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河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在河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河南考生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分數在389至466分,位次為313390至12452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河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389至466區間才能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一、河南考多少分能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1、2022年河南考生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1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03736名;
2、2021年河南考生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55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4466名;
3、2021年河南考生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8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13390名;
4、2022年河南考生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4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452名;
5、2022年河南考生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2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4075名;
6、2021年河南考生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7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016名;
7、2021年河南考生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5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2467名;
8、2021年河南考生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6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4296名;
二、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在河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在河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河南 | 理科 | 本一 | 547 | 63022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22 | 河南 | 理科 | 本二 | 510 | 118120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22 | 河南 | 理科 | 專科 | 411 | 303736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22 | 河南 | 文科 | 本一 | 548 | 12452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22 | 河南 | 文科 | 本二 | 526 | 24075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22 | 河南 | 文科 | 專科 | 443 | 103008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2021年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在河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河南 | 理科 | 本一 | 550 | 74466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21 | 河南 | 理科 | 本二 | 520 | 113880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21 | 河南 | 理科 | 專科 | 389 | 313390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21 | 河南 | 文科 | 本一 | 577 | 14016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21 | 河南 | 文科 | 本二 | 559 | 22467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21 | 河南 | 文科 | 專科 | 468 | 94296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3、2020年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在河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河南 | 理科 | 本二 | 549 | 104116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20 | 河南 | 理科 | 專科 | 424 | 278111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20 | 河南 | 文科 | 本二 | 559 | 20516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20 | 河南 | 文科 | 專科 | 466 | 97100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高考志愿不服從調劑的后果
1、平行志愿模式下,如果你被A大學提檔,而你填報的專業又非常熱門,你的分數達不到專業的錄取分數,沒有填報專業服從調劑,你就會被學校退檔。
退檔的后果就是你在這個批次填報的其它BCD等學校都不能投檔錄取你了,你只能填報征集志愿或進入下一批次投檔錄取。
2、由于考生填報的專業不平衡,招考辦允許學校按照一定比例投檔考生,一般的投檔比例在1:1.1--1.2之間。所以肯定會有低分考生由于專業填報過高,不能被填報的專業錄取。如果這部分考生沒有填報專業服從調劑,就會被學校退檔。被退檔的考生只能填報征集志愿或進入下一批次投檔錄取。
3、避免投檔后被退檔的方法就是選擇學校時要按照往年學校和專業的錄取平均分,這是比較穩妥的一種填報方法。
全國211大學完整名單
序號 | 名稱 | 省份 | 211 |
1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 | 是 |
2 | 合肥工業大學 | 安徽 | 是 |
3 | 安徽大學 | 安徽 | 是 |
4 | 北京大學 | 北京 | 是 |
5 | 清華大學 | 北京 | 是 |
6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 | 是 |
7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 | 是 |
8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 | 是 |
9 | 北京師范大學 | 北京 | 是 |
10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 | 是 |
11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 | 是 |
12 | 北京郵電大學 | 北京 | 是 |
13 | 中央財經大學 | 北京 | 是 |
14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 | 是 |
15 | 中國政法大學 | 北京 | 是 |
16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北京 | 是 |
17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 | 是 |
18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 | 是 |
19 | 中國傳媒大學 | 北京 | 是 |
20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 | 是 |
21 | 華北電力大學 | 北京 | 是 |
22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 | 是 |
23 | 中央音樂學院 | 北京 | 是 |
24 | 北京林業大學 | 北京 | 是 |
25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北京 | 是 |
26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北京 | 是 |
27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北京 | 是 |
28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北京 | 是 |
29 | 北京體育大學 | 北京 | 是 |
30 | 廈門大學 | 福建 | 是 |
31 | 福州大學 | 福建 | 是 |
32 | 蘭州大學 | 甘肅 | 是 |
33 | 中山大學 | 廣東 | 是 |
34 | 華南理工大學 | 廣東 | 是 |
35 | 暨南大學 | 廣東 | 是 |
36 | 華南師范大學 | 廣東 | 是 |
37 | 廣西大學 | 廣西 | 是 |
38 | 貴州大學 | 貴州 | 是 |
39 | 海南大學 | 海南 | 是 |
40 | 河北工業大學 | 河北 | 是 |
41 | 鄭州大學 | 河南 | 是 |
42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黑龍江 | 是 |
43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黑龍江 | 是 |
44 | 東北林業大學 | 黑龍江 | 是 |
45 | 東北農業大學 | 黑龍江 | 是 |
46 | 武漢大學 | 湖北 | 是 |
47 | 華中科技大學 | 湖北 | 是 |
48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湖北 | 是 |
49 | 華中師范大學 | 湖北 | 是 |
50 | 武漢理工大學 | 湖北 | 是 |
51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湖北 | 是 |
52 | 華中農業大學 | 湖北 | 是 |
53 | 國防科技大學 | 湖南 | 是 |
54 | 中南大學 | 湖南 | 是 |
55 | 湖南大學 | 湖南 | 是 |
56 | 湖南師范大學 | 湖南 | 是 |
57 | 吉林大學 | 吉林 | 是 |
58 | 東北師范大學 | 吉林 | 是 |
59 | 延邊大學 | 吉林 | 是 |
60 | 南京大學 | 江蘇 | 是 |
61 | 東南大學 | 江蘇 | 是 |
62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江蘇 | 是 |
63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蘇 | 是 |
64 | 河海大學 | 江蘇 | 是 |
65 | 蘇州大學 | 江蘇 | 是 |
66 | 南京師范大學 | 江蘇 | 是 |
67 | 江南大學 | 江蘇 | 是 |
68 | 中國藥科大學 | 江蘇 | 是 |
69 | 南京農業大學 | 江蘇 | 是 |
70 | 中國礦業大學 | 江蘇 | 是 |
71 | 南昌大學 | 江西 | 是 |
72 | 大連理工大學 | 遼寧 | 是 |
73 | 東北大學 | 遼寧 | 是 |
74 | 大連海事大學 | 遼寧 | 是 |
75 | 遼寧大學 | 遼寧 | 是 |
76 | 內蒙古大學 | 內蒙古 | 是 |
77 | 寧夏大學 | 寧夏 | 是 |
78 | 青海大學 | 青海 | 是 |
79 | 山東大學 | 山東 | 是 |
80 | 中國海洋大學 | 山東 | 是 |
81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山東 | 是 |
82 | 太原理工大學 | 山西 | 是 |
83 | 西安交通大學 | 陜西 | 是 |
84 | 西北工業大學 | 陜西 | 是 |
85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陜西 | 是 |
86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陜西 | 是 |
87 | 空軍軍醫大學 | 陜西 | 是 |
88 | 陜西師范大學 | 陜西 | 是 |
89 | 西北大學 | 陜西 | 是 |
90 | 長安大學 | 陜西 | 是 |
91 | 上海交通大學 | 上海 | 是 |
92 | 復旦大學 | 上海 | 是 |
93 | 同濟大學 | 上海 | 是 |
94 | 華東師范大學 | 上海 | 是 |
95 | 上海財經大學 | 上海 | 是 |
96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上海 | 是 |
97 | 上海大學 | 上海 | 是 |
98 | 華東理工大學 | 上海 | 是 |
99 | 海軍軍醫大學 | 上海 | 是 |
100 | 東華大學 | 上海 | 是 |
101 | 四川大學 | 四川 | 是 |
102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 | 是 |
103 | 西南財經大學 | 四川 | 是 |
104 | 西南交通大學 | 四川 | 是 |
105 | 四川農業大學 | 四川 | 是 |
106 | 南開大學 | 天津 | 是 |
107 | 天津大學 | 天津 | 是 |
108 | 天津醫科大學 | 天津 | 是 |
109 | 西藏大學 | 西藏 | 是 |
110 | 新疆大學 | 新疆 | 是 |
111 | 石河子大學 | 新疆 | 是 |
112 | 云南大學 | 云南 | 是 |
113 | 浙江大學 | 浙江 | 是 |
114 | 重慶大學 | 重慶 | 是 |
115 | 西南大學 | 重慶 | 是 |
三、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最新介紹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直屬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總和教育部共建。學校前身是1946年4月從華北聯合大學分離建校的晉察冀邊區行政干部學校,與中國人民大學同根同源。1949年初,學校遷至天津,更名為華北職工干部學校。1949年9月,根據劉少奇同志的指示,更名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干部學校。1984年,更名為中國工運學院,面向全國工會系統和社會開展成人學歷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12年,開展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華全國總工會 教育部關于共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意見》正式印發。2018年,開始在香港地區招收研究生。2021年11月,獲批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開展社會工作、新聞與傳播、公共管理3個專業研究生招生、培養與學位授予工作。2022年1月,中華全國總工會印發《關于支持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建設特色一流大學的意見》,更加堅定了全校師生建設特色一流大學的信心,學校發展邁入新的歷史階段。 自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受到黨和*的高度重視。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陳云、彭真、胡耀邦、尉健行、王兆國、孫春蘭、李建國、王東明等黨和*曾多次蒞臨學校指導工作或接見學校代表。2018年五一節前夕,**給我校勞模本科班學員回信,極大鼓舞了全校師生員工“弘揚特色創一流”的決心。 學校現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兩個校區,占地面積630畝,建筑面積34.58萬平米。學校圖書館擁有紙質藏書90萬余冊,電子圖書200余萬冊,電子期刊90余萬冊。截止2022年3月,學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5984人,其中研究生251人,本科生5733人,專科生507人。 學校多年堅持弘揚*、勞動特色、工會特色,堅定不移地走“特精尖”內涵式發展道路,已經發展成為勞動和工會領域學科門類較為齊全、完整的大學。學校設有馬克思主義學院、工會學院、勞動關系與人力資源學院、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社會工作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酒店管理學院、應用技術學院(工匠學院)、工會干部培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勞模學院)、勞動教育學院(勞動教育研究院)等14個學院和體育教學部、外語教學部2個公共教學部;開設勞動關系、人力資源管理、工商管理、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財務管理、法學、勞動與社會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工作、社會學、安全工程、職業衛生工程、漢語言文學、新聞學、戲劇影視文學、酒店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思想政治教育、應急技術與管理、勞動教育、旅游管理、應用統計學等24個普通本科專業,酒店管理、旅游英語2個專科專業。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以建設勞動和工會領域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校為目標,培育和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專家學者。截至2022年3月,全校共有教職工587人,其中專任教師380人。專任教師中,在聘教授46人,在聘副教授108人,博士研究生學歷教師占比53.95%。學校教師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4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基金獲得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名師6人,北京市優秀教師5人,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計劃入選者18人,全國三八紅旗手4人。 在70多年辦學實踐中,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立足工會,面向社會,服務和諧勞動關系建設,服務高素質工會干部隊伍建設和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著力培養“政治素質過硬、勞動情懷深厚、專業功底扎實、實踐能力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校勞動關系、法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社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為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此外,還擁有法學、勞動關系2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勞動關系協調與發展綜合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文化傳播創新人才培養教育團隊”“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教學育人團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勞模本科班)教學團隊”和“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會干部培訓核心教學團隊”5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勞動關系協調與發展實驗教學中心”“文化傳播實驗教學中心”2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北方凌云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中瑞環泰科技有限公司”2個北京高等學校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大力發展科學研究和智庫建設,擁有全國工會學研究會、中國工人歷史與現狀研究會、中國工會·勞動關系論壇等多個學術研究平臺,大國工匠與勞動模范研究所、“一帶一路”與勞動關系研究所等7個校屬研究機構和中國職工發展研究所等21個院(部)屬科研機構,形成了一支研究能力突出、社會影響力較大的研究團隊,在工人階級與工會理論、勞動關系、勞動法學、勞動經濟、職業安全衛生、勞動教育等方面的學術研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學校積極推進新型智庫建設。勞動關系和工會研究院以“資政、啟民、崇勞、厚生”為使命,聚焦重大問題,服務國家戰略,通過編輯研究動態、撰寫咨詢報告、發布藍皮書等形式推出高質量研究成果,為中央和全總相關決策提供智力服務。 學校現辦有三家學術刊物,《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致力于工會理論和勞動關系理論的深入研究,努力反映該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已形成鮮明的刊物特色和高品質的學術質量;《勞動教育評論》為國內首家勞動教育研究專門刊物,致力于繁榮勞動教育科學研究,為勞動教育學科建設及教育改革發展服務;《中國教工》為國家級教育綜合性學術期刊,以推動教育事業發展,促進中外教育交流為宗旨,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理論修養和運用教育理論指導實際工作的有益工具。 學校是全國工會干部培訓的最高學府,年均培訓工會干部6000余人次,同時舉辦高水平的繼續教育。自1992年以來,學校堅持舉辦勞模本科教育,為大批共和國勞動英模、“大國工匠”提供深造機會和成長空間,共計培養勞模學生778名,其中全國勞動模范275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42人;擔任全國人大代表20人,全國黨代會代表16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5人;9人獲中華技能大獎,5人所在團隊被授予全國示范性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4人被授予全國勞模創新工作室,7人被授予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1人獲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斗者”,2人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10余人受邀參加70周年國慶觀禮,10人受邀參加建黨100周年慶祝大會。 學校重視與國(境)內外教學及研究機構加強學術交流和聯系,先后與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荷蘭、波蘭、加拿大、阿根廷、新加坡、越南、俄羅斯、白俄羅斯、日本、韓國,以及港、澳、臺灣地區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國際勞工組織等開展了合作與學術交流活動,并與國(境)外10多所高校定期開展教師及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舉辦國際性和區域性學術會議。 當前,全校師生員工正在努力把學校建成我國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工會干部培訓的最高學府、勞動和工會領域研究的高端智庫,為把學校建成勞動和工會領域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學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