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貴州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大連醫科大學在貴州招生錄取數據顯示,貴州考生上大連醫科大學的分數在465至579分,位次為41872至9149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貴州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65至579區間才能上大連醫科大學。
一、貴州考多少分能上大連醫科大學
1、2022年貴州考生上大連醫科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6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1872名;
2、2021年貴州考生上大連醫科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9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0727名;
3、2020年貴州考生上大連醫科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7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149名;
二、大連醫科大學在貴州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大連醫科大學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貴州 | 理科 | 本一 | 465 | 41872 | 省政府 |
2、2021年大連醫科大學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貴州 | 理科 | 本一 | 490 | 30727 | 省政府 |
3、2020年大連醫科大學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貴州 | 理科 | 本一 | 579 | 9149 | 省政府 |
專業代碼是什么意思
專業代碼就是用來指示大學專業的數字編號,全國統一。在網上填報中,為了簡便明了,以及避免一些學校的名稱太過難找等問題,各個學校會把自己的學校名稱、專業等編上相應的代碼,這樣可以在網報時更加方便。當你在網上填報志愿時,進入填報系統后在相應的位置分別填上學校代碼、專業代碼等,點擊確認后系統會顯示學校全稱、所報專業,然后點擊確認即可。
專業代碼是大學或者其他專科學校,其專業的代碼,而且大學也有自己的代碼。專業代碼通常由6位阿拉伯數字組成,前兩位代表專業所在門類,中間兩位代表專業所在學科,最后兩位代表該專業的標識符號
高考排名怎么查高考成績在全省排名如何查:
1、成績查詢一般可以直接查詢學校網站,或者直接打電話查詢,查找一下當地的教育網是否有相關網站;
2、登錄本省的教育考試網查詢高考成績,排名和各項科目成績一起列出,名次號就是全省排名
3、省級教育信息網查。使用考號和身份證號在教育網上查高考成績時會顯示名次。
4、查詢高考全省排名,等高考成績出來后,招生考試網上會公布全省的分數段人數,可以查到。
高考一分一段表如何查詢:
根據考生個人的賬號密碼和考生號查詢,進入到高考成績查詢界面,查詢自己的高考分數。
然后,結合各省教育考試院會集中公布的“一分一段表”的文章,考生可以去個省教育考試院查看這個表格就可以確定自己的名次,高考一分一段表是確定高考學生位次的關鍵性文件。
針對夏季高考,文科按照總分(含特征加分)、語文、文科綜合、數學、外語;理科按照總分(含特征加分)、數學、理科綜合、語文、外語的順序依次比較。
三、大連醫科大學最新介紹
大連醫科大學創建于1947年,前身為關東醫學院。1949年并入大連大學,稱大連大學醫學院。1950年撤銷大連大學建制,大連醫學院獨立。1969年大連醫學院舉校南遷貴州省遵義市,建立遵義醫學院。1978年在大連市原址復辦,仍稱大連醫學院。1994年更名為大連醫科大學。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以醫學為主,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法學和哲學等多學科發展的醫科大學,是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位于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南路西段9號,占地面積15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3.2萬平方米。學校固定資產總值66.8億元,設備總值26.7億元。實體藏書285.3萬冊,電子館藏172.68萬冊,數據庫資源59種。現有二級單位50個,其中,教學、科研單位23個、管理部門20個、教輔部門6個,獨立學院1個。現有附屬醫院27所,其中,直屬附屬醫院3所,非直屬附屬醫院24所。 學校現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遼寧省一流建設學科4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9個。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機構前1%。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現有本科招生專業24個,其中,國家一流本科專業6個,省一流本科專業10個。 學校現有教職工及醫護人員9280余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030余人、副高級職稱1160余人,博士研究生導師250余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800余人。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遼寧省創新團隊16個。現有國家級各類人才63人次,其中,“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3人。有省部級各類人才230人次,其中,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人;省“興遼英才計劃”入選者30人,省優秀專家11人次,省教學名師31人,省高等學校攀登學者21人次,遼寧特聘教授40人次,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選57人次。省級教學團隊6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美育優秀教研團隊1個。 學校全日制在校生近14900人,其中研究生近6000人,本科生近7900人,外國留學生1000余人。學校是國家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單位,遼寧省第二批轉型發展試點高校。現有國家級教學平臺6個,省級教學平臺30個;國家級課程5門,省級課程82門,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獲國家高等教育類教材建設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學校獲第十屆中國大學生醫學技術技能大賽總決賽(五年制賽道)全國總冠軍(金獎);另獲全國總決賽特等獎4次、一等獎2次,獲獎數量全國領先。2020年本科畢業生國家臨床執業醫師理論考試通過率87.95%、實踐技能考試通過率94.60%,總通過率超全國平均18.80個百分點,位于東北三省首位。學校是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基地、省級“眾創空間”和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009年以來,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4項;以來獲“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8項。“十三五”以來,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18項,省級項目263項。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共有16名學生成功完成捐獻,是東北地區捐獻人數最多的高校。 學校現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2個。有部級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省專業技術創新中心、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省工程實驗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高校重大科技平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省高等學校協同創新中心等省部級科技平臺48個。“十三五”以來,學校獲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近2000項,以大連醫科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發表SCI論文3400余篇,進入ESI高被引論文34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作為參與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40項。 學校現有3所直屬附屬醫院,總建筑面積80萬平方米,編制床位8700張,總診療人數近500萬人次/年,住院人數25萬人次/年。有9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60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3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2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腫瘤和心血管兩個學科獲國家疑難病癥診治能力提升工程項目。附屬一院、附屬二院均入選“中國頂級醫院100強”,榮獲全國“改善醫療服務示范醫院”,涌現出“南丁格爾獎獲得者”“中國好醫生”“中國好人”“最美醫生”“杰出護理工作者”等諸多典型。附屬三院主體工程已竣工,即將進入試運營階段。 學校把援藏、援疆、援青、援外作為一項義不容辭的政治任務,多年來,共派出醫療人才300余人次。切實擔負起遼寧省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牽頭單位的職責,援建的那曲市人民醫院已創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三甲醫院”,學校援藏醫療隊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健康衛士”“最美醫生團隊”等榮譽稱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學校黨委積極響應*、省委號召,共有近2萬余人次醫護人員奮戰在抗疫一線,以實際行動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學校先后派出醫護人員馳援武漢,進駐雷神山醫院;廣大醫護人員全力守衛濱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奮戰在大連抗疫一線,以實際行動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截至2021年11月,學校共有859人次、22個集體受到國家、省市表彰,其中,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2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1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1個;遼寧支援武漢雷神山醫院醫療隊獲得全國“時代楷模”稱號。 學校大力推進教育國際化,留學生教育水平位居全國醫科類高校前列,被評為首批“全國來華留學示范基地”,獲批中國政府獎學金生自主招生資格和教育部“絲綢之路”、“高校研究生”,“中非友誼”獎學金項目,2018年通過全國來華留學教育質量認證。生源累計覆蓋五大洲118個國家和地區;先后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所大學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與美國班尼迪克大學合作舉辦了“中美公共衛生碩士中外合作辦學項目(MPH)”。加入一帶一路國際醫學教育聯盟。 傳承歷史,開創未來。全校師生秉承“甚解、敏行、明仁、濟世”的校訓和“團結、嚴謹、求實、創新”的校風,堅持走以提高質量的內涵式發展之路,為建設國內先進、國際知名的醫科大學而努力奮斗。 (2021年12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