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貴州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河池學院在貴州招生錄取數據顯示,貴州考生上河池學院的分數在379至497分,位次為112877至20460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貴州高考考生需要考在379至497區間才能上河池學院。
一、貴州考多少分能上河池學院
1、2022年貴州考生上河池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7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12877名;
2、2021年貴州考生上河池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0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7416名;
3、2020年貴州考生上河池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2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7558名;
4、2022年貴州考生上河池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1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0460名;
5、2021年貴州考生上河池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1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3482名;
6、2020年貴州考生上河池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9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7103名;
二、河池學院在貴州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河池學院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貴州 | 理科 | 本二 | 379 | 112877 | 省政府 |
2022 | 貴州 | 文科 | 本二 | 515 | 20460 | 省政府 |
2、2021年河池學院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貴州 | 理科 | 本二 | 408 | 87416 | 省政府 |
2021 | 貴州 | 文科 | 本二 | 516 | 23482 | 省政府 |
3、2020年河池學院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貴州 | 理科 | 本二 | 425 | 87558 | 省政府 |
2020 | 貴州 | 文科 | 本二 | 497 | 27103 | 省政府 |
高考提前批是什么意思
高考提前批是指比普通批次要早,一般高考結束以后,提前批次就開始報名,如果提前批報了沒被錄取不會影響其他批次的填報錄取。
提前批次錄取院校包括本科提前錄取的部分普通高校、軍隊【國防生(17年已取消)】院校、公安院校、司法院校及民航、空軍招飛院校。提前批主要為:藝術、體育、軍事、公安、武警和其他(偵察、治安、法律等)。
根據國家教委的有關規定,將一部分招生類別、性質、專業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學校和國家教委批準提前錄取的一些學校集中起來,在大規模招生之前進行提前錄取,這部分院校即提前錄取院校。
征集志愿和正常志愿填報有什么區別
征集志愿和正常錄取在進入學校以后是沒有區別的,兩者的主要區別是在招生計劃以及分數線等方面。具體的區別如下:
1、招錄計劃數不同。
征集志愿一般是部分高校在其第一批至第四批第一志愿招錄名額不滿的情況下進行的。正常錄取即考試填報的志愿符合高校招錄的分數條件予以錄取。
2、適用對象不同。
參與征集志愿的考生是要求達到相應批次控制線且未被錄取的考生和相應批次線下20分以內的學生。正常錄取的考生一般是要求達到對應批次以及學校招錄的分數線的。
3、招錄時間不同。
征集志愿因招錄計劃不滿而開展的招生,因此其招錄的時間一般是在對應批次正常招錄時間后面的。即征集志愿的時間要晚于正常招錄時間的。
三、河池學院最新介紹
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51年的廣西省宜山師范學校,歷經廣西宜山專區師范學校、柳州師專、廣西河池地區宜山師范學校等辦學階段,1978年12月國務院批準在宜山師范學校為基礎上建立河池師范專科學校,1994年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河池師范高等專科學校”。1979年5月經中共河池地委批準復辦宜山師范學校(后更名為宜州民族師范學校)。2003年4月經教育部批準在河池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基礎上建立河池學院,2003年7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在河池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宜州民族師范學校合并基礎上建立河池學院,實行自治區人民政府和河池市人民政府共建,以自治區為主的辦學體制。2011年12月,學校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13年,學校獲批為廣西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單位。2017年1月,學校獲批成為自治區層面整體轉型發展試點高校。2019年12月,學校順利通過本科教學審核評估。目前,學校已成為一所具有一定規模、初具特色的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 學校現由龍江校區(老校區)和金山湖校區(新校區)組成,校園占地面積3600畝(含規劃用地1500畝)。校舍建筑總面積為36.78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2614.03萬元,生均超過1.51萬元。校外實踐基地236個,校內基礎實驗室(實訓中心、實訓室)313個。館藏圖書149.67萬冊(含電子圖書47萬冊)。 學校具有70年的辦學歷史,現設有13個二級學院和3個教輔單位,50個本科專業,3個專科(高職)專業,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9大學科門類。其中,漢語言文學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工程、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小學教育、體育教育、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化學等9個專業是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視覺傳達設計、新聞學等專業是2018年廣西本科高校特色專業及實驗實訓教學基地(中心)一體化建設專業,小學教育、制藥工程等專業是2017年廣西高等教育創優計劃特色專業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專業,網絡工程、旅游管理、服裝與服飾設計等專業是2015年廣西優勢特色專業,英語、軟件工程、漢語國際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是自治區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點;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廣西一流學科(培育),民族學、生物化工是廣西重點學科,文藝學、應用化學是廣西高校重點建設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是廣西高校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桂西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人才創作培養基地、廣西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研究基地是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校還有各級各類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平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等多個優勢學科專業平臺。 學校教職工858人,其中專任教師671人,高級職稱228人,碩士以上學位570人。外聘教師151人。有全國優秀教師、廣西優秀教師、廣西高校教學名師等一批優秀骨干教師。全日制在校生16000人,生源分別來自廣西、湖南、福建、江西、海南等全國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學校與國外、境外15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已在10多個國家招收留學生。繼續教育學生約2900人。 學校是廣西專業碩士學位點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其中中國語言文學是碩士學位授予一級學科建設點,教育、體育、旅游管理、藝術專業碩士學位為2017—2020年重點建設點,學校正力爭“十四五”末至少有3個學科達到碩士學位點授予的基本條件,2026年具備申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資格。 學校堅持以“扎根河池,服務地方,面向基層,強化應用,開放合作,突出特色”的辦學指導思想,秉承“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文化鑄校”的辦學理念,在轉型發展、創新創業、服務社會、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新發展。 學校立足地方,走產學研用融合、校企合作轉型發展之路,創建了現代蠶桑絲綢產業學院、生物醫藥現代產業學院、大數據產業學院等多個現代產業學院。學校依托河池的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中國水電之鄉、世界長壽之鄉、世界銅鼓之鄉、劉三姐故鄉的“五鄉”豐富自然物質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通過校政合作,創建了廣西現代蠶桑絲綢產業學院、長壽養生旅游學院、桂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中心、劉三姐藝術學院、新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平臺;通過校行、校企合作,創建了吉翁電子(深圳)有限公司?河池學院技術研發中心、深圳愛匯百變教育集團?河池學院教育機器人技術研發中心等平臺;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共建廣西河池國情調研基地。 學校堅持學科建設為引領,不斷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先后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30項(國家級項目32項),市廳級項目600多項,縱向科研項目經費達2653多萬元,獲得自治區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4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476項(發明28項、實用新型228項、外觀設計220項),《河池學院學報》被評為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 學校深化教育改革,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依托校企校行合作平臺,推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主渠道,不斷強化專業建設內涵式發展。實施了卓越寫作人才、卓越教師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并廣泛開展課程置換、學分轉換、彈性學制改革,實施全程導師制培養等方式,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逐漸形成以需求為導向、崗位職業能力緊密銜接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為途徑,積極推進協同創新、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近五年來,獲得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19項。 學校堅持“文化鑄校”,著重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根據少數民族文化自編自導自演的《唱山歌》《甜蜜蜜》《白白的褲子黑黑的哥》民族舞蹈連續三屆榮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青春彩調歌舞劇《劉三姐》多次巡演區內各地,獲得社會好評。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始終弘揚寫作人才培養傳統,先后培養出一大批活躍在廣西各地的高素質應用型寫作人才,涌現出了東西、凡一平等知名作家和一批文學新秀,被譽為“河池學院文學現象”,成為區內高校獨具特色的亮麗名片。學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異軍突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獨竹漂、板鞋等多次榮獲全國全區賽事一等獎,截止2019年,獨竹漂共獲34項一等獎,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網等國內多家大型媒體的持續關注和報道,獨竹漂運動隊被外界譽為“夢之隊”。學校共有南樓丹霞等46個學生社團,校園文化異彩紛呈,引起多家重要媒體的關注。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學校秉持“修德、弘毅、勤業、致遠”的校訓,弘揚“忠誠執著 求真樸實”的學校精神,70年來培養了一大批在地方教育、黨政、文化等部門和行業的骨干和精英,為社會輸送了近10萬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專門人才,有力促進了桂西北經濟社會及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桂西北民族地區社會進步及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先后被授予“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國家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級“綠色大學”“廣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社會影響和社會聲譽不斷提高。 展望未來,學校堅持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引,堅持*辦學方向,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辦人民滿意的大學為宗旨,努力在2021—2025年間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基礎扎實、優勢凸顯的區域知名地方應用型大學,2026—2035年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基礎扎實、優勢顯著的國內知名區域高水平地方應用型大學,奮力譜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黨的教育事業的輝煌篇章。 (數據統計截止于2021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