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河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東華理工大學在河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河北考生上東華理工大學的分數在491至570分,位次為101322至9880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河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91至570區間才能上東華理工大學。
一、河北考多少分能上東華理工大學
1、2022年河北考生上東華理工大學:歷史最低分需要54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803名;
2、2021年河北考生上東華理工大學:歷史最低分需要55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768名;
3、2022年河北考生上東華理工大學:物理最低分需要49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1322名;
4、2021年河北考生上東華理工大學:物理最低分需要51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5821名;
5、2020年河北考生上東華理工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7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1337名;
6、2020年河北考生上東華理工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7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880名;
二、東華理工大學在河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東華理工大學在河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河北 | 歷史 | - | 本科 | 546 | 12803 | 省政府 |
2022 | 河北 | 物理 | - | 本科 | 491 | 101322 | 省政府 |
2、2021年東華理工大學在河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河北 | 歷史 | - | 本科 | 551 | 12768 | 省政府 |
2021 | 河北 | 物理 | - | 本科 | 512 | 75821 | 省政府 |
3、2020年東華理工大學在河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河北 | 理科 | - | 本科 | 573 | 51337 | 省政府 |
2020 | 河北 | 文科 | - | 本科 | 570 | 9880 | 省政府 |
高考志愿的專業代碼查詢途徑
第一種途徑登錄各省官方教育考試院網址:
有關教育部門的官網也會有高考填志愿專業代碼的有信息,在網上查詢也是挺方便的,不論是電腦還是手機只要上網都可以查到高考填志愿專業代碼的情況。
第二種途徑參考學校招生資料查詢專業代碼:
在高考結束獲得成績后最重要的就是填報志愿了,需要填的就是高考填志愿專業代碼,但是高考填志愿專業代碼從哪里來呢?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學校會給每位考生發放一本帶有全國各個大學名稱以及代碼的書,可以在這本書中看到所有的專業代碼。所以,對于高考填志愿專業代碼考生們一定要認仔細的對照。
第三種途徑參考學校訂購發放的《報考指南》或《招生計劃》:
高考生一定會收到許多大學的招生簡章,每個學校里的招生簡章里就會有所有專業的代碼。因為想要獲得高考填志愿專業代碼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大學的招生簡章里來看到。這樣看來,可以先報自己喜愛的專業,然后再找到對應的專業代碼進行填寫,這樣的話也是不會有任何問題的。
高考志愿錄取時間
考生填完高考志愿一般是半個月或者一個月后就能知道自己是否被錄取了。各個省之間的錄取規則有差別,公布時間也有差異,具體還是以當地招生辦出的公告為準。填報志愿后就可以查詢自己的錄取信息,查詢方式如下:
1、登錄學校官網進行查詢:考生要是想要知道自己的高考錄取結果,第一個方法就是可以登錄到所報考學校的官網上進行查詢,一般而言,學校的官網會提前向考生們公布錄取的結果。
2、登錄所在地區的教育考試院網站進行查詢:考生們可以登錄自己所在地區的教育考試院網站進行查詢,比如廣東的考生就可以登錄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并找到查詢高考錄取結果的窗口,按要求填寫自己的準考證號碼、身份證號碼以及相關信息,就可以查詢到高考錄取結果。
三、東華理工大學最新介紹
東華理工大學(原華東地質學院),簡稱東華理工,創辦于1956年,是中國核工業第一所高等學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自然資源部、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學和核科學特色,以理工為主,經、管、文、法、教、藝兼備的多科性大學,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教育部“111計劃”入選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高校、“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和“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國家語言文化推廣基地,中國人民海軍士官選拔培訓基地,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始終堅持*辦學方向,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的宗旨,牢記服務國防軍工的歷史使命,堅持“為核成立、因核成名、以核成勢”的發展思路,高擎“核學”“地學”兩桿大旗,加速內涵發展、強化學科特色,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為我國核大國地位的確立、為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地學人才搖籃”和“世界原子能事業的寶貴財富”,為國防軍工事業和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24萬余名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政府部門領導、商界精英、科技領軍人才和高級技術專家。 學校現有南昌、撫州兩個校區,校園總面積2500余畝。設有地球科學學院、地球物理與測控技術學院、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測繪工程學院、化學生物與材料科學學院、核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理學院、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軟件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文法學院、外國語學院、撫州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學院、藝術學院、研究生院、國防教育學院、國防科技學院(核能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20余個教學單位。 學校現有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院士工作站,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現有69個本科專業,其中59個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具有來華留學生招收資格。擁有“十三五”國家國防特色學科5個,“十三五”江西省高校一流學科3個,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13個本科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3個本科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測繪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環境工程在內的5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陣”。 學校現有教職工24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630余人(正副教授620余人),國家級人才29人,省級人才150余人。學校聘請了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總統顧問等200余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學校的兼職或客座教授。學校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使命,近年來涌現了“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教工黨支部、國防教育學院師生黨支部)等先進集體和“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周義朋、“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宋金如、李榮同等為代表的一批愛崗敬業、立德樹人的先進典型。 學校現有在校學生2.3萬余人。擁有“放射性地質”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國家級線下一流本科課程、國家級社會實踐一流本科課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教學名師等高水平教學資源和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擁有省級本科高水平教學團隊10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獲批碩士、本科層次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科領域(專業)10個。近年來,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5項。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國際國內各類賽事中,爭金奪銀,成績斐然,相繼涌現了全國“小平科技創新團隊”“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獲得者等一大批優秀學子。學校被授予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全國大學生KAB創業教育基地、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等榮譽。 學校在核燃料循環前端和后端形成獨特的優勢與特色,核地學及涉核相關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體系完備;擁有我國核資源與環境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西省目前唯一一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質譜科學與儀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以及“放射性地質與勘探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核技術應用”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際原子能機構參比實驗室在內的30余個國家及省部級高水平科研平臺;擁有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1個,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團隊1個,國家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江西省科技創新團隊6個。 近年來,學校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年均科研經費達2.8億元,先后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國際(地區)科技合作重點研究項目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與二等獎、國防技術發明二等獎、江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西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等國家級、省部級科技成果獎70多項。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先后與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巴西、智利等20多個國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際交流和學術聯系。積極參與“一帶一路” 建設、“金磚國家”創新行動計劃,承辦了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孔子學院,與俄羅斯聯邦衛生部建立了長期科技合作關系并成立了 “質譜科學與儀器俄羅斯研發中心”。積極開展科技援外項目,與柬埔寨農業部對接,促進科技成果境外轉化。學校積極引進外國高端專家服務學校教學和科研,充分利用科研平臺吸引港澳臺青年學者前來工作,獲批科技部“發展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家”(國際杰青)計劃、江西省首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地,先后有3位外國專家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學生培養工作,來華留學生教育覆蓋本、碩、博三個教育層次,同時學校接受外籍博士后進站工作開展科學研究。學校是國際原子能機構技術合作項目(TC)承擔單位和咨詢專家派出單位,承擔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國際會議以及鈾礦地質與核技術人員培訓任務,獲得國際原子能機構首屆瑪麗·斯科洛多夫斯卡·居里獎學金,為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做出積極的貢獻。 學校是花園式校園,先后被授予“全國綠化先進單位”和“江西省園林化單位”。學校面向全國招生與就業,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多次被評為“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進入新時代,東華理工人將堅持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導,秉承“敦本務實、崇義奉公”的校訓,堅持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的辦學理念,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推進“雙一流”建設,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為早日建成“以工為主、理工結合、文理滲透、軍民融合、行業領先、區域一流”的特色高水平大學而不懈努力! (以上數據截至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