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基本狀況
輔導對象:xxx
性別:女
年齡:8歲
年級:二年級
父母文化水平:小學
二、主要問題
性格內向、自卑、不完成家庭作業
三、分析與診斷
根據家訪和透過他人了解,該生產生性格內向、自卑、反應遲鈍等心理問題,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家庭環境影響。因其父親母親常年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忙于農活,卻少對該生的照顧、關愛和溝通,從而造成該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缺乏與他人正常的交流與溝通,沒有分享快樂和傾訴痛苦的對象。比如:在周末的時候,當看到別的孩子有爸媽帶著玩,而自己的父母不是在外打工,就是在家干活,感覺自己最親近的人都不關心自己,對這個世界、社會漸漸失望,產生孤獨感、自卑感,導致性格內向,產生自閉傾向。二是學習環境影響。該生學習成績一向偏下,導致自信心不斷減弱,從而產生自卑感。個性是在數學這門科上,對一些簡單的問題,他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來,但其智力水平很正常,說明性格的內向導致了反應的遲鈍。
四、輔導過程
針對彭正陽出現的性格內向,有自卑感,思維遲鈍等心理問題,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治療。
首先,安排“小老師”進行幫帶。在全班范圍內挑選一個外向、活潑、樂于助人的“小老師”做他的同桌,熱情幫忙他解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時向老師反映他的學習狀況,既讓他感受到群眾的溫暖,又能讓教師透過“小老師”及時掌握他的學習、思想狀況。同時,透過同學習之間的互幫互學、相互交流,讓彭正陽懂得熱情幫忙人是贏得同學喜愛的首要條件,在潛移默化中幫忙他走好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其次,運用寬松學習環境進行熏陶。上課時經常用用鼓勵的語言、贊許的目光激勵他用心動腦、踴躍發言,只要該生舉手,就優先讓他回答問題。當答不出的問題時,及時加以引導,只要有進步就及時給予肯定,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或輕輕地撫摸一下他的頭等,讓他能感到老師的和藹可親,感受到有人在關心他、在關注他。針對他反應遲鈍的問題,在講解作業時,從他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千方百計啟發他、引導他,透過開展腦筋急轉彎、猜迷語等一些有益智力發展的游戲,在寓教于樂中提高其反應潛力。
最后,運用激勵教育喚起自信。對該生取得的成績、獲得的榮譽及時給予肯定。比如,當他主動參與勞動時,及時在同學面前表揚他;當他學習上有一點小進步時,第一時間把他進步的消息告訴家長;當他主動幫忙同學時,讓同學給予一聲真誠的“謝謝”;當他做錯事時,引導認識錯誤的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讓他不犯同樣的錯誤透過一人一事的及時幫帶,讓他找回自信,相信只要經過自己努力,必須不會比其他同學差的。
五、輔導效果
經過教育輔導,該生的家庭作業能按時完成了,舉手發言也用心了,偶爾也會主動問老師問題了,性格也比以前開朗多了。個性是在與同齡伙伴交住中,其交際潛力和群眾觀念有了明顯提高,團隊意識、協作意識不斷增強,比如:在和伙伴游戲中能夠與伙伴合作、共同進退,同時,他的一些不良習慣也在小伙伴的制約、幫忙下得到改正。
行為決定習慣。學生的不良習慣是在日積月累的學習生活中逐漸構成的,作為教師,在平時工作中要對學生及時進行教育、引導,加強教師、家長、學生之間有溝通,建立起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的互動網絡,努力營造學生進步人人想、學生成長大家幫的良好氛圍。透過家訪走訪、個別談心、重點幫教、典型激勵等方法,讓那些思想后進、心理亞健康的學習重新找回自信,茁壯健康成長。
2
一、個案基本狀況
婷婷,女,13歲,六年級學生。性格上,膽小、自卑、不愛動。在交往方面的主要問題有:不合群,孤獨,害怕參加活動;自卑感強,回避與老師同學相處。上課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即使被老師喊到也因緊張而說不完整,語言表達潛力差。家庭作業經常不能完成。她的家離學校比較遠,每一天乘接送車上。下學。她的父親在外打工,母親上班,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與她交流溝通。
二、原因分析
透過幾個月的觀察與了解,我發現她與人交往時最主要的表現是:自卑心理、孤獨心理、壓抑心理。作為老師,只有給予她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幫忙,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卻孤獨,增強自信,自由地與家長、老師、伙伴交往,促進心理素質不斷優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績也能得到提高。
三、輔導過程
(一)情感溝通
我以真誠的態度與她談心,進行情感溝通給予她充分的信任,抓住她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表揚,幫忙她的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勵她,樹立較強的自信心。
(二)家校合作。
透過家訪,開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等到方式,勸說她的父母和孩子多交流,及時了解她的學習生活狀況。我把她這幾年來的學習狀況、性格、交往的發展狀況以及他的智力發展分析給家長聽,推薦他們綜合思考李某的實際狀況,適當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她能夠到達的目標,并幫忙他實現這一目標。要注意觀察她實現目標后的表現,及時調整,循序漸進。同時,我還和婷婷的家教老師經常聯系,推薦他根據孩子的現狀確立輔導目標,及時檢查她的作業。推薦家長對李某多鼓勵少批評,多關心少打罵,為婷婷營造一個溫馨、各睦、充滿愛的家庭環境。這樣促進了家長與孩子間的溝通,有利于減輕孩子與家長交往時的緊張感,消除家長和孩子的隔閡,增進家人間的親情與溫暖。同時也能幫她樹立自信心,增強自尊心,這是促使婷婷自信地與人交往的起點。
(三)同學關心
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我改正她的學習習慣方面,還注意發揮群眾和伙伴的作用,透過同學的關心與督促,及時提醒她認真完成作業。
首先為她營造一個平等友愛的學習環境。我安排一個外向、活潑、樂于助人的中隊委做她的同桌。這樣當她有困難時,同桌能熱情地幫忙她,幫忙她恢復對自己的信心。同時,也能讓婷婷在與同桌交往的過程中懂得熱情,幫忙人是贏得同學喜愛的首要條件。在潛移默化中,幫忙婷婷走好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四.輔導效果
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后,婷婷的交往自信心明顯提高了,家庭作業能按時完成了,上課時也能用心舉手發言了,在校內,能和老師進行交流,下課有時還會主動問老師問題。以前,她孤獨,不說話,此刻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時也能主動去幫忙同學。因為有了良好的交際關系,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家長反映他不再孤僻、難管了,能主動和父母談學習上的事。
五.輔導感悟
1.學生的不良習慣,都是日積月累逐漸構成的,而教師在工作中要化被動為主動,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及時發現,及時輔導,以促進其盡快轉變。
2.在輔導過程中要向學生傾注更多的愛,努力構建起師生之間信任的關系。加強教師與家長的聯系,共同督促構成良好的氛圍,這樣的教育和輔導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學生狀況
李某,男,12歲,五年級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平時考試幾乎都是班上最后一名。性格上,膽小、多疑、自卑、不愛動。在交往方面的主要問題有:不合群,孤獨,害怕參加活動;自卑感強,回避與老師同學相處、說話,以前因學習上的事對老師撒過謊。上課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即使被老師喊到也因緊張而說不完整,語言表達潛力差。李某的家離學校比較遠,他的父母都是開出租車,平時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與李某交流溝通。唯一的交流就是問考試成績,一聽說成績不理想,就是一頓打罵,長期這樣,李某也不再有實話對父母講。總之,這是一個缺少愛與溝通的家庭。
心理分析
透過幾個月的觀察與了解,我發現李某與人交往時最主要的表現是:自卑心理、孤獨心理、壓抑心理。這三種心理的構成主要有以下的原因:父母期望值過高;群眾的排斥。因此,作為老師,只有給予他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幫忙,促使他改掉自卑,忘卻孤獨,增強自信,自由地與家長、老師、伙伴交往,促進心理素質不斷優化,心理健康了,成績也會得到提高。
行為策略
(一)勸父母降低要求,增加與孩子的溝通。
透過家訪,開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等到方式,勸說李某父母為孩子減壓,還給孩子一片自由發展的天空。
(二)促進同學關心。
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培養李某交往自信心方面,還注意發揮群眾和伙伴的作用,透過同學的關心與愛護,幫忙李某在群眾中找回自信,學會交往。
在心理輔導過程中,個體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透過激勵的方法,發揮個體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循序漸進,幫忙李某樹立交往的自信心。
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后,李某的交往自信心明顯提高了,家長反映他不再孤僻、難管了,能主動和父母談學習上的事,有必須的自覺性,對父母不再報“喜”不報“憂”。在校內,能和老師進行交流,下課有時還會主動問老師問題。以前,他孤獨,不說話,此刻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時也能主動去幫忙同學。因為有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加之自身的努力,他的學習成績在逐漸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