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湖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喀什大學在湖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湖北考生上喀什大學的分數在451至472分,位次為96821至25655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湖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51至472區間才能上喀什大學。
一、湖北考多少分能上喀什大學
1、2022年湖北考生上喀什大學:歷史(歷史+政治)最低分需要48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8445名;
2、2022年湖北考生上喀什大學:歷史(歷史+(政或地))最低分需要49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5655名;
3、2022年湖北考生上喀什大學:物理(物理+化學)最低分需要45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6821名;
4、2022年湖北考生上喀什大學:物理(物理+(政或地))最低分需要455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4731名;
5、2021年湖北考生上喀什大學:物理(物理+化學)最低分需要45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1584名;
6、2021年湖北考生上喀什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5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7834名;
7、2021年湖北考生上喀什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6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5882名;
8、2020年湖北考生上喀什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5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0477名;
二、喀什大學在湖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喀什大學在湖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湖北 | 歷史 | 歷史+政治 | 本科 | 483 | 28445 | 省政府 |
2022 | 湖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84 | 28040 | 省政府 |
2022 | 湖北 | 歷史 | 歷史+(化或生) | 本科 | 488 | 26435 | 省政府 |
2022 | 湖北 | 歷史 | 歷史+(政或地) | 本科 | 490 | 25655 | 省政府 |
2022 | 湖北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452 | 96821 | 省政府 |
2022 | 湖北 | 物理 | 物理+(化或生) | 本科 | 452 | 96821 | 省政府 |
2022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54 | 95407 | 省政府 |
2022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54 | 95407 | 省政府 |
2022 | 湖北 | 物理 | 物理+(政或地) | 本科 | 455 | 94731 | 省政府 |
2、2021年喀什大學在湖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湖北 | 歷史 | 歷史+政治 | 本科 | 512 | 31329 | 省政府 |
2021 | 湖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16 | 29547 | 省政府 |
2021 | 湖北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451 | 91584 | 省政府 |
2021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59 | 87834 | 省政府 |
2021 | 湖北 | 物理 | 物理+(化或生) | 本科 | 459 | 87834 | 省政府 |
2021 | 湖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63 | 85882 | 省政府 |
3、2020年喀什大學在湖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湖北 | 理科 | - | 本二 | 456 | 90477 | 省政府 |
2020 | 湖北 | 文科 | - | 本二 | 472 | 29618 | 省政府 |
高考志愿地方專項計劃報名要求
1、高考報名時具有國貧專項計劃中當地省份所屬困難縣戶口且連續滿六年。具有戶口所在縣高中三年學籍(在戶口所在縣實際就讀,并在戶口所在縣參加高中畢業會考)。
2、各省份結合實際情況報名條件各有不同,上述條件或有出入僅供參考,詳細情況請詢當地教育部門。
3、專項計劃實行動態管理,由國家進行總體規劃和統一部署,集中組織部分高等教育資源,緊密結合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重點需求,定向招收貧困地區考生。
二本最好的大學有哪些
二本最好的大學有北京工商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于1999年6月由北京輕工業學院、北京商學院、機械工業管理干部學院合并組建而成。有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級檢測中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科技部中國-加拿大聯合實驗室;農業科學學科進入ESI排名世界前1%。
最好的二本大學有溫州醫科大學
溫州醫科大學創辦于1912年,是浙江省政府、國家衛生健康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學校在眼科疾病方面的研究與實力非常拔尖,擁有眼科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人才培養能力一流。
各省吃香的二本大學
黑龍江省二本:黑龍江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
湖南省二本:湘潭大學
吉林省二本:長春理工大學、東北電力大學
山東省二本:山東農業大學、青島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青島科技大學
福建省二本:福建師范大學、華僑大學
山西省二本:山西大學
江蘇省二本:南京工業大學、江蘇大學、揚州大學
遼寧二本:中國醫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沈陽藥科大學
河北二本:燕山大學、河北大學
廣東省二本:深圳大學、廣東外貿、廣州大學、廣東工業大學
河南省二本: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
云南省二本:昆明理工大學
北京二本: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北京帶大學)
陜西省二本: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延安大學
湖北二本:湖北大學
三、喀什大學最新介紹
喀什大學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素有“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之稱的喀什,是祖國最西部一所以培養基礎教育師資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使命的多科性本科學校。 學校始建于1962年,前身為喀什師范?茖W校,從建校到1978年底的16年間,是自治區5所高等院校(新疆大學、新疆工學院、八一農學院、新疆醫學院、新疆喀什師范專科學校)中唯一一所高等師范院校,在新疆特別是南疆基礎教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78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喀什師范學院。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權單位資格,開始承擔碩士研究生培養任務。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取得了優秀成績。2012年,被列為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工程高校。2015年4月,更名為喀什大學。2017年6月,被確定為全國100所轉型發展試點高校之一。1994年、2009年,先后兩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光榮稱號;,中國語系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光榮稱號。 學,F有16個教學單位,55個本科專業(含4個專業方向):其中,師范類專業23個,非師范類專業32個,涵蓋理學、工學、文學、教育學、藝術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歷史學九個學科門類。有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1個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3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1個自治區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專業、1個自治區創新創業示范專業、1個自治區戰略新興專業、有2個自治區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3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 學,F有教職工1255人,其中專任教師804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631人,占專任教師的78.48%,其中博士156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313人,占專任教師的38.93%。 學,F有在校學生23054人。擁有高臺和新泉2個校區,占地面積166.07萬平方米,教學設施設備先進,教學環境舒適。圖書館總面積5.3萬平方米,藏書138萬冊,電子圖書70萬種,訂購知網、萬方、維普、超星等數據庫13個,形成包含紙質圖書、期刊、電子圖書、數據庫等多類型、多載體的館藏資源體系;校園網及5G通信網絡覆蓋全校,能夠滿足信息化時代人才培養需要;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6億元,擁有完善的較高標準的教學實驗設備和文化、體育、衛生等設施,滿足教育教學所需,全面保障和服務于學校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 建校以來,學校在*、國務院、教育部的重視關懷下,在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自治區教育工委、教育廳的正確領導下,在對口援疆省市的關心愛護和大力支持下,學校秉承“胡楊般堅韌、紅燭般奉獻”的大學精神、凝練了“和諧包容、勵志圖強”的校訓,形成了“以穩定為前提,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引領,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生命線,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培養合格人才為目標”的辦學思路,不僅為新疆基礎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積累了豐富的高等教育辦學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特色,鍛造了內涵深厚的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堅持為新疆特別是南疆地區的基礎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共培養了10萬余名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養和扎實專業技能的基礎教育師資和各類專門人才。 面對新時代歷史的重任,喀什大學全體師生勇于創新,敢于擔當,堅持*辦學方向,聚焦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區域特色鮮明、教師教育優勢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完善,在周邊具有影響力的多科性、應用型大學,為新疆尤其是南疆的基礎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