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位來自復旦大學的經濟學博士,用一封長達6萬字的博客,在網上獲得一千五百多萬的閱讀量,在生命的最后關頭,用文字給與我們莫大的震撼和反思。身患癌癥在治療無用的情況下,她用超強的毅力重新反思自己患病的原因,只為后來人能不再重蹈她的覆轍。
在生死的臨界點,于娟的博客到底教會了我們什么?
她自認身體很健康,并且她的家族都沒有癌癥的病史,她怎么也想不到年紀尚輕的自己會與癌癥扯上關系。在她的博客里,她分析出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與吃有直接關系。像孔雀、野豬這些野生動物,于娟從小就沒少吃,但是這些食物能不能吃這是要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的。人類在漫長的時間進化里,能吃什么東西,最好不吃什么東西,那是經過數千年上萬年不斷摸索過來的。野生動物里面有沒有潛藏著人類目前所不知的動物類疾病我們是不知道的。如果這些東西進入人體的消化系統,對于我們的健康來說無法完全得到保障。
第二:作息不規律,突擊作業。對于于娟而言,基本上沒有在12點之前入睡。他曾用來3年半的時間,拿下復旦大學的博士和挪威奧斯陸經濟學碩士。而付出的代價是不斷突擊學習,通宵達旦。這樣給記憶增加了更大的負擔,對大腦的損害非常大。
第三,環境影響。在她看來這恰恰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所在。她在博客里面寫到“大氣環境已經是促進癌癥的一個殺手”,在此之前,她剛裝修的上海浦東的新房,但是一進去里面他立刻就聞到了甲醛的刺激性氣味,后來她回到了老家住了兩個多月,發現新家沒有味道后才心安理得的住進來。兩年之后,她把新家中的家居搬到了自己的實驗室。再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他丈夫對她的實驗室進行了一次全面的甲醛檢測,發現室內的甲醛含量竟然高達“0.87mg/m3,遠遠超過0.08mg/m3的正常值。也就是說,家具的甲醛超標已經遠超過人體的忍受能力之內。
也許上述原因,在我們平日里都出現過,或者聽別人提及過,但是卻沒有幾個人會向她說的那么透徹,因為我們害怕死亡,甚至忌諱談論死亡,但是死亡是每個人終將要去面對的。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面,讓自己遠離病痛的折磨,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盡可能地延長自己的生命長度。
除了飲食不規律和作息紊亂之外,造成于娟生命悲劇的,更多與環境意識和健康意識有關。
首先,當她發現新家有刺激性的甲醛味道時,草草選擇了晚兩個月入住,這時雖然早已沒有的刺激性的味道,但就能保證室內一定沒有甲醛了嗎?甲醛超標問題已經是目前室內污染最大的來源,3-15年的揮發期又怎么可能憑借短短的兩個月就能讓甲醛消失殆盡?但在大多時候,我們很多人都會認為只要房間里面沒味道,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入住了,這時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健康幾乎不設防,而往往也就是這是病魔悄然爬上眉間,到時在那種可以聞得到刺激性氣味的時候,我們反而更會保護自己。
如何延緩死亡的到來?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在我看來體現在具體行動上就是,讓自己活在健康的空氣里面,少吸入大量的污染物質。海藍地,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為自己的生命護航。
2
一位才情充沛又美麗活潑的女子在三十歲生日時,以《女人三十》為題,寫了篇生日感言,結尾部分是這樣的:“三十而立,三十歲的我可以手握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立”在世間,坦誠而從容地微笑。
不知道十年后,我是否仍然會在這樣靜思的夜里為自己寫生日感言。回頭今天,會不會莞爾這字里行間的稚氣未脫。人生浩淼,我等待我的那份精彩。”
她在博客中寫下這篇日記的時間是 2009-04-08,那時的她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一路名牌重點,國內國外讀下來,獲得博士學位,成為復旦大學的一名講師。和老公結婚八年,恩愛彌篤,可愛的兒子土豆正牙牙學語。加上欣賞她的公婆和疼愛她的父母,她稱得上是被上天眷顧和疼惜的女子,婚姻事業均順遂,正是豪情萬丈,摩拳擦掌,急欲振翅高飛時,有太多的理由去期待屬于她的那份精彩。
但命運多舛,造化弄人,距離這篇日記發表幾個月之后,在她如陀螺般拼命旋轉,忙教學,寫書稿,報項目,野心勃勃地想在短期內搞定副教授,搏擊她所謂的那份精彩時,一股黑暗中的邪痛襲擊了她,讓她錐心刺骨,幾度暈厥。2009年12月她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幾乎擴散到了軀干所有重要的骨骼。
面對這樣殘酷無情的診斷結果,她抗爭過,反思過,努力過,積極尋求各種治療,痛到極致也咬牙不哼一聲。她不敢奢望事業上的精彩,只卑微地希望自己活著,不是她貪生怕死,而是她明白:“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種:晚年喪子,中年喪妻,幼年喪母,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還有孩子,就會面臨這些痛苦,所以我要堅強地活下去。”
她在《我的2012(3)》中寫道“哪怕就讓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動,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國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罵萬人踐踏,只要能看著我爸媽牽著土豆的手去幼兒園上學,我也是愿意的。”因為“活著就是王道。”
縱使是這么卑微的愿望,上天也沒有答應她,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時許,她帶著很多的不舍和牽掛撒手塵寰,留下7 0多篇用生命寫就的“癌癥日記”。留下讓人驚痛,讓人深思,讓人震撼,讓人唏噓的《此生未完成》一書。
她叫于娟,是上海復旦大學青年教師,在她被癌魔侵襲,處于生死臨界點的時刻,用她的感悟和經歷,用她發自肺腑的吶喊,為健康的人留下了了很多珍貴的人生警示。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兩段(引自《此生未完成》:于娟:活著就是王道
之一:“我曾經的野心是兩三年搞個副教授來做做,于是開始玩命想發文章搞課題,雖然對實現副教授的目標后該干什么,我非常茫然。為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拼了命撲上去,不能不說是一個傻子干的傻事。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
之二:“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癥,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積的結果,但是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多讀幾遍《《此生未完成》,多看幾遍于娟用生命為代價留下的警世箴言,想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弄清楚什么對自己最重要。珍惜健康,呵護親情,盡情享受生活和工作的樂趣,不在雞毛蒜皮和功名利祿上虛耗精力,讓每一天都過得有質量,過得踏實溫暖。這樣,縱使我們改變不了必將死亡的結局,至少,在大限來時,我們可以滿足地說:活過,愛過,享受過,已經把每一天都過到心目中的最好,此生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