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已有火炬區、小欖鎮、三鄉鎮、沙溪鎮、石岐區、南區6個鎮區試點開展長者飯堂助餐服務。不同的鎮區打造的運營模式都不一樣。
在火炬區,政府對社區包括特困供養對象中的散居老年人、社區中三無孤寡老年人、雙低中獨居老年人、社區中年滿80周歲戶籍老年人、年滿60歲以上重點優撫對象、一級殘疾軍人中的老年人等六類民政重點對象實行免費就餐;對年滿60歲以上戶籍及常住人口老年人,則采用“政府補貼一半,長者自費一半”方式,提供半價就餐服務。火炬區還成立民政義工隊及助老送餐助餐義工服務隊,為行動不便并符合無償配餐條件的長者開展送餐上門服務。
在小欖鎮,“365送餐服務”在2017年3月開始試點,2017年1月正式開始365日午晚餐無休配送。2018年春節后,他們免費送餐的對象從原來的“民政對象”擴展到社區生活困難的長者。讓有需要的老人午餐晚餐都能吃上健康飯湯。該項目依托的是小欖鎮敬老院的資源,“粥、粉、面、(軟/硬)飯”還有各種口味,有得挑,讓老人吃好。在配送經費方面,該項目除了在日常召集10多名志愿者開展免費配送,還靈活使用社區的靈活就業人員開展低償配送。
在三鄉鎮,依托民間鄉賢力量,“正能公益食堂”每天為橋頭、烏石、圩仔等6條村居的孤寡、空巢、貧困老人共120多人解決吃飯難問題,圩仔社區的公益食堂大本營還吸引著80多名附近的65歲以上老人前往免費享受午餐。該項目從今年4月啟動,目前得到越來越多志愿者、愛心商家的支持,自發贈與愛心物資、款項以及參與義務勞動者絡繹不絕,形成良好的社區互動。
●建立長者飯堂,為老人解決吃飯難問題
12日,市民政局正式出臺《中山市社區居家養老“大配餐”工作實施方案》,部署解決大部分在社區養老老人的吃飯難問題。《方案》透露,本次大配餐的關注重點是獨居、孤寡、高齡、失獨、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需求。確保實現我市有集中用餐或助餐配餐服務需求的政府兜底重點困難老人100%全覆蓋,同時面向全體常住老年人提供服務。
《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每鎮區至少應建立一家長者飯堂,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均衡發展、滿足需求、功能完善、精準高效、共建共享的服務網絡,保障每一位有需要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助餐服務;全市至少培育1家及以上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助餐企業。
《方案》要求,堅持規范運營管理,進行現場制作、加工的長者飯堂應取得當地食品藥品監督部門頒發的《食品藥品經營許可證》;無現場制作、加工的長者飯堂可以采取符合資質的集體用餐配送單位配送到長者飯堂的方式集中供餐。
《方案》要求,各鎮區應做好保障,將養老助餐配餐服務作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一項重要項目,出臺助餐和運營補貼方案,加大財政投入,對每個新開辦長者飯堂市資助,保障助餐配餐服務持續健康發展。
《方案》建議,各鎮區可探索建立慈善資金支持助餐配餐服務長效機制,鼓勵各地探索通過慈善冠名、授牌等方式支持市場主體、品牌餐飲企業參與大配餐服務的新模式。制定扶持社會力量參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政策,培育連鎖化、專業化、品牌化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企業和機構。
對象
大配餐的關注重點是獨居、孤寡、高齡、失獨、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需求。確保實現我市有集中用餐或助餐配餐服務需求的政府兜底重點困難老人100%全覆蓋,同時面向全體常住老年人提供服務。
目標
到2020年底,每鎮區至少應建立一家長者飯堂,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均衡發展、滿足需求、功能完善、精準高效、共建共享的服務網絡,保障每一位有需要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助餐服務;全市至少培育1家及以上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助餐企業。
管理
堅持規范運營管理,進行現場制作、加工的長者飯堂應取得當地食品藥品監督部門頒發的《食品藥品經營許可證》;無現場制作、加工的長者飯堂可以采取符合資質的集體用餐配送單位配送到長者飯堂的方式集中供餐。
建議
各鎮區可探索建立慈善資金支持助餐配餐服務長效機制,鼓勵各地探索通過慈善冠名、授牌等方式支持市場主體、品牌餐飲企業參與大配餐服務的新模式。
2
為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廬江縣出臺了《廬江縣社區居家養老“助餐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
此次實施方案時間為2018?2020年,在廬城鎮建立3個社區食堂,每年度建設1個。為了保障實施方案的切實可行,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
將此項工作納入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加以研究和部署,同時建立完善與發改委、財政局、衛計委、食藥監局、商務局等部門的聯動工作機制,加強統籌協調督促推進工作;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
出臺助餐人次和運營補貼方案,保障助餐配餐服務持續健康發展。探索建立慈善資金支持助餐配餐服務長效機制,鼓勵探索通過慈善冠名、授牌等方式支持市場主體、品牌餐飲企業參與“助餐工程”建設和服務的新模式;
三是鼓勵探索創新。
支持鎮和社區根據自身實際,發揮比較優勢,大膽探索符合本轄區實際的“助餐工程”優化發展路徑,創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經驗和先進做法,出臺一批可持續可復制的政策措施,為推動全縣“助餐工程”優化發展提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