18211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貴州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18至513區間才能上防災科技學院。
一、貴州考多少分能上防災科技學院
1、2022年貴州考生上防災科技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2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2289名;
2、2021年貴州考生上防災科技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1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8173名;
3、2020年貴州考生上防災科技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3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8842名;
4、2022年貴州考生上防災科技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2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8211名;
5、2021年貴州考生上防災科技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2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402名;
6、2020年貴州考生上防災科技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1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631名;
二、防災科技學院在貴州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防災科技學院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貴州 | 理科 | 本二 | 421 | 72289 | 地震局 |
2022 | 貴州 | 文科 | 本二 | 521 | 18211 | 地震局 |
2、2021年防災科技學院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貴州 | 理科 | 本二 | 418 | 78173 | 地震局 |
2021 | 貴州 | 文科 | 本二 | 526 | 19402 | 地震局 |
3、2020年防災科技學院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貴州 | 理科 | 本二 | 434 | 78842 | 地震局 |
2020 | 貴州 | 文科 | 本二 | 513 | 19631 | 地震局 |
定向招生的利弊
定向招生的好處:
1.由中央財政負責安排免費師范生在校期間的學費、住宿費,并發放生活補貼;
2.到中小學任教的每一位免費師范生都有編有崗;
3.免費師范生在協議規定的服務期內可以在學校之間進行流動,有到教育管理崗位工作的機會。
定向招生的壞處:
1.不履行協議須交違約金;
2.畢業前不得考脫產研究生。
查詢自己是否被大學錄取方法有哪些
1、通過電話進行查詢。按照電話中的內容進行輸入就可以查詢錄取結果。
2、通過到填報的高校的校網進行查詢。按照身份證信息和姓名進行查詢,查詢到了信息統一那就是被錄取。(只限于未選擇學校服從調劑的考生)
3、省招生考試院、省教育廳官網查詢
這一查詢方法大家最熟悉,不再贅述。想提醒大家的是,現在很多省教育考試院都已經開通了小程序以及官微,這讓查詢錄取結果變得更方便。
4、高校本科生招生網查詢
很多高校的本科生招生網,也提供了高考錄取結果查詢入口。
然后,由于高校查詢系統與各省招辦更新信息是相對獨立的,這就意味著我們有可能在這里會更早查詢到錄取結果。
5、征集志愿填報系統“查詢”
很多批次,特別是二本批次,在首次錄取結束后,一般都會有征集志愿(征詢志愿)填報。
然后,我們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被錄取,也可以登錄該系統嘗試著進行征集志愿填報。
然后,如果系統提示你“無法填報征集志愿”或者你“不符合本次志愿填報”。
那么恭喜你,說明你的檔案并不是“自由可投”狀態,而是已經投遞到了某大學,可能馬上就會變成“擬錄取”狀態,請耐心等待結果即可。
三、防災科技學院最新介紹
防災科技學院隸屬于中國地震局,是全國僅有的以防災減災救災高等教育為主、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始建于1975年,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9000余人。 學校立足防災減災行業,面向應急管理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為主體,碩士研究生教育、成人學歷教育、行業培訓等多層次、多類型并存的現代辦學體系。 學,F有本科專業32個, 包括防災減災核心類專業11個(地球物理學、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測繪工程、地質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應急技術與管理)、防災減災支撐類專業13個(工程管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通信工程、地理科學、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應用心理學、公共事業管理、環境工程)、防災減災拓展類專業8個(金融學、投資學、會計學、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英語),涵蓋理學、工學、管理學、文學和經濟學等五大學科門類。32個本科專業中,獲批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省級重點學科和重點發展學科各1個、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防震減災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高地、1個省級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1個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學科涵蓋自然災害成因機理、發生發展、防災減災措施、應急救援處置、災后恢復重建等全過程,凝練整合12個支撐學科及34個科研平臺,構建了“全過程、一體化”學科體系和支撐科研平臺體系,包括20余個教學科研實驗中心及90余個各類實驗室,擁有國內高校最先進、最齊全的地震監測類儀器,儀器設備總值2.98億元,生均3.30萬元。建有7個校級重點實驗室、2個河北省重點實驗室和1個中國地震局重點實驗室。先后成立綜合防災減災、防災減災發展戰略、工程結構減震隔震、防災減災技術與裝備等24個校屬科研機構。 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列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單位,立足防震減災行業,面向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管理領域培養資源與環境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設地震動力學與地球探測技術、地質資源與災害地質、防災減災工程、地下水工程與地震流體動力學、災害監測技術與工程安全、災害信息處理技術、災害風險評估與防災減災規劃等培養方向。 學校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單位和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F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省部級教學團隊11個;承擔省級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高地、省級重點學科、省級重點發展學科、省部級重點建設實驗室、國際合作實驗室等項目。近五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科技攻關計劃項目、“863”計劃課題、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地震科技星火計劃項目等680多項,科研經費累計近1.02億元,取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近20項。 學校著力開辟凝練了地震前兆背景場、巖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減災規劃、城市震害預測、地震地質災害、地震觀測信息處理、地震前兆觀測儀器、災害風險與應急管理等8個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災減災科研體系。學校承擔了防震減災規劃編制項目等行業技術服務、社會服務項目200多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公共效益。學院深度參與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重大災害的現場救援、科學考察、災害損失評估以及中小學房屋破壞情況考察工作。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期間,學校向中央提出了“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建議”被教育部等有關部委采納,隨后,一場聲勢浩大的“校安工程”在全國鋪開,極大提高了全國校舍地震安全保障。 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完備,建有現代化圖書館、網絡信息中心、室內體育館、游泳館、高標準運動場等設施。圖書館紙介藏書近100萬余冊,并擁有“中國知網”“維普”等30多個電子資源數據庫。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到3.7萬元,建有地震科學、工程地震、土木工程、信息技術等多個實驗中心,有各類實驗室86個,擁有國內高校最先進、最齊全的地震監測類儀器;有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00多個,擁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省級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 學校作為我國防震減災基礎人才培養的核心基地,已為地震系統和社會培養了近4萬名畢業生,畢業生以扎實的專業基礎、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勇于擔當、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多人獲得各級科技進步獎及全國和省級勞動模范稱號,地震系統70%的地震監測一線人員,80%的地震臺(站)長畢業于此,學校因此被譽為“地震系統的黃埔軍!。 學校堅決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不斷提高辦學能力和辦學水平,堅定不移朝著我國防災減災人才培養的核心基地、科技創新中心、文化輻射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目標邁進,為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數據截止至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