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湖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大連海洋大學在湖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湖南考生上大連海洋大學的分數在467至467分,位次為107696至61459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湖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67至467區間才能上大連海洋大學。
一、湖南考多少分能上大連海洋大學
1、2022年湖南考生上大連海洋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8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0557名;
2、2022年湖南考生上大連海洋大學:物理(物理+(化學或生物))最低分需要48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8451名;
3、2022年湖南考生上大連海洋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51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61459名;
4、2021年湖南考生上大連海洋大學:物理(物理+(化學或生物))最低分需要49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3646名;
5、2021年湖南考生上大連海洋大學: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50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79900名;
6、2020年湖南考生上大連海洋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6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7696名;
二、大連海洋大學在湖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大連海洋大學在湖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湖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81 | 90557 | 省政府 |
2022 | 湖南 | 物理 | 物理+(化學或生物) | 本科 | 483 | 88451 | 省政府 |
2022 | 湖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11 | 61459 | 省政府 |
2、2021年大連海洋大學在湖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湖南 | 物理 | 物理+(化學或生物) | 本科 | 498 | 83646 | 省政府 |
2021 | 湖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02 | 79900 | 省政府 |
3、2020年大連海洋大學在湖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湖南 | 理科 | - | 本二 | 467 | 107696 | 省政府 |
分低適合報的二本大學有哪些
剛過二本線的公辦大學有: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中外合作)、長春師范大學(藝術類)、廣西藝術學院、新疆科技學院、新疆工程學院、新疆農業大學(較高收費)、唐山學院、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等。
分低適合報的二本公辦大學有山東農業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山東農業大學的優勢學科是農業科學,特色學科為生命科學,并且協調各學科共同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是一所十分有實力的老牌本科院校,同學們要是可以以本科線的成績進入山東農業大學,那可真就是“撿漏”了。
剛過二本線能上公辦大學嗎
剛過二本分數線可以上二本大學,但是大多數只能上民辦院校,上不了公辦院校。要想讀個公辦二本,你必須要高出二本線幾十分,甚至好多不錯的二本要過了一本線才能上。
根據二本線劃定規定,一般高考試卷評卷工作結束后,文科和理科按高分到低分排序,然后根據當年二本招生人數,包括外省和本省院校,按照1:1.2劃定二本分數線。
總結一下,一是劃定二本線的時候多出了20%的名額,二是二本和三本合并,現在的二本線就是以前的三本線。所以說剛過二本線離上一所公辦二本還差得不少,并不是說過了二本線就一定能上公辦二本了。
征集志愿填報說明
1.在征集志愿時,有些院校有最低位次的要求,沒有達到院校征集志愿最低位次要求的考生不得填報該院校。
2.征集志愿的錄取分數可出現兩種情況:
(1)錄取分數比首輪投檔線高。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在征集志愿時,錄取分數不降反升,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為參加征集志愿的高校和專業的數量少,而競爭的人數多,這其中不乏高分考生。
(2)錄取分數低于院校所在批次線。有的高校在第一次征集志愿后仍然沒有完成招生計劃,就有可能進行第二次甚至多次征集志愿。對征集志愿錄取結束后仍未完成招生計劃的院校,根據院校申請,可以降分錄取考生。
例如,二本高分段的考生可通過征集志愿獲得一本專業的錄取資格。也就是說,部分院校會降到所在批次分數線下招錄考生,對許多考生來說,這是一個沖破批次線限制的寶貴機會。
三、大連海洋大學最新介紹
大連海洋大學是我國北方地區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農、工、理、管、文、法、經、藝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學校創建于1952年,前身為東北水產技術學校,1958年升格為大連水產專科學校,1978年升格為大連水產學院。2000年由農業部劃轉遼寧省管理。2010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大連海洋大學。 學校坐落于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有黃海校區、渤海校區和瓦房店校區3個校區,占地面積74萬平方米,教學、科研使用海域面積6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學校現設有15個學院、1個教學部。有教職工近1200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7個,有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12個,分布在農業、法律、翻譯、土木水利、機械、電子信息等6個類別,有46個本科專業。2017年,學校入選“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學科體系完善,優勢特色學科明顯。水產一級學科為遼寧省“雙一流”建設學科,該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并列第四。擁有國家級多學科協同創新平臺——大連海洋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 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承擔質量工程項目和教研教改項目。“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建設有自己特色的淡水漁業教學體系”曾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水產養殖學專業(本科)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曾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在近兩屆教學成果評選中,獲得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5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7項。有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9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4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項目;1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14個省級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1個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建設項目,1個省級實訓培訓基地。獲批1個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1個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個國家級地方高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建設點。4個省級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專業,4個省級本科特色(示范)專業,3個省級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省級本科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本科重點支持專業;9個省級向應用型轉變試點專業,3個省級向應用型轉變示范專業;1個省級本科課程體系國際化試點專業;1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8個省級一流本科建設點;1個遼寧省緊缺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已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門,教育部新農科項目3個。省級精品課程22門,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項,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4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 學校有較為完備的教學科研平臺。有農業農村部刺參遺傳育種中心1個,國家海藻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1個,農業農村部重點開放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海洋法律與政策東北亞研究中心1個,農業農村部中國漁政執法研究咨詢中心1個,遼寧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高校重大科技平臺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級科技服務中心1個,省高校重大科技平臺2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省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重點基地1個。 學校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十二五”以來,學校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海洋公益專項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535余項,其中國家級225項,省部級915項。有68項科研成果獲市級及以上獎勵,其中國家級2項,省部級36項。“海水池塘高效清潔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刺參健康養殖綜合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應用”分別于2012年、201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學校主持完成的“刺參疾病的發生機制及無公害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于2013年獲得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二等獎;學校主持完成的“北方典型河口灘涂生物資源恢復與生境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獲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學校主持完成的“沙蠶生物濾池研制及其在海珍品循環養殖中應用”獲2015年獲得遼寧省技術發明二等獎;學校主持完成的“基于生態系統的北方海域全產業鏈現代海洋牧場生產模式構建與示范”獲2017年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學校主持完成的“基于多生物功能群資源恢復的北方河口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技術應用與示范”獲2017年遼寧省技術發明三等獎;學校主持完成的“營養與免疫集成調控技術在刺參健康養殖中的應用及推廣”獲2018年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學校主持完成的“紅鰭東方鲀健康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9年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學校主持完成的“公安機關治安管理執法規范指南”獲2011-2012年度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學校主持完成的“追繳腐敗犯罪所得國際司法協助研究”獲2017年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另外,學校獲批4個水產新品種:中間球海膽“大金”、菲律賓蛤仔“斑馬蛤”和菲律賓蛤仔“白斑馬蛤”和蝦夷扇貝“明月貝”。 學校擁有一支結構相對合理,學科領域覆蓋較全的師資隊伍,有專任教師869人,具有高級職稱的414人。目前,有“雙聘院士”5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務院水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86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人、委員2人,農業部農業科研杰出人才3人,農業部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5人,遼寧攀登學者1人,遼寧特聘教授5人,遼寧杰出科技工作者2人,享受各級政府特殊津貼17人,“興遼英才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4人,“興遼英才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領軍人才1人,入選省百千萬人才工程102人,其中百人層次17人、千人層次31人,省高等學校優秀人才支持計劃51人,遼寧青年科技獎十大英才1人,省農業領域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計劃9人,省、市優秀專家27人,省高校教學名師18人,省高校專業帶頭人7人,大連市領軍人才3人及領軍后備人才7人,大連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人,大連市青年科技之星培育計劃36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9個,有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農業農村部農業科研創新團隊3個,遼寧省農業科技創新團隊6個,遼寧省高等學校創新團隊5個,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1個。 學校擁有濃厚的藍色育人氛圍,形成了以“學貫江海、德潤方厚”的校訓精神和“兼容并蓄、追求卓越”的大海大精神的藍色大學文化特色。學校積極倡導”厚德博學、為人師表”的教風,不斷培育“明德尚學、志存高遠”的學風,精心打造文化品牌項目“藍色講壇”,擁有“海洋之聲合唱團”等各類文體、科技學生社團,定期舉辦校園文化節,不斷豐富第二課堂科技文化活動,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學校先后與世界13個國家(地區)的72所院校(機構)簽訂了友好協議,涉及亞洲、北美洲、歐洲、大洋洲,學校的對外影響和國際聲譽不斷提升。學校大力開展國際教育,擁有新西蘭奧塔哥理工學院“3+1”合作舉辦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教育項目,與英國、美國、俄羅斯、韓國、日本、澳大利亞、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多所高校舉辦校際交流和聯合培養項目,并于2020年成功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聯盟”,任中方常務理事。學校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招收培養多種模式和層次的來華留學生,學生生源涉及日本、韓國、俄羅斯、孟加拉、赤道幾內亞等國家。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學校將全力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以建設“藍色大學”為發展理念,朝著“特色鮮明、國家一流研究應用型海洋大學”的奮斗目標加速邁進! (2020年11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