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家風家教故事征文【一】
一個家族的興旺,是要靠一代或幾代人的努力和積淀,長此以往,代代相傳。這種言傳身教及其這些零散的只言片語,鑄就了治家興家的經驗總結,引領其家庭走向興旺輝煌,進而彰顯出家庭的特點和風格或風尚,這就是家風。家風是變化的。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外甥看老舅,侄女看親姑?词裁?就看他們如何做人做事。把看到的故事在家庭成員中交流、探討,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這就是學習、觀摩的過程,就是充實、調整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做人做事的體驗變成準則,變成思想觀念,變成自覺,左右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即使外人不讓你那么做都很難。家庭每個成員的共同自覺,就是家風。
下面根據記憶所及,就我家的家教家風擇要整理如下,雖屬一鱗半爪,在我心目中卻彌足珍貴。從我記事起,全家人吃飯時依次圍在一桌,必須待長輩進餐,晚輩才可進餐,同時大人邊管娃喂飯,顯得格外其樂融融。席間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大概是傳承家教的最佳時間。當然隨時隨地都可進行,不拘一格,有時拉家常、有時談時政、有時講禮儀、有時論處世、有時還引發出些小故事。例如:《鞭打蘆花》是說古時有一賢智少年,早年喪母,其父親續弦又生一弟,寒冬臘月,
其弟身著棉衣雖薄而動作如常,未見寒意。但他棉衣雖厚,卻嗇縮不前,父親誤以為萎懶,執鞭竟打,衣破處蘆花綻出,父親識透繼母虐待之心,決意將其休掉,他竟勸阻父親言道:“母在一子單,母去兩子寒”父覺得言之有理,只好作罷。繼母倍感羞慚自愧,若被休掉,我兒豈不亦受凍餓之苦?從此痛改前非,善待二子。用兩句話成全了一個家庭,同時又感化了繼母,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事。其才智氣度令人敬佩,確實讓人受益匪淺,啟迪良多。
家教的傳承除借以上類似故事外,還有更多的名言警句和零散的只言片語。為了敘述方便,將其歸納為勵志上進、修身養德、勤儉節約和處世為人四個方面略加闡述。
一、勵志上進的教育
人非生而知之,要涉獵社會,就必須有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知識和社會人文知識。雖不能博學通覽,但學無止境,多多益善,況且天下父母誰不望子成龍。故先輩常諄諄教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又如“學如積薪”也就是說知識在于積累,也在于循序漸進才有“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之喻。唯恐為學不刻苦努力,由于年幼生活安逸沒有壓力,學業因之荒廢,因此提出“古之圣賢豪杰無不從困苦中來哉,”給以借鑒。更有“如負薪、如?角、如囊螢、如映雪”的小故事給以鞭策!吧傩〔慌,老大徒傷悲”知識能改變命運,但又
要認識到學習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更要珍惜光陰,故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訓誡,更提醒不但說“有志者事竟成”,況且還要堅韌不拔的毅力,“鐵棒磨繡針,功到自然成”則是口頭禪。可見先輩渴望子孫成材的良苦用心。
二、修身養德的訓誡
諸葛亮戒子書中提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意思是修身必使其身心處于清靜無為境界,然后通過自強不息地學習,升華對天時地利社會物候能夠做出正確的認識與判斷,形成各自獨特的見解,從而指導個人的思想行為,很好地服務于社會,成為國家有用之才,把所獲成果貢獻給社會,讓民眾分享,不擅自奢華浪費,這大概就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含義,正一副對聯中寫到:“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其實修身是修純粹素樸、真誠無妄、自然無為之道德,那么個人就應當正確把握自己,首先做到舉止規范、處事豁達、通曉事理、光明磊落,借鑒“人貴有自知之明”“窮有志氣富有德”,奉行“言必信、行必果”,“應人事小、誤人事大”的諾言。在救濟鄉親的困難時,常以“饑時給一口,勝似飽時給一斗”,不做錦上添花的小人,要做雪中送炭的君子,始終保持厚德載物。
三、勤儉節約的提醒
勤儉節約是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在日常言:“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與“勤能補拙”鼓勵子孫學習工作必須刻苦勤快,只有這樣“功夫不負有心人”.光勤勞不知節儉,豐碩的成果會被白白浪費掉,實為憾事。所以“省下的就是掙下的”和“打牛千鞭不舍粟米一顆”,及“稀吃三年買頭牛,稠吃三年賣頭!倍际亲屓饲谘a拙儉養廉的懿范垂訓。這次政府推出的“光盤行動”和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國家,無不遙相呼應,故應繼續發揚。
四、處世為人的規勸
通過修身養德最終還是如何落實到處世為人的實際行動上!鞍偕菩橄取笔窍容呌说慕涷灲Y晶,假如一個人不孝敬父母,有誰敢與他交往共事,因為他在人心目中名譽太糟。所以只有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那子孫也照樣會孝敬你、照顧你,師長也會尊重你、信任你,這樣你的事業才會興旺發達。正如孟子所云:“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滿招損,謙受益”是先輩留給我們處世為人的經驗總結。只有虛懷若谷,才能盛得無限物資,滿則無處著落。毛*曾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總是讓人處世應當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在社交中,語言可以交流思想傳遞訊息,然而就有“言多必失”“禍從口出”之誡。故“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顯得十分重要。我家就有“聽話如同嘗湯”和“話有三說,巧者為妙”的訓誡。謹記“一句好話三冬暖,惡語出唇六月寒”的諺語,提高自己的辦事能力。
教師家風家教故事征文【二】
我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四口之家,父母是普通的農民,姐姐是一名人民教師。記憶中祖上沒有什么名人,也沒有成文的家風家教世代流傳,但家中父母和姐姐為人處世的方式和一些樸素的言語,簡單平凡卻不乏大道理,在無形中言傳身教、耳濡目染。
“要勤儉節約,不能浪費”
記得有一次在家中收拾衣服,看到有些破舊的衣服就收拾到一邊,準備扔掉。母親看到放在一旁的舊衣物就問道:“這些是準備做什么用的?”“已經都舊了,收起來準備一起扔掉”我答道。她二話不說,彎下腰來,一件一件拿在手中摩挲,隨后說道:“這衣服雖不能穿,還能做其他用途呢,先別扔,放我那里!敝螅赣H做起了手工活,將衣物裁剪成擦地的抹布,別說,用起來還挺順手。慢慢,我才明白,母親的勤儉節約,不僅僅是節省錢,更重要的意義是對于資源的珍惜、對自己與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
“巷子干凈了,心情也跟著清爽了”
老家的房子是一個巷子口內帶院子的平房,父親每天早上都會打掃衛生,用掃帚清掃灰塵,不只是清掃自家屋內和院子,連整條巷子他都會一并掃一掃。在不理解父親做法的時候,我曾經問過他,問他為什么每天都要掃巷子,住在巷子里的又不止我們一家,別家怎么就不掃一掃呢。他的回答是,做任何事,都不要管別人怎么想怎么做,做好自己就行了。巷子雖然是公共區域,但也是通往家的必經之路,看到巷子干凈了,心情也跟著清爽了。在他的話語中,我懂得了父親不只是愛自己的“小家”,也愛公共區域里的“大家”。有的時候周末回家,我也會拿上掃帚掃一掃巷子,在掃除巷子灰塵的同時,也掃除心靈上的灰塵。
“多讀書,讀好書”
姐姐一畢業就在離家不遠的一所學校當教師,至今已有七個年頭了,在這七年的教學生涯中,她對學生們的要求很簡單,只有兩句話:多讀書,做好人。她經常鼓勵學生們看各種各樣的書籍,教育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在她心中,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要注重言傳身教。她不僅對學生嚴要求,對自己也是一樣,要求自己每月至少讀一本書,范圍廣泛,散文、詩集、自傳、小說等等,她會根據當月的心情挑選書籍去閱讀,一邊讀還一邊作記錄,慢慢地,讀書成了一種習慣,成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她的影響下,我也開始喜歡上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去憂解煩定心性,陶冶性情美心靈。
去年年底,我通過遴選考試考入縣紀委宣傳部工作,工作以來每次回家,母親都會對我提要求,要認真工作,不要怕苦怕累,寧愿多干活,不要多抱怨,要規規矩矩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母親的話簡單樸實,我也牢記在心,在學習上認真踏實;在生活中,對待身邊的人畢恭畢敬;在工作中,扎實穩重,勤懇能干,愿意幫助別人。
教師家風家教故事征文【三】
一個國家,井然有序的社會運轉需要法治力量來約束,一個家庭,恪守一生的家訓家風需要后人來傳承發揚。中國人深信言傳身教的榜樣力量,對文化的傳承更是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夠相提并論。如果把社會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那么個體中的每個微小的細胞就是千千萬萬個家庭,一個細胞如果發生了質變,那其他細胞也會被影響,久而久之,完整的生命個體就會受影響而發生變化;反之,如果每個細胞所呈現的都是健康的體征,那個體也會洋溢著溫暖的氣息,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這樣看來,家庭風氣所傳達的內容是不容忽視的,它甚至在整個*核心體系中也是至關重要的。家風帶動民風,民風顯現家風,對此,我深信不疑!
父親、母親離開我們已經很多年了,每每憶起他們,二老在世時的一言一行卻時時印刻在我心上,并身體力行地傳承著。二老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但在他們身上一樣也閃耀著金子般的光芒,范文《家風好故事征文》。勤勞善良、淳樸誠信、樂于助人是他們的性格本色。父親沒有讀過一天書,但通過刻苦自學,他寫得一手好字,撥得一手好算盤;母親是"賢妻良母"的典范,在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務,茶飯女紅都是"一把刷子",父親過世很早,瘦弱的她獨自挑起家庭重擔,養育八個子女成家立業。她從不跟人斤斤計較,總是愛站在對方的角度看矛盾糾紛,"吃虧是福"也是她時時掛在嘴邊的話語。不論是遠處老家來的親戚,還是近處鄰居村民,她總是掏心窩子的對待人家,噓寒問暖,不求回報,村里好多人都說她"傻",現在想來,母親一點也不傻,生活雖然艱辛,但她每天都很快樂,不管說她是"傻子"的人,還是說她是個好人的人,都很敬重她。母親的一言一行,潛默移化地影響著我,讓我秉持著與人仁善、豁達隨和、淡泊無爭、感恩知足的人生態度活在世上。
我們家姐姐妹妹眾多,我算是一棵"獨苗",本應是被"寵著""慣著"的寶貝疙瘩,但在父母親這里卻完全行不通。"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育兒理念徹底打消了我本想稱王稱霸的念頭,開始了我和姐姐妹妹們一視同仁的平等生活。割草收麥、打柴放牛、挑水看瓜等等既繁重又瑣碎的農活家務沒有我沒干過的。當時我很不理解父親的"狠心",現在回想起來,才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如今的我肯吃苦、耐性足、性格堅韌、恪守職責,父親贈給我的"禮物"讓我真是受益終生。
記得有一次我和我姐因"嘴饞貪吃",在"月黑風高夜"去大隊的果園里采摘了些毛杏子,沒想到被父親發現了,他立即實行了"家法",讓我倆跪在他面前,開始細細"審問"起來,繼而開始了他"從小偷針、到大偷牛"的說教,我們狡辯說又沒人知道,他生氣地叫道:"怎么沒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人做事,天在看!"后來聽奶奶說,第二天一早父親就到隊里如實匯報了此事,最終"贓物"折價,扣了"工分"才算了事;還有一次,自認天下無敵的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家里的柜子里擅自拿出了2元"巨款",偷偷跑到離家8公里之外的紅星四場書店,買了十幾本我最心愛的小人書,回家后又不敢留下"罪證",于是就把這些小人書全部放進了牛槽里,然后填滿草料加以掩蓋,本以為這件事做的天衣無縫,誰知第二天還在睡夢中的我,就被父親揪起"家法"伺候,父親問我:"是不是拿柜子里的錢了?"我死不認賬,無奈父親拿出了"罪證",心里打鼓的我依然不予"坦白",最終招致一頓"皮帶炒肉".到了吃下午飯的時候,父親說起我來,說你愛看書我不反對,是好事,我支持。但這次你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不該偷錢,二是犯錯還死不悔改,人不怕犯錯,就怕不認錯、改錯。這些道理對于當時的我來說可能并不十分理解,現在回想起來,父親的話卻是那么的真切,其實這些道理無形中就在我的心里扎了根,發了芽,處處影響著我改變,時時鞭策著我前行。
上小學的時候,我有嚴重的厭學癥,眼瞅著小學生活就要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日子中臨近結業的時候,父親用工整的小楷字給我寫了28字寄語?"小子讀書不用心,不知書中有黃金,早知書中有黃金,高挑明燈下苦功".當時不知是因為寄語對我的觸動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升初中時,我毅然決然提出要去鄉重點中學讀書,父親聽了十分高興,連忙把家里唯一的一輛自行車細心地檢查修整了一遍,并為我備齊了生活學習用品。開學時,我約好同學,騎著父親為我修理好的自行車到離家15公里遠的鄉中學開始了我的中學生涯。初中三年的我刻苦努力,發憤學習,努力做到了父親筆下的"高挑明燈下苦功",畢業之后,我如愿考上了中專并分配了工作,可謂順風順水。我想:如果沒有父親當年的那一番旁敲側擊,想必現在的我還在為當年的少不經事而懊惱,父親的良苦用心在我也成為父親后而更覺得貼心,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如今的我也是一位父親,我也毫無保留地將從父母親那里傳承的優秀品質延續給我的孩子,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家庭傳統不能丟棄,醇厚的教養藝術不能斷層。多少古今賢人偉人、先進人物為我們示范著榜樣的力量,優良家風必須一代代傳承下去!
人到中年的我,工作態度、為人處世均得到組織、同事和朋友們的一致肯定,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親對我言傳身教式的教導,這是我做人的"根本",是我不斷凈化自己、提升自己的力量源泉。父親母親并沒有看到現今的我遵守教導,恪守自律所獲得的"寶貴財富",但我相信,他們會化作夜空中的璀璨星辰,為我們子子孫孫保駕護航!
教師家風家教故事征文【四】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才能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每個家庭都有著各自的家風,只要能從中體悟到積極、健康的正能量,就是好家風,好家風是無聲的教誨,銘記在心、代代受益。
《朱子治家格言》有: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紀曉嵐四戒四宜有:戒晚起、戒懶惰、戒奢華、戒驕傲;宜勤讀、宜敬師、宜愛眾、宜慎食。曾國藩十六字箴言家風有:家儉則興,人勤則;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我們祖上并沒有傳下如此這般的正式格言家訓,但在父母親的生活、行動、言語等諸多細節中,或許能捕捉我們家家風的蹤影。
據母親所說,父親年輕時家境還算可以,但后來奶奶患了重病,爺爺身體也日漸衰弱,家里的積蓄很快就花光了。家里重擔全部落在剛二十出頭的父親身上,哥哥的出生無疑又加重了他身上的擔子。父親和叔叔去隔壁村莊做幫工,老爸做瓦匠,叔叔做木匠,臟活、苦活、累活,沒有半句怨言,收入不多,加上從親戚鄰居家借的,勉強支撐奶奶的醫藥費和一家幾口的口糧。奶奶終究還是沒有逃過病魔的魔掌,幾年后離開了人世,家里欠下了不小的一筆債。爸爸和叔叔依舊是咬緊牙關,或臟或苦,或大或小,只要能賺來錢,都勤快的去干,后來活兒越來越多,都有了伙計跟著他們干,再后來,附近的活兒少了,爸爸就去縣里攬一些小工程,一點一滴,終于還清了之前的債務。
在我小的時候,家里條件并沒有改善多少,懵懂的我很是奇怪為什么老爸帶著一群人干活,家里條件并不比別人家好呢。每臨近春節,家里都是人來人往,有時老爸連續幾天都是早出晚歸,我疑惑不解。不知道哪個時點,我突然意識到這究竟是什么情況,原來工程款一直拖欠導致工人工資發不出來,每到年關,工友們都來向父親要工資,父親是個厚道的人,平日里已墊付不少,此時只能將家里不多的積蓄給工人們發工資;另一方面,他也不停地向各個經理要工程款,據說那些經理到年底就躲起來生怕別人向他討錢,這也就不難理解父親地早出晚歸了。
到了上學的年紀,我和哥哥的學費、借讀費、住宿費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筆開銷,村里也有幾戶人家的孩子輟學了,而無論家里多困難,父母從沒動過不讓我們上學的念頭,因為他們知道讀書對我們是何等重要!
父親長期在外工作,我平日里和母親一起的時間多。母親勤勞,小時候我穿的都是她納的“千層底兒”、用自家種的彈得棉花做的笨重棉褲、縫縫補補的衣服和襪子;母親儉樸,吃飯碗里不剩半顆米粒,將有些發黃的饅頭皮兒剝下來吃,給我們吃饅頭芯兒,還總謊稱皮兒有勁道;母親嘮叨,但嘮叨中無不透露著對我們的愛。如今家里條件改善不少,母親的這些習慣卻依舊保留,我們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她影響。
家風如春雨一般,潤物細無聲,是一種浸漬、渲染,融化在每個家庭成員的血液之中。父親的負責擔當、吃苦耐勞、善良厚道,母親的勤勞、儉樸、愛家顧家,都潛移默化而又深刻持久地影響著哥哥和我。
美好的品質都值得借鑒和傳承。家庭的教育鋪就了人生底色,終將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應該承接父輩的正能量,借鑒古人留下的人生智慧,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將自家和他家的好家風傳承給下一代。
教師家風家教故事征文【五】
少年時期的我,有著強烈的叛逆心理,家風好故事征文。禁止做的事,我偏偏喜歡去嘗試。上房爬樹,逃學曠課,明顯的一"壞小子"形象。對于老師的批評習以為常,父母的教誨全當耳旁風。
有一次因我淘氣,我又被老師叫到了辦公室。這次老師沒有訓斥我,而是叫來了我的父親。當著我的面,老師訓斥著我父親:"看你這做家長的挺通情達禮的,這個孩子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父親就像做錯事的孩子一樣,低著頭,一個勁地向老師道歉。明明做錯事的是我,卻讓父親承擔我所犯的錯誤,一種莫名的悲傷涌向心頭。
回家的路是那么慢長,一路是難以窒息的沉默。跟在父親后面,我發現父親的背有點駝了;氐郊遥赣H對我說:"新華,知道我為什么讓你上學嗎?就是為了讓你做一個知書達理的人。"我沒有向以前那樣,父親說一句我犟一句,默默的坐了下來一筆一劃的寫起家庭作業。以往的作業,只要父親不檢查,我就飛快的"畫"完了事,那次我竟然體會到寫作業的樂趣,看著自己工工整整的"楷體",心里好有成就感。
這時的我也慢慢想起以前父親經常對我們說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當時,從來沒有往心里去,現在開始用心思索。
父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上學的時候因家里成分不好,只上到小學五年級便輟學在家種地。父親喜好讀書,家里有一小箱子的藏書,勞動之余父親總喜歡翻翻,他也經常鼓勵我們多讀書。
每到交學費的時候,父親便會把家里剛收下的玉米賣掉,把錢有整有零的疊好親手交給我們。父親的手很粗糙,像老樹皮,一條一條白色膠帶粘著裂口。
我們終于算是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三兄弟都上了大學。有一年過年,我們參加工作后,難得的聚在一起,父親自豪地說:"知道我為什么支持你們讀書上學嗎?就是要你們做知書達理的人。等你們有孩子了也一定支持他們讀書,教育他們做知書達理的人。"
現在,我對"知書達禮"這四個字理解更深了,"知書"是處事的基礎,是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提高,"達禮"是做人的根本,是懂得長幼有序,遵規守紀。這是一種做人的態度,也是一種沒有完成時的修養。父親對我"知書達理"教誨,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將終身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