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江蘇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常州工學院在江蘇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江蘇考生上常州工學院的分數在292至331分,位次為141505至27019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江蘇高考考生需要考在292至331區間才能上常州工學院。
一、江蘇考多少分能上常州工學院
1、2022年江蘇考生上常州工學院:歷史(歷史+化學)最低分需要47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6251名;
2、2022年江蘇考生上常州工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8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4430名;
3、2022年江蘇考生上常州工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1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1090名;
4、2021年江蘇考生上常州工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9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6462名;
5、2022年江蘇考生上常州工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50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00402名;
6、2020年江蘇考生上常州工學院(中外合作):理科最低分需要31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1505名;
7、2020年江蘇考生上常州工學院(江蘇高校中外學分互認聯合培養項目其它):文科最低分需要29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7864名;
8、2020年江蘇考生上常州工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33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7019名;
二、常州工學院在江蘇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常州工學院在江蘇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江蘇 | 歷史 | 歷史+化學 | 本科 | 471 | 56251 | 省政府 |
2022 | 江蘇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89 | 44430 | 省政府 |
2022 | 江蘇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07 | 32917 | 省政府 |
2022 | 江蘇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10 | 31090 | 省政府 |
2022 | 江蘇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73 | 132680 | 省政府 |
2022 | 江蘇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82 | 124813 | 省政府 |
2022 | 江蘇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490 | 117207 | 省政府 |
2022 | 江蘇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97 | 110571 | 省政府 |
2022 | 江蘇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507 | 100402 | 省政府 |
2、2021年常州工學院在江蘇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江蘇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91 | 46462 | 省政府 |
2021 | 江蘇 | 歷史 | 歷史+化學 | 本科 | 500 | 41044 | 省政府 |
2021 | 江蘇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12 | 33891 | 省政府 |
2021 | 江蘇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57 | 127010 | 省政府 |
2021 | 江蘇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66 | 119481 | 省政府 |
2021 | 江蘇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83 | 103709 | 省政府 |
2021 | 江蘇 | 物理 | 物理+(化學或生物) | 本科 | 483 | 103709 | 省政府 |
2021 | 江蘇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88 | 98727 | 省政府 |
2021 | 江蘇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490 | 96728 | 省政府 |
3、2020年常州工學院在江蘇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江蘇 | 理科 | - | 本二 | 319 | 141505 | 省政府 |
2020 | 江蘇 | 理科 | - | 本二 | 329 | 122830 | 省政府 |
2020 | 江蘇 | 理科 | - | 本二 | 341 | 96789 | 省政府 |
2020 | 江蘇 | 文科 | - | 本二 | 292 | 47864 | 省政府 |
2020 | 江蘇 | 文科 | - | 本二 | 312 | 38571 | 省政府 |
2020 | 江蘇 | 文科 | - | 本二 | 331 | 27019 | 省政府 |
軍校報名要求是什么
1.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普通高中應屆或往屆畢業生;
2.高中階段體質測試成績達到及格以上;
3.高考成績達到本省一本線(合并批次省份須達到特殊類型招生控制線);
4.未婚;
5.年齡不低于17周歲且不超過20周歲(截至報考當年8月31日)。
高考志愿填報注意事項
1、在每一批高考中,填寫第一志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一些著名的高校。但這并不意味著第二個或第三個選擇不再重要。
2、在每年的招生中,一些高校總是缺少第一志愿學生。他們需要招募第二志愿,甚至通過調整和分數降低來完成招募計劃。因此,我們不應該僅僅因為第一個志愿者的滿員率高就忽視第三個和第一個志愿者的填補。在填寫所有志愿者時,我們必須注意梯度,仔細填寫第二個和第三個志愿者。例如,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一些高校每年都會以政策法規和志愿分數的年級差異的形式在第二和第三名志愿者中選出最佳人選。
3、專業對人的影響,往往會持續一生。因為專業選擇得恰當,就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長。首選自己喜歡的專業,濃厚的興趣便會帶著自己在這個領域盡情地遨游,能更主動地、高效率地學習專業知識,并且充滿了樂趣,做出更大的成績,促進自己今后的長遠發展。
三、常州工學院最新介紹
常州工學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經濟發達、文教昌盛、交通便捷、美麗富饒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常州,其前身為創建于1978年的常州市七·二一工業大學。1980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常州職業大學。1982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建立常州工業技術學院。2000年,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常州市機械冶金職工大學合并組建升格為本科層次的常州工學院。2003年,傳承常州師范教育百年文脈的常州師范專科學校(籌)成建制并入常州工學院。歷經40余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現已成為一所以工科為主、多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地方高等學校。 學校現有遼河路校區、巫山路校區、會館浜路繼續教育學院和長江路科技產業園,總占地面積近1300畝;設有18個教學單位,擁有58個本科專業(48個專業招生),面向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5700余人;在職教職工13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00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70余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近480余人、碩士研究生導師52人;擁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省“333工程”培養人選和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等125人次。 自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面向基層、服務地方的辦學定位,致力培養切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已為社會培養輸送了10萬余名高素質人才。近年來,學校開展了與常州大學、河海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工作。目前,學校是國家“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立項高校和首批啟動高校,教育部和江蘇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培育院校,教育部“科學工作能力提升計劃(百千萬工程)”首批試點高校,江蘇省服務外包人才培養試點高校。學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7個,江蘇高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5個,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江蘇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4個,江蘇省特色專業4個,江蘇省重點專業(類)5個,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建設一期工程項目3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江蘇省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10個。 學校現有機械工程、軟件工程、電氣工程和土木工程4個江蘇省“十三五”重點建設學科,獲批江蘇高校“文化創意”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建設單位;建有特種加工、特種電機研究與應用兩個江蘇省高校重點(建設)實驗室,以及微特電機研究與應用、建設工程結構與材料性能研究等9個常州市重點實驗室;擁有智能制造產業學院與電機產業學院等2個江蘇省重點產業學院建設點,以及新傳媒創意產業學院等4個現代產業學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常州市社會科學院數據科學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州市創新創業與改革發展中心等社科研究智庫,獲批通用航空器關鍵部件智能循環制造、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兩個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與11家企業共建了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電子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化工危廢與工業固廢協同處置兩個行業聯合創新實驗室,建有江蘇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建有融研發、生產和實踐于一體的常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常州工學院大學科技園以及數控技術應用及裝備、軟件、建筑工程技術等10個校內產學研一體化中心,內設常州研究中心、瞿秋白研究中心、中小企業研究院等40個人文社科研究機構。 學校堅持“在服務常州中獲取資源、在扎根常州中打造特色、在貢獻常州中提升能力”的辦學方略,秉承“團結、嚴謹、求是、創新”的校風和“教會學成、守正有為”的校訓,整體優化設計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探索教學工作與學生工作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機制、新途徑和新方法,著力營造“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環境,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建有“獎、助、勤、貸、補、減”幫困助學體系,設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貧困學生助學金以及校級優秀學生獎學金、新生獎學金、考研獎學金等多項獎學金。學校依托企業、行業和校友資源,建立了穩定的省內外畢業生就業基地和就業工作網絡,構建了就業長效機制,確保畢業生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畢業生當年平均簽約率均在96%以上,考研錄取率、出國率等逐年上升。 學校與美國、澳大利亞、英國、丹麥、加拿大等境外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在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學分互認、合作辦學等領域開展合作。學校擁有軟件工程、土木工程、學前教育等3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均被確定為江蘇省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示范性建設工程。學校為江蘇省教育廳認定的“留學江蘇”目標學校,招收來自亞洲、歐洲、美洲等地區的57個國家的留學生。 學校先后榮獲“江蘇省文明學校”“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高等學校和諧校園”“江蘇省節水型高校”“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征兵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平安校園建設示范高校”等省級榮譽,榮獲“常州市文明單位(標兵)”“常州市‘五一’勞動獎狀”等市級榮譽。 當前,學校正以*新時代**思想為指引,聚焦高等教育改革,圍繞常州“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發展定位,推動改革創新,深化產教融合,精準務實地推進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向著建成一流應用技術大學的目標不斷邁進! (數據更新于2021年9月)