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河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大理大學在河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河北考生上大理大學的分數在500至545分,位次為90630至16937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河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500至545區間才能上大理大學。
一、河北考多少分能上大理大學
1、2022年河北考生上大理大學:歷史最低分需要53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6937名;
2、2021年河北考生上大理大學:歷史最低分需要53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7952名;
3、2022年河北考生上大理大學:物理最低分需要50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0630名;
4、2021年河北考生上大理大學:物理最低分需要50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7151名;
5、2020年河北考生上大理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2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0612名;
6、2020年河北考生上大理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4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8242名;
二、大理大學在河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大理大學在河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河北 | 歷史 | - | 本科 | 534 | 16937 | 省政府 |
2022 | 河北 | 物理 | - | 本科 | 500 | 90630 | 省政府 |
2、2021年大理大學在河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河北 | 歷史 | - | 本科 | 537 | 17952 | 省政府 |
2021 | 河北 | 物理 | - | 本科 | 500 | 87151 | 省政府 |
3、2020年大理大學在河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河北 | 理科 | - | 本科 | 528 | 90612 | 省政府 |
2020 | 河北 | 文科 | - | 本科 | 545 | 18242 | 省政府 |
專業調配和定向調配什么意思
什么是定向調配
報考定向就業招生學校且愿定向的考生,應填報該校定向專業志愿或勾選該校的“定向調配”欄。錄取時,若填報定向專業志愿考生的生源不足,學校可調配錄取勾選了“定向調配”欄的考生到定向專業。
各批次只在第一志愿中設置定向志愿(平行志愿為A志愿)。報考定向就業招生學校且愿定向的考生,應填報該校定向專業志愿或選擇該校的“定向調配”欄。錄取時,若填報定向專業志愿生源不足,學校可調配錄取選擇了“定向調配”欄的考生到定向專業。國家專項計劃、省屬院校定向培養免費師范生、免費醫學定向和定向培養直招士官志愿不受院校志愿序號和專業“定向調配”志愿的限制。
什么是專業調配
專業調配是指如果你報的那個學校沒錄取你填的志愿專業,但看好你是個人才,想留下你,如果你在專業調配打鉤就可以把你分配到其他專業,不打鉤就可能錄取不到你,打鉤就意味錄取的幾率大些,不打鉤可能因分數不夠而落榜,打鉤就可能調到自己不喜歡的專業。
專業調配和定向調配有什么不同
簡單來說,專業調配是在分數滿足所報院校最低要求時,優先考慮該院校其他專業;而定向調配則是分數滿足所報專業的其他院校的分數線時,優先考慮其他院校的同一專業。
(1)專業調配和定向調配如果你都勾選的話,被錄取的機會比較大。
(2)但是如果都勾選,意味著你會被任何一個專業錄取,畢業后也可能會被安排到定向單位(一般條件相對艱苦一些)工作。你心理要提前有準備。
新高考志愿數量多少
新的高考模式不僅在選題上區別于傳統的高考模式,每個省的志愿登記也有很大差異。
一、啟動-2017年執行,新高考改革首批試點省份(二)
1、上海
零志愿批次:3名志愿,4個專業
本科普通補助金:24名志愿,4個專業
專家通用批次:8名志愿,6個專業
2、浙江
普通班:20個專業
普通二類:80個專業
二、2017年啟動-2020年執行,第二批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四)
1、山東
第一選擇(一行以上):96個專業
第二選擇(雙虛線上方):96個專業
第三選擇(剩余):96個專業
2、天津
本科普通補助金:80個專業
專家通用批次:80個專業
3、北京
本科普通補助金:30名志愿,6個專業
專家通用批次:20名志愿,1個專業
4、海南
本科普通補助金:24名志愿,6個專業
專家通用批次:10名志愿,6個專業
三、2018年啟動-2021年執行,第三批實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八)
1、湖南
本科普通補助金:45名志愿,6個專業
高等職業學院助學金:30名志愿,6個專業
2、湖北
本科普通補助金:45名志愿,6個專業
高職院校審批:20名志愿,6個專業
3、河北
本科普通補助金:96個專業
專家通用批次:96個專業
4、遼寧
本科普通補助金:112個專業
高等職業學院助學金:60個專業
5、重慶
本科普通補助金:96個專業
高等職業學院助學金:96個專業
6、江蘇
本科普通補助金:40名志愿,6個專業
高等職業學院助學金:40名志愿,6個專業
7、福建
本科普通補助金:40名志愿,6個專業
高等職業學院助學金:40名志愿,6個專業
8、粵
本科普通補助金:45名志愿,6個專業
高等職業學院助學金:45名志愿,6個專業
三、大理大學最新介紹
大理大學是省州共建的普通高等院校,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大理醫學院、大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1年兩校合并組建成大理學院,2003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5年更名為大理大學。經過42年的辦學積淀,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以醫藥學科、民族文化學科為特色,多學科交叉融合、多層次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是云南省地處非省會城市辦學高校中成立最早且最先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和省級立項建設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學校坐落于滇西中心城市——大理。校園占地面積2300多畝,有古城和下關兩個校區。學校芳草凝綠、鳥語花香,被譽為“山水中的大學、大學中的山水”。 學校設有17個教學學院,10所附屬醫院,現有69個本科專業,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學校匯集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獲得者、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教育部“*”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國家級和省部級高層次人才160余人。現有“藥用特種昆蟲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國家民委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基地等20余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培育了校級創新團隊50余個,獲批省部級創新團隊20余個。 近5年,學校獲國家自科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0余項,其中201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宗教學立項數與中國社科院并列全國第1名。在《自然·通訊》等國際頂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成果獎30余項,本科生及研究生參加國內各類學科競賽獲獎50余項。 2006年至今,學校連續獲得云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一等獎;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優秀結論;2009年被評為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5年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2018年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中獲教育部專家組充分肯定和好評。 長期以來,學校堅持“立足大理,服務滇西,面向云南及周邊省區,輻射南亞東南亞”的服務定位,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致力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辦學成效不斷顯現,辦學特色日益彰顯,為擴大大理的影響力,提升大理的知名度,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是根植滇西辦學,為滇西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辦學42年來,學校秉持“改變滇西缺醫少藥、教育落后狀況”的初心,緊密結合云南省及滇西得天獨厚的區位和資源優勢,不斷挖掘學科專業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累計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起作用”的高素質人才15萬余名,其中,80%畢業生留在滇西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為促進邊疆繁榮穩定、民族團結和諧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二是主動服務地方,積極開展政產學研用科技創新,為滇西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學校堅持“一山一水一族一史一路”的科研理念,致力于生物醫藥研發、民族文化研究、生態環境保護、滇西特色藥用植物開發、地方病防治研究,構建了支撐云南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的“生物醫藥學科群”和促進滇西邊疆民族地區繁榮穩定的“民族文化學科群”,有力支撐了滇西產業發展和邊疆穩定。 三是服務國家戰略,打好教育國際化牌,提升了面向南亞東南亞教育文化輻射能力。多年來,學校秉承“融四海文化,鑄大學精神”的教育國際化辦學理念,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全面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2006年被列為云南省首批“走出去”戰略試點高校,2008年被確定為“云南省國際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學校與19個國家的50多所大學和教育機構建立起合作關系,有來自24個國家全日制留學生1000多名。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學校全日制學歷留學生人數在全國高校中位居前列,長期在全國西部高校中名列第1位。 當前,學校正聚焦“一流大學、最美校園”建設目標,實施“學術立校、質量興校、人才強校”三大戰略,推進教育思想現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教育水準國際化,推動學校內涵式、特色化、國際化發展,努力把大理大學建設成為省內一流、國內知名、南亞東南亞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性高水平綜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