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黑龍江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四川工商學院在黑龍江招生錄取數據顯示,黑龍江考生上四川工商學院的分數在339至408分,位次為65517至18210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黑龍江高考考生需要考在339至408區間才能上四川工商學院。
一、黑龍江考多少分能上四川工商學院
1、2022年黑龍江考生上四川工商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5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5517名;
2、2021年黑龍江考生上四川工商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3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3714名;
3、2020年黑龍江考生上四川工商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38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4277名;
4、2022年黑龍江考生上四川工商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9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8707名;
5、2021年黑龍江考生上四川工商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9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8210名;
6、2020年黑龍江考生上四川工商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40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9884名;
二、四川工商學院在黑龍江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四川工商學院在黑龍江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黑龍江 | 理科 | 本二A | 357 | 65517 | 省教育廳 |
2022 | 黑龍江 | 文科 | 本二A | 398 | 18707 | 省教育廳 |
2、2021年四川工商學院在黑龍江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黑龍江 | 理科 | 本二A | 339 | 63714 | 省教育廳 |
2021 | 黑龍江 | 文科 | 本二A | 397 | 18210 | 省教育廳 |
3、2020年四川工商學院在黑龍江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黑龍江 | 理科 | 本二A | 382 | 64277 | 省教育廳 |
2020 | 黑龍江 | 文科 | 本二A | 408 | 19884 | 省教育廳 |
高考志愿填報的注意事項
在志愿填報的過程中,如果能正確把握志愿填報的梯度,就能增加被錄取的幾率。因此,考生要處理好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以及平行志愿之間的梯度要正確處理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高考志愿填報各批次的第一志愿很重要,特別是一些名牌院校第一志愿滿額率高。但這并不能說明二、三志愿就不再重要。
在每年的錄取中,總有一部分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要錄取第二志愿,甚至通過調劑、降分才能完成招生計劃。因此,不能因為第一志愿滿額率高就忽視第、三志愿填報。在各志愿填報時,一定要注意拉開梯度,慎重填報第二、三志愿。如有的本科一批院校,為了提高生源的質量,通過政策規定和志愿分數級差等形式,每年都在第二、三志愿中擇優錄取部分高分考生。
有些農、林礦、油、師范類,或者邊遠地區、名氣不大的院校,在第一志愿往往也有可能完不成招生計劃,需要到第二、三志愿去補錄。對于這類院校的志愿填報考生要慎重考慮,不要委曲求全,以免錄取后對院校不中意,導致不報到、退學等現象的發生。
學院和大學有什么不同
第一,大學和學院的建校規模是不一樣的,這也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大學是帶有綜合性質的,所以一般學校師生人數會比較多,占地面積也大,至少要包含三個學院以上。而學院就不一樣了,更加側重于專業性質,會培養出很多專業的人才。
現在也有不少學院為了改名為大學,而費盡了心思,畢竟改為大學之后,就相當于變相地告訴接以后的考生們,我們學校的實力變得更強了,所可容納的師生類型也更加的廣泛,不再像原來一樣僅僅是部分專業師生的“天地”了。
第二,大學和學院的師資力量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大學教師20%以上要有博士學歷,50%以上要有碩士學歷,教授人數也要100人以上,但是學院就不一樣了,只需碩士學歷以上的教師占30%以上,教授人數超過十人即可。
第三,二者培養人才的方向不同。大學的學習更像是帶有研究性質的,所以科研成就和成果也要比學院多,而學院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們的專業技能,以便學生們能夠更好地就業。
不過大學也分好壞,學院更是如此,學生們將來是否能夠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還是要看學生們的個人能力,個人能力出眾,就會比其他人得到更多機會。
三、四川工商學院最新介紹
四川工商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綜合性民辦普通本科高校。 始建于2001年的“四川師范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2004 年設置為獨立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2015年轉設為普通本科高校。建有成都和眉山 2 個校區,分別坐落在成都市郫都區和眉山市東坡區。 學校堅持*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秉承“明德、博學、求實、創新”的校訓,堅守“三心三實”的辦學初心,踐行“崇工重商、理實兼優”的辦學理念,實施“人才強校、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的發展戰略,堅持“根植地方、應用為徑、開放融合、學以致用”的辦學思路,確立“同類院校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發展目標。立足地方發展需要,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辦學條件 學校占地面積2076.15畝。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81億元,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8196元;各類實驗實訓室239個;館藏紙質圖書231.83萬冊,圖書館內建有“三蘇”文化館;校企合作校外實踐基地83個。網絡基礎設施完備,校園網覆蓋全校。 師資隊伍 學校在編教職工1170人。教師隊伍中高級職稱占比33.61%;碩士、博士學位占比69.43%。國家(省、市)級優秀教師、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師德標兵、享受政府津貼專家等30余人;獲批省級“課程思政”教學示范團隊1個,省級優秀教學科研團隊3個。 學科專業 學校現有二級學院11個,專業涵蓋工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文學、藝術學6大學科門類。近三年建有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應用型示范專業6個、省級重點特色專業7個;10余次在全國全省專業建設會上作經驗交流,30余所兄弟院校來校考察學習;學校承擔省(市)級教學科研項目450余項,獲得各類教學科研經費600余萬,獲得省市級教學科研成果獎14項。 轉型改革 學校于2017年被列為四川省整體轉型發展改革試點高校,實施轉型發展“一二三行動計劃”,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機制保障”四大工程,實現辦學思路“四個轉向”。轉型改革經驗2次被省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專題報送省委省政府等四大班子,并轉發至全省各地(市、州)和各高校學習推廣,先后8次在全國全省作經驗交流;典型案例10余次被媒體報道。2018年被評為四川省整體轉型發展改革優秀單位和四川省教育改革創新發展典型學校。 辦學特色 學校建設“以文育人、德才兼修”“開放融合、服務地方”“創新創業、協同育人”三大辦學特色。立足“東坡故里,千載詩書城”,建設以“三蘇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實施“五位一體”文化育人工程,打造“三蘇文化”校園。推行“四個融入”,實施“兩個轉化”,近三年完成服務地方項目50余個;搭建思政實踐育人平臺,在涼山州鹽源縣實施“四百科教幫扶工程”,推廣作物新品種及新技術,獲得直接經濟效益9000余萬元,學校成為全省唯一一所連續3年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定點扶貧民辦高校。踐行“三聯四融”創新創業模式,2017年起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近三年,獲省級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8項、雙創競賽獲獎111項、學科競賽獲獎600余項,大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獲省級眾創空間等榮譽。 人才培養 突出教學中心地位,穩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圍繞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優先、應用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思路,重點面向“新工科”“新商科”,探索以“產教融合、實訓貫通”為主要特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注重開放式辦學,通過校地、校企合作,整合社會資源,建立了中興通信學院等5個現代產業學院;與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的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近三年,本科新生報到率均超過95%,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吻合度為96.28%,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超過90%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總體滿意度達95%以上。已為社會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6萬余人。 黨的建設 充分發揮黨委政治核心作用,踐行“強化三大建設、凸顯四大功能”的黨建工作模式,強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依法治校,健全基層黨組織,為學校建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思想和組織保證,成效顯著。圖書館黨支部獲教育部首批“全國黨建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并通過驗收,獲“四川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個學生黨支部榮獲“四川省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單位;1個教師黨支部榮獲“四川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黨建工作創新案例在全省作交流。民辦高校“黨建改革”獲省級體制機制改革重點支持建設項目。 學校聲譽 近三年,學校榮獲“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單位”“四川省文明校園”“四川省園林式校園”“四川省高校整體轉型改革先進單位”“四川省高校后勤工作先進單位”“四川省先進圖書館”“四川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四川省教育改革創新杰出試點單位”等榮譽稱號。大風車網2019年中學信賴的四川省十大本科高校。2019年“中國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省域科研綜合競爭指數”位列四川省同類院校第一。在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中,連續五年(2017-2021年)躋身中國高水平民辦大學行列,其中2017年、2018年、2020年三年綜合實力排行四川同類民辦大學第一。 面向未來,學校將以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為契機,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規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完善頂層設計,推進內涵建設、轉型改革、特色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精準施策,認真整改,穩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努力把學校建成全國同類院校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以上信息截止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